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英雄题材动漫看观众对英雄角色的审美接受

2017-01-13夏圳锴刘丽华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

夏圳锴 刘丽华

摘要:“英雄”在动漫和影视作品中一直是经久不哀的主题,近年由“英雄”题材动漫改编的影视作品屡获高票房。本文将通过在知名度及影片票房非常高的几部英雄类漫画影视作品分析观众着迷“英雄”的心理因素,由此剖析观众对英雄角色的审美接受,或对当前影视作品角色塑造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英雄主义;审羹接受;钦慕心理;暴力羹学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104-02

在文学和电影的发展过程中,都在选材和风格形式上逐渐向几种形态集中,并出现“类型”之说。‘‘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被划分为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由此之后,文学以大致的题材和读者观众范围有了更宽泛的类型划分。电影的发展虽然远远晚于文学,但类型化却比文学有明显的倾向,有研究者声称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所有电影都是类型电影,可以把他们视为一种程式,而这种程式不是附着于某种类型,就是对抗着某种类型。“在具体某一类型电影中,其人物组成、叙事结构、主题对象、视觉图谱、社会观念是较定型的,各类型片的主题、情感、寻求的体验和反应效果是有分工的。”类型片寻求大范围内的观众认同,更注重票房或收视反应。目前而言,美国好莱坞许多高票房电影只被当作“公式化”的优秀范例,这些电影就被指责为商业上和艺术上的“模式化”,然而更能吸引大众,更能影响世界的影视作品就是这些“模式化”的类型片。这些类型片的成功也致使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类型片。与非类型片(主要指探索性的实验电影)相比,类型影视作品可以较为准确的测知艺术元素的吸引人之处以及观众作为整体的观影反应。动画、漫画的诞生和发展与文学、电影有着紧密的关系,大众化的动漫作品(与实验动漫相区别)同样也有典型的“类型”之分。由于类型化的角色性格十分鲜明,使观众易于把握,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同类型动漫作品中主要角色的性格及人物关系一般都采用类型化的塑造手法。从类型片的角度对动漫作品进行分析,能得出大众对卡通角色的性格格塑造的接受许多共性。

从近几年动漫电影的改编风格来看,“英雄主义”仍是经久不衰的主题。英雄题材漫画在变身电影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在英雄类的动画和漫画中,人物主要由英雄、需要英雄保护的人、大反派三类组成,英雄闪耀的光环使他们周围的角色都黯然失色。这与搞笑片中主要角色地位平等的状态不同,如搞笑片中,唐老鸭、米老鼠、加菲和欧迪、史努比和查理布朗,虽然他们彼此间会有处境优劣的区别,但却没有明显的好与坏、正与邪的对立之分,观众对于这些角色的欣赏是自由的。而在英雄类动漫作品中,表现的是人性光辉和丑恶的极端对立,正与邪的对立是永恒的,邪不胜正的结局也是注定的。在这些作品中,英雄是焦点,它在受众的心目中地位永远显赫于所有角色。这类影片表现方式不尽相同:有使用纯动漫的形式改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角色重新塑造;也有沿袭原漫画中人物的外形、性格特点、精神面貌,使用演员表演形式演绎英雄角色。

国产动漫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造了9亿的票房奇迹,除了大众对国产动漫支持的情意结外,更多的还是英雄人物的塑造切合了大众心理。该影片以中华文化为背景,利用对经典文学著作《西游记》中的英雄人物“孙悟空“进行重新塑造。在影片中,孙悟空并非时时刻刻都无所不能,但英雄强者的地位依旧。在失去法力之后虽然不能穿云破雾、上天入海,但依旧能够心思敏捷、拳打八方,即使被敌人打得昏天黑地,依然奋力保护着弱小。孙悟空的英雄角色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当孙悟空变身大圣的时候,仿佛那个能够奋起千钧,击败妖魔鬼怪等恶势力的大圣就是观众们自己。

