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城市故事的上海“遗产”

2017-01-13骆晓昀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达克遗产上海

骆晓昀

在一年前中央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中,建筑遗产被提高到了城市不可再生稀缺文化资源的高度

“建筑意味着每个人的家园,它不但真实地展现了过去的风采,而且它记录了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的记忆和故事,城市应该展示故事。”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10月,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了“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上海有13处建筑或建筑群入选。

建筑遗产承载着鲜活的文化

对上海而言,近代史是无法忽视的过往,那个时代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诸多的建筑遗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毛时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建筑是一个时代综合的文化记忆。当社会处于一种大规模的更新中,文化记忆成为我们生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精神依赖。”

单霁翔早就意识到20世纪建筑遗产的重要性,他从2012年就屡次撰文呼吁保护重要的建筑。

2016年9月,“致敬百年建筑经典: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宝蕴楼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上,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发布了98项“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从首批名单分析,其中北京入选的有34项,上海入选13项,南京、厦门、武汉、广州也都有多处建筑入选。

单霁翔告诉本刊记者,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充满了故事,而20世纪建筑遗产更是承载着鲜活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在一年前中央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中,建筑遗产被提高到了城市不可再生稀缺文化资源的高度。

一名战俘的辉煌事业

在13个上海入选的项目中,不仅包括上海外滩建筑群、上海国际饭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等,还包括了高校的建筑,如同济大学文远楼。

同济大学副教授华霞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评选结果分析,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筑入选。”

这就是上海,一个由时代切片展现且连贯诉说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开头可以追述至700年前,而高潮始于上海开埠。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国际资本主义平稳发展,上海贸易结构相应变化,外资金融业迅速崛起,城市建筑开始了大规模更新。

正统建筑师的到来以及欧洲盛行的复古风潮等因素,导致殖民地式的建筑逐渐被正宗的欧洲新古典主义替代。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后,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开始盛行,几乎势不可当地影响到了上海。正是在那个时代,上海留下了诸多的建筑遗产。

而对于那个时代的上海建筑,有一位建筑师不得不提。

1918年,一个奥匈帝国的军官,也是沙皇俄国的战俘,从荒凉的西伯利亚战俘营潜逃到哈尔滨,辗转来到上海。他在这里依靠从小打下的基础,进入建筑设计行业,并娶妻生子。在上海,这名匈牙利人不仅有了安身立命的家园,更成就了自己最辉煌的事业。

作为“回报”,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和最美妙的设计,统统留给了上海。他就是拉斯洛·邬达克。

在邬达克53个建成的建筑项目中,目前现存44个,其中有28个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国际饭店甚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际饭店也是邬达克一生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激发贝聿铭建筑梦的那幢大楼

1934年建成的上海国际饭店有24层,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2006年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高达83.8米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的摩天大楼,奠定了邬达克在上海建筑史的地位。

华霞虹解释了国际饭店诞生的背景,“由于邬达克的流亡身份,其事务所的相关法律事务裁定并不由租界负责,而华人法庭的参与让华人投资商更愿意与邬进行合作,因为这让他们觉得更有保障。同时,在这种尴尬的氛围下,邬达克也有心设计出超越上海租界建筑的作品”。

这座称雄上海半个世纪的第一高楼,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创造。借助当时的科技进步、战后庞大的国际资金涌向房地产业以及业主经济实力的共生效应,国际饭店达到当时远东高层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最高水平。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回忆童年时曾说过,最早激发他对建筑感兴趣的是上海的国际饭店。建造国际饭店时,贝聿铭还是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个17岁的学生。每逢周末,他都要去看节节拔高的国际饭店,他看得惊喜入迷,结果“看出”了一个当建筑师的美梦。

华霞虹告诉本刊记者,邬达克是个很务实的设计师,他的设计特点就是没有个人风格,而是紧跟国际潮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建筑。

“国际饭店几何形竖线条与同时代纽约的一些建筑非常相似,而邬达克在上海设计建筑时,经常远赴欧美学习取经。”华霞虹说。

上海要做怎样的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按照上海‘2040总规,上海城市的性质是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包括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的全球城市,也是一个文化大都市。”

他认为,这个文化大都市跟近代历史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关系,“上海原本就是近代文化的中心”。

2016年恰好是上海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十周年。作为中国近代百年史当中一座非常特殊的城市,上海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从1843年开埠之后,不同的建筑风格引入了上海,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精品。

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们都认为,上海近现代建筑是这座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并承载着上海城市历史人文变迁,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

本刊记者查询资料发现:上海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58处。

此外,上海拥有1058处的优秀近代建筑,而这些建筑正是上海的城市故事。

郑时龄向本刊记者强调,要把上海建成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征,活力多元、新旧融合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他看来,历史文化保护的目标有几个方面:充分挖掘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健全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创新完善保护制度和机制,强化对城市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我们不可能把整个城市全部变成新的,还得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面貌。而且城市更新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更新,不仅有物质性的更新,也有非物质性的更新。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跟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管理模式的更新。”郑时龄说。

猜你喜欢

达克遗产上海
遗产怎么分
遗产的分配
为什么是他设计了那么多上海地标建筑?
千万遗产
欢乐上海迪士尼
鸭子达克修房子
鸭子达克变超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