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017-01-13耿俐如
耿俐如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渗透的关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进行拓展学习、利用教学媒体等方式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道德品质的感染与熏陶,逐步养成完善的人格。从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发挥补充材料的作用以及发挥教学媒介的作用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2-0067-0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赏析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德育要素。本文将从阅读教材、补充材料以及教学媒介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发挥阅读材料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都是具有教育意义和思想熏陶的典型文章。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分析语文阅读教材,深入挖掘孕育其中的德育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到语文知识与人文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2]。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作用,在阅读教学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分析文章字词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字词教学密不可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能使学生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深刻内涵,从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这一课时,可以把对“信”字的分析揣摩与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信”的字型:“人言谓信”、字的组词:“信用”“信誉”“可信”“失信”等方面,引导学生品味宋庆龄女士从小就具有一诺千金的可贵品质,从而培养“言必信、行必果”的美好品质。再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再见了,亲人》时,她出示课件讲道:“我们的祖先看到大树枝叶的茂盛,联想到是下面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親,进而简化成这个字‘亲,来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人。说起这个词我们觉得很轻松,而且我们每天都在我们亲人的怀抱中感受他们的爱,同学们长了这么大,这里边经历的事太多太多,为了表达亲人对我们的爱……结合你身边对父母的体会,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你对这些亲人的理解吗?”在这里,窦桂梅老师就充分挖掘了“亲”字的德育意义,这是值得语文教师借鉴学习的。
2在指导学生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有感情地朗读作品是体会作品中情感的重要方式。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饱含深刻情感的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感染。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借助朗读和表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单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语句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浓烈情感,从而使学生备受感染和熏陶。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篇文章时,通过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反复朗读,品味毛泽东描写红军长征时不畏惧艰险的博大胸怀,对红军产生敬畏之情。学生寓情于景,通过学习深层次的教育感受,有助于促使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3]。再如,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表演和对话中体会桑娜和她丈夫即使生活极度艰难困苦,但仍然具有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从而感受他们美好的心灵。
3在分析形象中渗透德育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人物品质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来体现人物道德品质的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有助于教给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还能使学生受到人物高尚品质的熏陶和感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形象使学生对人物产生深刻的感情,以达到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课文《金色的鱼钩》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炊事班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所以大伙都叫他‘老班长。”语言描写“‘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小梁,你不要太脆弱!……”动作描写:“到处找野菜、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等形象描写,使学生感受到老班长舍己为人、为了完成党的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此外,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大量关于动物形象描写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动物形象分析中产生情感,受到熏陶。如教学课文《珍珠鸟》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珍珠鸟形象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小珍珠鸟小巧玲珑、活泼可爱的形象,产生热爱大自然中的生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4在分析文章情节时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所编选的文章或是对多彩生活的热爱(《可爱的草塘》)、或是对美好品德的赞美《(神笔马良》),或是对错误行为的批评(《玲玲的画》)、或是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画杨桃》)……这些文本中无一不蕴含着深刻的德育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感悟文章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既能了解文本内容,又受到文本思想品德的熏陶。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小学生分析文中小姑娘给母亲找水的过程中水罐一次次的变化过程的情节,使学生体会人物善良美好的品质会对一件事逐渐的影响,最终会达到造福更多人的程度,从而使学生受到品德的熏陶。再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小彼得给妈妈的账单和妈妈给小彼得的账单,感受妈妈对彼得的爱及小彼得的心路转换历程。使学生回顾父母对自己的默默付出,思考十年来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5在把握主题中渗透德育
一篇文学作品中一定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即文章的“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编者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的,文中的“道”很值得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与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有些文章的“道”在文中明确地表述出来了,比如《梅花魂》中的“道”是在作者发出的感慨中体现的:“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心。”在教这类文章时,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来体悟文中的“道”。有些文章的“道”没有明确地表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情节脉络及作者的暗喻总结出文章蕴含的情感道理。比如课文《钓鱼的启示》中从分析作者面对大鲈鱼的心理历程就不难悟出道理:人生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这个时候就要守住道德底线,拒绝诱惑;再如课文《白杨》中,通过引导学生领悟爸爸对儿女说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结合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工作,体会白杨树象征的扎根边疆、坚定不移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发挥补充材料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阅读材料只是冰山的一角,阅读材料之外的补充资料是值得小学语文教师深入挖掘的浩瀚资源。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精心设计阅读教学,充分发挥补充材料的作用,在有限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发挥无限的德育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的感染与熏陶。
1在介绍文章背景时渗透德育
某些课文描写了一些离现代社会比较遥远,与当今社会现状差距较大的事物,小学生难以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厚重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时代背景做个介绍,使学生在课文阅读中带入情感体验,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陆游《示儿》这首诗被国人一代又一代传唱。曲折的用笔、浑然天成的语言真情的流露,使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4]。然而南宋年代距离现代相对久远,南宋的经年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朝廷偏安一隅、割让土地的行为给爱国人士带来的耻辱与痛心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这一首诗时,需要补充较为详细的有关陆游的生平资料,以及他当时所身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些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来充满感情地读这首诗,就能使学生更清晰地触摸到陆游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了。在获得这些认知之后,再进一步引发学生去思考,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怎样去爱国,从而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爱国意识。
2在介绍作者时渗透德育
《孟子》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文章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文章作者的生平经历和重大事迹,使学生对作者的品行产生敬仰之情,或者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产生深刻的体悟,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时,教师通过介绍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的生活状况,及唐朝逐渐走向落寞的时代状况,使学生更能品味到作者所描写的慈母用针线“临行密密缝”中对游子的深深的关爱与心疼,更能体会到游子对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从而达成高尚品德的渗透。
3在赏析课文插图时渗透德育
有些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关联度小,以小学生的理解力,很难想象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与画面,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课文中的插图就能有效地弥补情感差距,使学生能真正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有效地感知文中的场景和形象。小学语文课本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感受力,设有丰富的课文插图,能具体形象地展示文本中的情境画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情节,产生感情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资源,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插图中小雨来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课文中就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感受雨来贪玩、调皮而又勤学、坚定的爱国小英雄形象,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坚定的信念。再如在教学课文《北京》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天安门的特点、北京立交桥的特点,通过询问学生观察结果的方式引入课文中对天安门和立交桥的描写,使学生了解北京天安门庄严肃穆的特点、立交桥绿草如茵、车辆川流不息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祖国首都产生向往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
4在指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时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材料毕竟有限,而课外阅读材料浩如烟海,并且蕴含着丰富广博的德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放眼课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提升文学素养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籍,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时,就可以指导学生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的青年读本,引导学生进一步接触鲁迅,感受鲁迅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以笔杆为武器,向愚昧麻木的中国人发出呐喊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可以组织读书交流会、心得分享会等活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提升,受到经典阅读材料的陶冶与熏陶。
三、发挥教学媒介的作用
多媒体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手段。小学生活泼好动,对鲜明的色彩和画面很敏感,很容易被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多媒体所吸引。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学内容,利用图片、影像、幻灯片、音乐等方法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产生熟悉感与认同感,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如教学《桂林山水》这一篇写景文章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使学生畅游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想象中。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拓展展示其他风景秀丽的景点,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秀美河山的热爱之情。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当时国家所处的被列强侵占的社会背景及艰苦工作环境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在如此艰苦环境下詹天佑的坚强毅力与坚定决心,体会詹天佑伟大的爱国情怀及高尚的人格,从而受到品德感染与熏陶。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形成完善的人格,为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
[2]刘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2,(6):166.
[3]赵欣.文以载道立德树人——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教师,2014,(3):10.
[4]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61.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