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小学生道德人格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7-01-13瞿建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生

瞿建国

摘 要:道德人格已经被认为是当今学校德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文献梳理,我国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研究还存在道德人格结构划分不清晰、研究内容表面化、缺乏实践性研究及对道德主体的价值作用挖掘不够等问题。展望将来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研究,建议后续研究要建立在对道德人格概念清晰把握的基础上,探索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过程、挖掘主体性因素在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探讨小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教育手段。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2-0064-03

个人虽然渺小,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社会上留下了不朽的痕迹,所以我们能看到个体的芳不止流百世,臭也不止遗万年[1]。人之所以为人,我们不得不思考自身的价值定位与道德需要,“就人类生活自身而言,道德是人类生活的内在目的之一。”[2]于是,社会涌现出各种独具特色的个体道德人格,可敬可佩的英雄模范与可恨可憎的宵小同时存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戚戚小人,难以为朋。道德人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内在道德精神世界[3]或道德人格是一种决定人的道德行为方式的内在心理机制[4],“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标准。”[5]

道德人格问题是伦理学如何走向实际生活的重大理论课题[6],也是学校德育的研究内容。因而,有人提出[7]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一种德育新观念,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呼唤着“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随着对道德人格的认识越来越深,近些年来对于小学阶段学生道德人格的研究也逐步增加。本文聚焦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研究,对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一则希望能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二是希望能够为新时期的小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小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现状

1小学生道德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小学生的道德人格现状,发现了一些问题。有调查发现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劳动习惯欠缺、环保行为滞后等现象[8];中小学生存在诚信不够、责任感不强等明显缺失的一面,自信与自负、快乐与焦虑等矛盾的一面[9];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大多与道德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10],中小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知善”但不“行善”以及“道德不作为”现象十分普遍[11]。留守儿童的道德人格现状更为堪忧,王姿颐的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心理自卑、逆反等[12]。这些问题的发生容易造成儿童行为的道德失范,严重的则会造成道德人格发展的扭曲,因此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13]。

2小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积极健康面

研究者们也同时发现小学生道德人格发展有许多积极、健康面,不是全盘否定。如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乐观自信、敏感务实、富有同情心、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在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大;中小学生大部分都比较认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相对传统的价值观而言,他们表现出更明显的时代特色,在道德判断上倾向于主流。赵丽霞对全国小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小学生诚实守信,遵守秩序,语言文明,尊敬师长,劳动意识、环保意识强烈。

二、小学儿童道德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1影响小学儿童道德人格发展的客观因素

家庭因素。比较一致的是研究者们认为家庭在个体道德人格或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吴寒斌、陈勃的调查发现家长学历、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氛围与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频率、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举止、对家庭成员的态度以及家长督促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频率、对孩子道德品质总体满意度等均呈显著相关[14]。徐文认为,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教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与父母榜样影响未成年人道德人格的发展[15]。也有研究发现,学生自身认同父母的言行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影响[16]。

学校因素。有些教育者在研究儿童人格或品德的发展中,特别强调学校及教师因素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在学生的品德教育施行者中,教师较之家长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说服力,对身心处于快速发展的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塑造性影响”。关玉芝调查发现,教师的行为方式与学生成为好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17]。刘沙[18]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同伴关系及教师期望是影响学生道德人格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王姿颐的调查发现农村社会的不良风气(如“各扫门前雪”、网吧等公共场所管理松懈等现象)削弱了人格教育的有效性。其他如大量低俗的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和网络中暴力、色情、伪科学等不良信息对身心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是深重的。张野、杨丽珠通过人格类型的性别比较发现,认可型女生的人数比重要显著高于男生,而拒绝型女生的比重要显著低于男生,而这个结果与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认识是趋于一致的[19]。这些研究说明了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印象管理等在影响其道德人格的发展。

2影响小学儿童道德人格发展的主观因素

人格因素。关于人格其他层面(如情绪特征)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影响的研究既有思辨性的认识,也有实证性的研究,来证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如杜时忠、刘德林认为:“正是怨恨导致学生的道德人格处于分裂状态,其真实的道德自我被遮蔽而将虚假的道德自我呈现在世人面前。”[20]因而怨恨是引起学生道德人格扭曲的原因之一。更早的研究发现肥胖在儿童少年时期即可引起某种人格特点的改变,使其呈现独特的人格特征,如身体肥胖的中小学生比一般人更随和、热情和本分,在情绪稳定性方面肥胖样本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21]。

个体经历。个体生活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往往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有研究[22]发现小学生人格的人际关系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虐待经历的影响,除性虐待外,其他虐待形式分别与谨慎、人际关系总分呈负相关,提示儿童受虐待程度越重,其在人际交往中越倾向于斤斤计较、易怒、冷漠、缺乏热情、主动性差。另有研究[23]也发现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外向性特质的形成可能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三、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1小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内容

道德人格培养的内容是对道德人格结构认识的反映,这类研究比较少。查到相关资料一篇,研究者徐文认为,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的内容有正确的荣辱观、明确的自我意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的审美观、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学习心理、优秀的性格品质、独立的创新意识等。

