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设计中应用电脑绣花的创新教学方法探讨
2017-01-13林绮芬
林绮芬
(广州美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0)
家纺设计中应用电脑绣花的创新教学方法探讨
林绮芬
(广州美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0)
基于现代纺织品绣花工艺的发展及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在家纺设计中应用电脑绣花技术的教学方法,探索有效的引导方法,使学生能够有创意地应用电脑绣花技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纺织品设计人才。
家纺设计;电脑绣花;教学方法
绣花是纺织品的重要装饰手法,绣花机的发明使纺织品绣花逐渐脱离了纯手工的制作方式。20世纪70年代电子技术应用于绣花机,使绣花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电脑绣花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生产手段,在服装及家纺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家纺设计教学中,电脑绣花工艺给学生提供了一种便利的表现手段,但一般仅将其作为把图案转化到面料上的简单技术,没有利用好电脑绣花工艺的特殊性。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在了解电脑绣花操作原理及局限性的同时,开拓思维,拓展电脑绣花的设计应用可行性,大胆而创新地在设计中应用电脑绣花工艺。
一、 电脑绣花在家纺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采用电脑绣花的家用纺织品十分丰富,从窗帘、床品到墙纸,从普通平绣到特种绣花,从30厘米的回位到不限回位。相对印花而言,绣花的布艺或墙纸产品视觉效果更加立体化,用材也更加环保;相对提花而言,绣花的花形设计及制作更加灵活。以往由于受到图案回位的限制,大幅的无回位图案仍然需要通过手工刺绣去完成,价高而且耗时。近年来无限回位多头机的出现,将绣花工艺拓展到了大幅布艺及墙纸定制的领域。可见,电脑绣花技术在不断地完善,也在家用纺织品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绣花在家纺产品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但在艺术院校家纺设计专业教学中,开设“电脑绣花工艺”课程的却不多。在电脑绣花应用于家纺设计的教学中,多数也是沿袭市场的操作方式,“用绣花工艺在面料上表现图案”成为最普遍的做法。就笔者的课程教学而言,最初的做法是让学生做好图案设计方案后找到绣花加工厂,由绣花厂的师傅打版,确认制版效果后再进行成品制作。看起来这是一个比较便利的方式,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学生受到市场上已有产品的影响,思维受到局限;其次,学生在做设计方案时并没有同时设计针法,往往是做完设计后才根据打版师傅的建议去设计针法;再次,将设计作品交给工厂的打版师傅,一般他们会以最简单的方式去实现这些设计方案,例如平绣。这样做出来的绣花作品除了花样不同,手法几乎没有创意。
二、 创新应用电脑绣花技术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家纺设计教学中引入电脑绣花技术,需要有更好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应从常规的绣花到创新的绣花。首先,对绣花软件、绣花打版的学习和实践必不可少。学生必须了解针法、针迹步长、间距,以及面料、线材与针法之间的关系等。在掌握了电脑绣花的打版技术后,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做一个打版高手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技术只是第一步,而如何有创意地应用技术开发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才是重点。很多学生在掌握了打版技术后,只会将其作为一种把平面图案转化成面料装饰的手段。实际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绣花技法后,不能以“用绣花实现一幅图案”的心理去对待它。因此,引导学生从“绣花能做什么?”去寻找创意点,成为教学中应该考虑的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有创意地使用电脑绣花,把绣花作为一种创意手段而不仅仅是实现图案的技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三个创新方向。
1. 从材料上进行创新
首先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一般认为绣花主要应用于面料上,自从有人把绣花工艺用于墙纸上,绣花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拓展。同理,如果能够突破常规,在绣花底材及线材上进行变化,即使采用的是普通的绣花针法,也能形成独特的视觉及触觉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跳出常用材料的框架,用非常规的、还未被发掘的材料去创新。
