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大考”前后

2017-01-13李思远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考内涝湖泊

李思远

尽管在预防内涝问题上花费了不少功夫,但是,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地争水”造成的人水不和谐,

是城市需要直面的问题

从大禹治水发端,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从来不缺少人水共生和人水抗争的历史。即使是现代化的都市,人与水的角力依然在进行。

2016年夏季,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导致南方城市普遍出现严重内涝甚至全城瘫痪。作为全国唯一的副省级海绵城市试点,人称“百湖之市”的武汉,也成为此次抗洪中的焦点城市。

近些年,通过加大投入,铁腕治理,武汉在治水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欠账多、城市的快速扩张,又引发了人与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

洪水“大考”之后,武汉也开始反思。随着其2030城市规划获批公布,一系列让地还湖、人水和谐的举措正在逐步施行。

水患

地处长江、汉江交汇之地,武汉因水而兴,又因水而困。

站在大型居民区连片的南湖边,冬日暖阳下,湖光水影、微风习习。而数月之前,数十个小区一度成为一片汪洋。紧邻湖岸的南湖雅园小区,场面犹如灾难电影一般,浑浊的黄水夹杂着垃圾和树叶,积水最深处达1.8米。数十辆汽车浸泡在水中,居民进出只能乘坐橡皮艇。

2016年7月,受长江汛情影响,连续多日创纪录的强降雨后,江河湖库水位暴涨,武汉全城告急。据事后统计,仅南湖地区出现严重内涝的社区就多达24个,渍水时间长达20多天,受灾群众近2.5万人,转移安置1.8万人。

高峰时,武汉城区共有206处路段因渍水车辆无法通过,地下通道几成瀑布,56条公交线路停运,过江汽轮、汽渡全部停航、地铁部分线路关闭,全城交通瘫痪。部分居民小区被大水围困,停电停水。

按照应急预案,武汉市防汛指挥部连夜启动城市排渍Ⅱ级应急预警响应,紧急调度铲车、卡车、大巴车作摆渡工具。一些地方,皮划艇、挖藕服成了民众出行的标准配置。

持续降雨量大是这次内涝首当其冲的原因。武汉市气象局副局长唐仁茂说,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武汉暴雨频发。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0时,武汉强降雨已累计降下560.5毫米。这场降雨突破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项久华说,在经历了多轮大雨、暴雨、特大暴雨的侵袭和浸泡后,湖泊和港渠保持在高水位。数据显示,自6月30日以来,长江汉口段水位连续上涨了3米以上,无法形成错峰调蓄。

“前三轮的降雨后,武汉的湖泊堰塘都饱和了,7月5日晚那场连绵一夜的暴雨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唐仁茂说。

“人水争地”

不过,除了自然因素之外,相关人士也在反思城市自身的问题。

湖泊是调节内涝的天然载体,“百湖之市”武汉发生如此严重内涝,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洪山区水务局排水科科长王晓静工作的洪山区,是过去二十年武汉变化最大的地方之一。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大大改变了洪山区本来的面貌。自1996年起,房地产发展迅速,紧张的用地局面下,当地不断填湖建房。资料显示,1996~2006年十年间,洪山区所辖的南湖水域面积共减少了35%。

“水认得他们自己的家。”在抱怨洪水带来灾害的同时,一些人也在反思。长期的围湖运动,湖泊萎缩、土地硬化致吸纳能力降低,被认为是此次城市水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水争地”并非洪山区一地的问题。

近些年,武汉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GDP从2001年的134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1000亿元,增长近10倍,正式成为中国城市“万亿俱乐部”的一员。

伴随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新兴产业及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武汉市常住人口逐年攀升。1995年到2015年,武汉市常住人口数量从710万上升到1060.77万,增长近50%。与之相应的是,武汉城区面积由1982年的173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500多平方公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院教授李长安说,历史上,武汉就是一块沼泽地,地势低,湖泊多。在几十年的城市建设中,武汉市湖泊面积从1987年的370.97平方公里萎缩至2013年的264.73平方公里。

半个多世纪来,近90个湖泊因造田、建城而消失。之前能够对雨水径流起到调节作用的河湖、坑塘、湿地、沟渠、低洼地已经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过多的湖泊遭到填埋,导致了城市内涝灾害。

据武汉市水务局统计,2002年武汉市共有200多个湖泊,10年之后的今天,只剩下了166个。其中,消失最快的是中心城区,建国初的127个湖泊现在仅保留了38个,平均每3年消失4个湖。

沙湖,是武汉内环区域内最大的湖泊,不仅景色优美,且有蓄水功能,被称为“武汉市的肾脏”。近几年,伴随着武汉长江隧道和沙湖大桥的相继通车,便利的交通让沙湖成为众多房地产商眼中的“香饽饽”,沙湖周边的湖景房价格也是一路看涨。

巨大商业利益驱动下,开发商不断蚕食着湖泊岸线,水面也一点点缩小。目前,沙湖周围高楼林立,水域面积仅剩4000亩左右,较之前缩小近乎一半。

“补课”

事实上,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水争地”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武汉市早已采取措施,甚至走在了全国前列。