2小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途径

有的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来讨论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如王姿颐研究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人格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包括家庭道德人格教育——从缺失走向关注、学校道德人格教育——转变观念与路径、社会道德人格教育——重在引导和扶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等。徐文提出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的基本途径有:营建温馨的家庭氛围、塑造友爱互助的同伴群体、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制定完善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创建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强化大众传媒的导向功能。

其他关注比较多的是讨论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培养小学生道德人格。王忠平[24]认为,数学教学课堂承载着德育的重要功能,从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能够真正将数学知识、文化、人格辩证统一于一体。郑慧俐[25]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表达儿童情感,能满足儿童道德人格成长需求的文学样式。吴团胜[26]认为,将儒学运用到小学教学当中,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且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

四、小学生道德人格研究的不足

1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结构划分不清晰

从研究者们的调查维度或分析角度来看,对于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结构划分是各行其是。究其原因,或是目前没有形成对道德人格较为清晰的一致认识所致,这或许也反映了道德人格的复杂性,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小学生道德人格研究的针对性还值得怀疑。

2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研究内容还处在表面化状态

研究者们重视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描述和教育意义强调,也对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发生发展机制做了一些思考,但从研究的情况来看,严重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如很难找到有关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性研究。在小学阶段,个体道德人格发展是否阶段性特点呈现?是否有规律性的发展脉络?道德人格的教育应该遵循一些什么样的逻辑?目前都还看不到这样的成果。

3小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研究类型上缺乏实践性研究

关于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已有的研究探讨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甚至具体到了家长的个性、教养方式、师生及同伴之间的交往对儿童道德人格的影响,但大多是思辨性的成果,缺乏实践性研究。也有研究提出从学科教学(数学、儿童文学)来讨论儿童道德人格的培养,但此类研究只是在阐明学科教学的道德人格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思考意见。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该类的研究成果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在被引用和借鉴的时候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4小学生道德人格发展中对内(主体)关注不够

“道德源于人的需要并服务于人的需要。”如果不考虑小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就不利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发展。而现有的研究关注主体之外的因素较多,如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就道德主体——小学生的生理基础、道德需要、情感及自我意识等在道德人格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等严重缺乏关注。虽然有个别研究者也意识到了个体自身在道德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但也只是在极小的范围内进行联系式的分析,缺乏深度。

五、小学生道德人格研究的展望

从文献整理的情况来看,我国小学生道德人格研究成果不突出,成果数量少而且不精,研究还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徐徐前行,相关研究有待加强。

1需要开展实践性研究,探索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过程

对于小学生道德人格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价值意义层面的讨论上,认识需要提高,而且要去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小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理论依据。如小学生道德人格结构有何特点?小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过程是什么?过程之间有哪些可以称为规律的认识?这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的研究来予以解释和证明。

2有待深度发掘小学生的主观因素在道德人格发展中的价值作用

挖掘小学生主观因素在其道德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就是基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发展)的主体性地位和挖掘其内在的自我教育力量。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需要充分挖掘小学生主观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价值作用,如人格的尊严与自我意识、人格发展与道德需要等等之间的关联及积极作用的发挥。

3加强全面探讨促进小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教育机制与手段

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个方向的作用力如果不能协同,就可能会出现作用力此消彼长的现象。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有效教育机制来予以保障就很有必要。另外,也需要去讨论如怎样挖掘学科的道德人格教育意义,在学生闲暇生活中、家庭休闲生活中怎样施加道德人格的影响等各种各样的有效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42.

[2]杜时忠.人为什么要有道德[J].中小学德育,2013,(6):1.

[3]唐凯麟.道德人格论[J].求索,1994,(5):45—51.

[4]刘善仕.简论道德人格及其结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28—30.

[5]陈宣.德育生活化: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一种新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2,(6):68—69.

[6]彭定光.道德人格再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3):50—54.

[7]肖川.德育新观念: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J].北京教育,1998,(5):19—20.

[8]赵丽霞.全国小学生道德品质状况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0,(8):38—41.

[9]张永玉,等.当前中小学生的人格现状及原因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5):39—42.

[10]杨小微,等.中小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新变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8,(8):32—38.

[11]赵丽霞.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7):76—79.

[12]王姿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人格教育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13]东长孟.转型期家庭道德教育对儿童道德人格养成影响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4:27.

[14]吴寒斌,陈勃.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发展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6,(9):73—75.

[15]徐文.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探析[D].南昌:南昌大学,2007.

[16]赵成文.道德人格及其社会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1999,(7):54—57.

[17]关玉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的关系[D].南昌:南昌大学,2007.

[18]刘沙.学校影响因素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研究概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3):62—63.

[19]张野,杨丽珠.小学生人格类型及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7,(1):205—208.

[20]杜时忠,刘德林.学生怨恨滋生与道德人格扭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130—135.

[21]李春灵.肥胖中小学生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校医,1995,(6):420—421.

[22]李翔,等.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人际关系维度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8,(7):464—466.

[23]高海燕,朱湘华.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3):285—287.

[24]王忠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小学生人格塑造的辩证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S3):289.

[25]吴团胜.浅谈儒学与小学生道德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4):117—120.

[26]郑慧俐.试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道德人格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10,(9):53—54,96.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