APP下载

“癲师”杂感

2017-01-13蔡兴蓉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关关雎河之洲寒暄

蔡兴蓉

一、“兴”

泥土没有生命,却有生意。这生意就是“兴”。

陈璧君有言:“英雄和文章都是花,让我们来酝酿季节”。这“酝酿季节”就是“兴”。是啊,只要春风来了,花定然会开,开成什么样,先不必管它。

“兴”其实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

西方人不懂“无”和“有”(如唯物论不懂无,唯心论不懂有),故无“兴”的哲学。中国的“格物致知”,是先感后知的意思,这“感”,就是“兴”。中国人又讲“情理法”,这“情”就是“兴”。中国人见面先“寒暄”,这“寒暄”就是“兴”。

民歌开唱的那一声长长的“啊——”,就是“兴”。让人觉得,有事将要发生。

陕北信天游的“山丹丹花开红姣姣,香香人才长得好”,前一句就是“兴”。没有前一句,后一句成什么句。

幼时读《诗经》开篇,老师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兴”,只为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看来,此话是可以商榷的,因为“兴”是从无到有的半有半无,有如鸡崽出壳前的啄击声,并非“只为引出”也。

二、死亡

大自然有死亡么?没有。生死相依,循环不已,这死,不能叫真的死。庄子比喻得好:谷不存在了,分成米和糠,这“不存在”,不能算真的死。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落红”,当然也不是真的死。

惟人类能创造真的死。

煮夹生了的豆子或米饭,不能理论化的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用错了力的书法,假大空的领导讲话,一存档便永不见天日的博士论文,不把学生灵魂当灵魂的教育,等等,这些都是真死。

三、读书:寻找精神的亲属

题目是我的经验之谈。

不少家长问我怎样引导孩子读书,我送两个字:偏爱。偏爱就是在寻找精神的亲属。

我年轻时不知怎么喜欢上了巴尔扎克,于是读了他的《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的长中短篇小说,当时还曾托人到北京去买回来读。至今仍记得小说中的诸多细节、俏皮话和个中哲理。此外,自然还热切地了解了巴尔扎克的生平、所处时代,阅读巴尔扎克的文论和其他作家对他的评述。我因为喜欢他而模仿他写作,那欧化的长句子,有时得写几行才完,患哮喘的人一口气读下来,弄不好会休克好几回。现在想来真是笑死人。

后来,又喜欢上了鲁迅,再后来是王小波。

我所说的喜欢都不是肤浅的喜欢,而真正是知人论文,达到偏爱程度。人生白驹过隙,书籍浩如烟海,而说起我的文学师承,前三人而已。十年前,曾有拙著《我不能沉默》,《武汉晚报》记者黄明女士看了,举了书在办公室里喊:“又一个王小波!又一个王小波!”现在呢,时不时有人说,我的文风有那么一点鲁迅味。

假如此类说法略有根据,则我是怎样受了鲁王二人的影响,我可是一点都不晓得。如果硬要这么说,我只记得在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会拿出鲁迅的书,随便翻翻,翻着翻着心就沉下来,静下来,沉静中便又渐渐萌生书写的欲望。至于王小波,我喜欢到骨子的,是他调侃后面的民主态度和纯正教养。

猜你喜欢

关关雎河之洲寒暄
再现“大河之洲”
河之洲的诉说
河之洲
河之洲
关 雎
“寒暄”因何不用“口”?
非常魔典101 / 名词
淑女?熟女!
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