行动首先从治湖开始。面对不断缩小的湖泊,武汉制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措施。

早在2001年,武汉市即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将全市范围内的湖泊全部列入保护名录,严厉打击、遏制围湖建设、填湖开发等行为。

其次,在制定湖泊水域保护“蓝线”(水域控制线)的基础上,武汉市规定绿化范围的“绿线”(绿化控制线)和建设控制线的“灰线”(建筑控制线)和环湖道路,锁定湖泊岸线。

此外,武汉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民间湖长和官方湖长结合的“湖长制”。其中,官方湖长直接由各区区长担任。以汉阳区墨水湖为例,最多时配备了5位“湖长”。

武汉市还将湖泊治理纳入治庸问责体系。水务局在中心城区40个湖泊蓝线设置界桩,公示分界指示牌,并应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加强湖泊形态动态监控;加强湖泊巡查执法,确保违法填湖案查处率达到100%;每年“电视问政”上,武汉几乎都会有一些干部因治理湖泊不力被问责。

管廊沟渠是城市的“血管”,武汉在这个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

位于武汉市江汉区王家墩商务区的管廊,是武汉首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地下管廊。这条长5.2公里、高2米多、总宽约4米的“里子工程”,布设的主要管线通过支线管道连接各个区域,承担周边约7平方公里的通信、供水、供电功能,不仅避免了城市建设过程中“拉链式”重复建设,还有效解决了区域的排水问题。

武汉还推进了城区水系的连通。目前已经完工的东沙连通工程,不仅能缓解城区的内涝情况,还有效地改善了水质。根据规划,到2020年,武汉江湖水系连通格局初步形成,四片生态水网的重点区域基本连通,届时全市将构建国内最大的城市湖泊生态湿地群。

此外,武汉也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作为全国唯一的副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在青山示范区和四新示范区38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武汉市已经建成了一系列示范工程。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的海绵功能体,目前经过了数次降雨的考验。

业内人士估计,如果没有近些年的“补课”,此次前所未有的暴雨无疑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灾情。

为生态“让路”,给建设“留白”

不过,在严重内涝的事实面前,有舆论认为“补课”不足。

王晓静告诉本刊记者,湖泊萎缩是发生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满是心痛。很多项目虽然征求水务部门意见,但往往不起作用。

另外,由于一些现实原因,市政建设在预防内涝方面仍有不少“欠债”。

例如,武汉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也是此次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专家表示,从排水条件看,过去国家经济不发达,过多强调经济性,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为24小时降雨100毫米,小时降雨34.5毫米。只要其中一项指标超标,就会产生渍水。

此外,2013年武汉市水务局出台《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提出,准备通过三年努力,投资130亿元,系统完善武汉的排水体系,整体提高排水能力。但是,由于部分骨干项目投资多、规模大、拆迁缓慢等原因,目前仅投入其中一小部分。

这种情况下,2016年的洪水灾害,以严酷的现实给人们以警示。

对此,武汉市提出实施更加严格的湖泊保护措施,打造城市生态区,给生态“让路”,给城市建设“留白”。

2016年7月14日,在连续超保证水位7天后,湖北第二大湖梁子湖北部的牛山湖大堤被炸平,过去30多年一直是水产养殖基地的牛山湖重回自然状态。虽是应急之举,但湖北省和武汉市也从长计议,对牛山湖以及附近最高水位线22.5米以下的约20平方公里民垸实施永久退垸还湖,将居住在里面的1000余名群众永久性迁出安置。

在蔡甸区消泗乡,灾害过后,万亩油菜花海长势正旺。消泗乡党委书记周军民告诉本刊记者,在做好灾后重建的同时,消泗乡正在计划将辖区内寓居群众少、农田设施弱的民垸退还给湖泊湿地,利用油菜花观光业,探索一条分蓄洪区发展的新路径。

“破垸调蓄分洪,相当于让洪水回到了‘老家,这是实施生态防洪的重要举措。”湖北省防汛抗旱办公室副总工程师江焱生认为。

针对民房侵占连通渠或河道的现象,武汉市进行了集中清理,并对狭窄淤塞河段进行了扩建疏通。

同时,武汉市日前出台了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修复城市水生态,打造适度超前的市政设施规划建设体系,推进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系统综合性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等设施,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打造郊野公园群是另一项重要举措。依托木兰山、梁子湖等山区、湖区特色,在南北两个方向重点打造数百平方公里的两大郊野公园群。在城市外环以内的近郊区建设“郊野公园+主题休闲游憩”,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题生态功能区,防止城市建设区连绵成片,在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的同时构筑生态屏障。

在城市扩张中,房地产项目是风景优美湖泊的最大威胁。为避免房地产开发侵占湖泊岸线,在湖泊周边建设岸线绿道成为武汉普遍的做法,确保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人湖和谐共处。

截至本刊记者发稿时,全长28.7公里的东湖绿道已全线贯通正式对外开放。这条国内首条城区内的5A级景区绿道,被群众称为“离市民最近、最生态、最美丽的一条绿道。”

猜你喜欢

大考内涝湖泊
“害羞”的湖泊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
奇异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