好莱坞经典动漫电影《超人》沿袭动漫的经典英雄角色,利用不同的故事情节展现超人的英雄主义,屡屡创造票房奇迹。超人来自于外星球,拥有强大的超能力,并且可以吸收利用太阳的能量。为了掩饰身份,平时在一家报社工作,一旦人们陷入危机,他就会还在装出现在人们面前,利用自己的超能力为人们化解危机灾难,为世界和平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超人每一次制服邪恶势力的情景都使得观众拍案叫好。

通过对不同英雄动漫影视作品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成人对英雄角色的性格塑造接受体现出以下两种审美接受心理:

一、钦慕式认同心理

钦慕式认同是指以榜样的完美来界定审美态度。“钦慕要求审美客体通过自身的完美来超越受众的期望,朝着理想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激起一种‘新奇感消退后依然存在的惊讶。”在英雄漫画和影片中,主角不仅在外型上健壮、完美,内心也要善良、正义,同时又要具备无可匹敌的超能力。这种被神化的漫画英雄之所以大行其道,缘于人类对于自身生活的社会秩序备受干扰而无能为力,转而求助于一种虚拟的超强外力。英雄生动地填充了人对完美的构想,凡人都想当英雄。

由于与审美对象的巨大差距,钦慕式审美会在人的心里制造出与英雄的距离。作者于是会将英雄平凡的一面也展现出来,这样能有效地将这种心理距离淡化。比如,孙悟空也有遇到挫折,法力尽失的时候,也会在失意时一蹶不振,再克服重重困难成为大家的大英雄。再比如,在一些好莱坞的影片里,漫画中的英雄人物大部分具有双重身份:在白天他们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守法公民,“超人”是报社记者,“蝙蝠侠”则是大企业家…英雄就是你身边生活某个人,英雄也会面对普通人要面对的问题工作、学习、爱情、亲情等。而在晚上他们却变身成为无所不能的救世主,每位英雄人物都总是能在民众危急之时挺身而出,—旦城市某个角落出现危机,他们都会马上感应到并且在几秒内全副武装出现解决危机,而且英雄们都不留姓名,让民众心目中燃起感恩正义之火,却从不知晓英雄的真正身份。

二、暴力审美需求

“暴力美学”最早是起源于美国,这个词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最初由香港的影评人开始使用,主要是指一种电影暴力形式主义的艺术趣味形式与探索。这类作品是把血腥或者暴力的素材表现成一种纯粹的形式快感让观众能够间接或者直接的感知。很多影视工作者和观众都认为“暴力”是可以发展成一种美,“暴力美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表现形式,也在于它与人的潜意识审美需求存在一致性。这些潜意识审美需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们本能地对动作的喜好,这种喜好是无意识的,其深层的心理积淀源于人类的远古经验:在古时代,人类为获得生存必须快跑免于成为动物的猎物。

(二)人们对力量的崇尚拜和强身健体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也是人类在原始时代是赢得与异性交配机会和获得实物的基本因素,同时,在当今社会,力量与健壮仍然是健康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有关打斗、枪击等暴力镜头组接。这类镜头主要结合人类的心理和动作的速度展现,巧妙地将人对力量的崇拜、对死亡恐惧和对正义的追求、对邪恶势力的憎恨等情感交织在一起,以此宣泄人类内心的冲动。

(四)对血腥暴力的观赏需求。这也是与人类的原始意像存在联系的,通过血腥暴力来展现人类渴望超越死亡恐惧的心理因素。

(五)对武器装备的向往。制造武器是自古以来人们用以增强自己力量的主要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理想中的武器有了更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类影片中对武器的非凡想象与完美的表现与观众的期望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带来欣赏的快感。

成人对暴力的审美需求也是英动类漫作品在出版和收视上的容易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英雄类动漫作品中的主角具备与邪恶战斗的力量与勇气、先进的武力装备都成为成人受众的关键的看点。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贝奥武夫》英雄形象在文本中的呈现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以《勇敢的心》类比中国英雄主义电影叙事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的比较研究
浅论中国“主旋律”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