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育人网络
2017-01-13李情豪
李情豪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是造就人才的三个关键因素,它们之间不可分割,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紧密联系,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及共同影响的互补效应,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能,才能塑造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才能使青少年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构建现代特征的家庭环境,以强化家庭德育功能
家庭德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给孩子提供一个具有现代特征的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熏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家长的崇高品德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因此,家长们应该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孩子与家长的心理存在一种神奇的融合和感应,对家长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家长的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对子女影响极大。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家庭德育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证实,家长有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子女的心灵上;家长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子女也往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和优秀的品格。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家长本身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定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家庭德育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家长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可满足子女的求知欲望,为子女树立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的榜样,掌握德育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家长的文化水平又影响着家庭德育的效果。而且,未来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因此,家长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必要的德育能力。家长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固然重要,但并不等于德育能力。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德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因此需要家长具备必要的教育子女的能力,能妥善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家长素质中重要的一项,直接关系着家庭德育的进行、效果和成败。
家庭德育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成功的家教案例都蕴涵了父母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例如爱子艺术,即父母以爱温暖孩子的心,以爱滋润孩子的健康成长;约束艺术,即“家规”既要与社会和时代要求相吻合,又不脱离家庭实际,同时能为孩子所接受,并乐于实行;纠偏艺术,即父母要促使孩子形成新的习惯,以取代原不良习惯;奖惩艺术,即父母对孩子的好行为作出的反应和态度,包括喜欢、赞许以及向他人介绍和表扬等,同时对其犯的错误,进行适度的惩罚,这包括情感惩罚、间接惩罚、自然惩罚等等。
构建新型社区教育机构,以增强社区德育实效
社区教育是一种跨体制、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教育。社区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的特点,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
社区教育把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统筹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密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实体机构。社区管理委员会应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分会,负责社区教育的规划、活动的组织、教育评价等。政府应将社区教育纳入政府的工作范畴,形成相关制度,建立机制,指导社区教育有效进行。
优化社区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加大投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如创建社区图书室、计算机室、录像放映室、文化娱乐室,让社区充满先进文化的内涵。同时,社区各行业人员的各种思想、各种经历等,都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社区内先进企业、文化古迹、科研成果更是社区重要的教育资源。社区教育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育影响青少年学生。
提高家长素质。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者和执行者,是最直接、最经常、最重要的教育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社区教育机构要与学校一道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健全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
组织丰富活动。社区教育机构应组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努力使社区充满活力。如举办社区运动会、开展知识竞赛、召开主题辩论会、开办各种社区教育研究沙龙、开展读书活动,让包含青少年学生在内的所有社区成员关心社会,关心科学,丰富知识,使精神世界更充实、更美好。
构建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以凸显学校核心作用
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和主阵地,学校教育是对孩子实施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以系统的理论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素质教育为主的、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它是家庭教育的引申和完善。
学校教育除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社会技能的传授外,还有着对于人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是非观念等人格塑造上的责任和教育功能。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而素质教育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学校应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体系,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以教学为先导、以育人为目的、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教育格局,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当然,学校教育只是整个教育活动其中的一个部分,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还需要社会教育的参与、补充和配合。因为在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其行为表现会受到各种思想观念、不健康信息、文化和家庭不良环境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身心健康受到不良影响。学校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争取社会的支持,齐抓共管,形成有效合力。
让传统的“家访”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家访”中产生激情,在“家访”中寻找教育契机,在“家访”中阐释和传播新时期教育的深刻内涵。让“家长委员会”在家校沟通中“实”起来。“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为促进家校沟通所建立的重要机构。实实在在组织活动,实实在在收集和听取家长的意见,实实在在地培训提高家长。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含义已经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要打开教室大门,请家长随时走进课堂,让家长接受课改的新理念,体验新课程的学习情境,让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适合孩子的教学。让多维的教育测量评价创造美好的教育世界。学生的成长既在学校,也在家庭、社会,那么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测量也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进行。这样使学生的成长以及对成长的评价都具有客观性、激励性,并使考试测量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系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