案例一:平面的片状物。认为“绣花的面料只有布料”是一种很狭窄的思维方式。一旦脱开布料这一局限,将底材视为“平面的片状物”,则可大大开阔思维。在本案例中,学生绕开了常规的面料市场,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不锈钢纱网材料,虽然这种材料较为硬挺,但也是可以弯曲的,而且不锈钢丝形成的金属质感、半透明的视觉效果、平挺的成型效果,顿时使它与常见的面料区分开来。当然,由于其不锈钢丝的性质,在上机绣花之前,需要选择好合适的目数,减小断线的概率。虽然不锈钢纱网原本作为窗户防蚊,但该学生最后将其应用于女士手提包上,装饰效果极佳,既创新了绣花的底材,也拓展了该材料的应用范围。案例作品见图1。
图1 案例一作品《铁网上的花儿》
案例二:从线到面。通常纱线通过经纬交织形成面料,然后才能上机绣花。“为什么要由线交织成面再绣花?可否利用绣花工艺直接从线到面?试想如果以线材做经线,而以绣花部分作为纬线,将会出现什么效果?”在本案例中,学生从这一角度出发,尝试在带状材料上绣花。这一做法的难度在于要先平铺好丝带并用水溶衬加固,以便于绷框上机,也避免在绣花过程中下针的张力使带材左右移动。从完成后的作品上可见,绣花的部分将带状材料连接了起来,而不绣花的部分则依然是自然松开的带材。这种创新表现手法可以运用于帷幔、挂帘、隔断等家纺产品中。帘幕半遮半透,风吹则丝带飘逸,效果极佳。案例二作品见图2。
图2 案例二作品《有形线条,无形韵律》
2. 从针法用途上创新
由于绣花采用机械操作,电脑绣花软件中已有很多设定好的针法。在用绣花软件打版时,在图案中填充某种针法,机器就会以设定好的模式实现。一旦摸熟规律,操作者容易出现惰性。例如,花朵的图案采用插针法,贴布绣的加工是先贴好布块再包缝边缘,等等。人们在做熟悉的事情时常带有惯性,正因如此,去除惯性往往就能觅得新的创意出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绣花的本质去思考。比如,绣花是不是一定要绣图案?是否只能作为装饰?某种针法是否一定要按照设定的方式去使用?
案例三:拼接的作用。人们往往认为绣花只是一种好看的装饰。“绣花针法只有装饰的作用吗?”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尝试从功能上去思考绣花工艺。同样是穿针引线,缝纫工艺一般起到衔接的作用,把裁片拼接到一起形成一件衣服或一个袋子。“如果绣花针法同时作用于多个裁片,是否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在本案例中,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家居收纳布艺,收纳袋下半部分需要厚实的材质(皮革)以支撑其立起来,而上半部分则需要轻薄的材质(丝麻)以便于装饰和收口。绣花正好可以作为两种材料的中介,以锯齿状图形的绣花针法拼接并覆盖接口位,使两种材料在视觉上达到一致,过渡自然。材质个性相异,却相得益彰。在这里,绣花不仅是装饰,还能起到功能性的衔接作用。案例三作品如图3所示。
图3 案例三作品《合》
案例四:不加外沿的贴布绣。贴布绣是将面料裁剪后绣缝在另一片面料上形成图案的装饰形式。为了避免用于贴布的面料散边,一般会用细密的针脚锁紧边缘。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脑绣花机可以一边用激光裁切贴片,一边包缝贴片边缘。实际上,如果是含有化纤的面料,在激光切割时纤维会熔融,边缘自然不再散边。“既然如此,贴布绣能否用其他方式呈现?”引导学生以这一问题作为创新的切入点,探索贴布绣工艺的新表达。不考虑包边的问题,则只需用绣花针法将贴布固定于底布上即可,甚至尝试固定多层贴布。因此,在案例四中,某学生在绣花针法的设置中,只将针法作用在贴布的中心位置,而将包边的步骤省略,使完成后的贴布四周翘起,形成立体感。并且该学生还尝试在完成一层贴布后重复多次,形成多层次的叠加效果。案例四作品如图4所示。
图4 案例四作品《馨语》
3. 从传统手绣针法中寻觅灵感
创新的源泉不在于空想,而是需要有更多的沉淀。相比传统手绣,电脑绣花技术仍有许多局限,针法也不够丰富,如果以传统手绣针法为参考,用电脑绣花表现出来,则能为电脑绣花带来更多的新意,例如潮绣中的垫绣手法、苗绣中的绉绣手法等。虽然在电脑绣花机上开发一种新的针法有赖于设备的改进,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创意的手段去模仿一些传统针法。在模仿的过程中不必追求制作手法的完全一致,只需参考传统绣花针法的表现效果。例如在课程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从潮州垫绣中获取灵感,通过胶垫机绣的方法进行模仿。学生在设计中以更为现代的色彩和简洁的手法表现多肉植物,既有垫绣的立体感,又增添了当代审美的趣味感,如图5所示。
图5 学生作品《影》
三、 结语
将各种想法付诸实际更有益于总结经验。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以及学生的作业实践,表明以上几个创新方向是可行的。电脑绣花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技术,学生则是拥有无限创造力的个体,在家纺设计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绣花设备是最基本的任务,而通过教学赋予学生创意思考的方法才是设计教学的本质。
林绮芬(1982—),女,广东海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家用纺织品设计。E-mail:jiffylin@126.com
G642.4
A
2095-3860(2016)06-04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