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欧李新品种抗寒性测定对比试验
2017-01-13于喜春马盈慧陈亚平
于喜春 马盈慧 陈亚平
(1.大安市红岗子乡林业站,吉林 白城 137000;2.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吉林西部欧李新品种抗寒性测定对比试验
于喜春1马盈慧2陈亚平2
(1.大安市红岗子乡林业站,吉林 白城 137000;2.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几年来由于欧李果实营养丰富,尤其活性钙和维生素C的高含量,使得欧李产业的开发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全国各地以及东北地区掀起了种植欧李的热潮。目前吉林西部已选育出3个抗寒性较强的欧李优良新品种,为了测定出致死温度,以便确定这些品种的推广栽培范围,开展了田间观测及试验室测定工作,为欧李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欧李新品种;抗寒性;致死温度
前言
欧李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小灌木经济树种,具有极强的耐干旱、抗风沙、耐严寒能力,是荒漠化沙地上优良的造林树种。同时欧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果实营养丰富、味道独特,含钙量居水果之首,且所含的活性钙易吸收,既是城市的高档水果,又是老人儿童的补钙的保健食品;欧李植株能形成了春观花、夏赏叶、秋品果的绿美化效果,且含有丰富的钙,是牛羊骨骼形成的优良饲料;欧李仁又是著名的中药,对慢性肾炎、浮肿、腹水等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吉林省西部地区对欧李这一珍贵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和利用,选出优良新品种,为欧李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进一步测定出所选欧李新品种的致死温度(半致死温度(LT50)可作为植物抗寒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确定欧李推广应用范围,开展本项试验。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欧李1号、欧李2号、欧丰1号的当年生枝条中部。
1.2 试验方法
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进行抗寒性测定分析法:本试验通过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得出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曲线呈“S”型,应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S”型曲线的拐点温度能较准确地估计出植物组织的低温半致死温度。
1.3 试验步骤
1.3.1 相对电导率的计算
低温胁迫温度分别为,-10℃(对照)、-15℃、-20℃、-25℃、-30℃、-35℃、-40℃、-45℃。每个温度设3个重复。冷冻24h后取出,在4℃下解冻12h,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去离子水冲洗3次,后用洁净的纱布擦净后晾干。每样品称重0.50g,放入50mL三角瓶中加入40mL蒸馏水,于室内静置10h,测得的电导值为煮沸前电导值。然后沸水浴15min,静置2h,测得的电导值为煮沸后电导值,并计算出相对电导率。
1.3.2 半致死温度的估算
是用相对电导率Logistic方程计算出参试材料的拐点温度来准确。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欧李新品种在不同处理温度下相对电导率变化情况测定
连续2a开展了欧李新品种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相对电导率变化情况的测定工作,结果见表1、图1、表2、图2。
表1 2013年欧李不同处理温度下相对电导率变化测定表(测定时间:2013年3月15—30日)
图1 2013年电导率变化曲线图
从表1、图1中可以看出:相对电导率先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当温度达到一定时,则出现了随着温度降低而上升的相反情况,欧李1号相对电导率最低,其次是欧丰1号,欧李2号相对电导率最高。
表2 2014年欧李不同处理温度下相对电导率变化测定表(试验时间:2014年3月1-15日)
图2 2014年电导率曲线图
从表2、图2中可以看出:相对电导率先随着温度的降低而缓慢上升,当温度达到一定时,则出现了随着温度降低而上升速度加快情况,尤其是欧李2号出现了波动情况,最终结果是欧李1号相对电导率最低,其次是欧李2号,欧丰1号相对电导率最高。
2.2 欧李新品种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估算
利用相对电导率值进行了Logistic方程的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估算,结果见表3、图3、表4、图4。
表3 2013年不同品种欧李枝段相对电导率Logistic方程和低温半致死温度
图3 2013年半致死温度柱状图
从表3和图3中可以看出:欧李1号的半致死温度为-42.3℃,欧李2号的半致死温度为-40.04℃,欧丰1号的半致死温度为-40.3℃。
表4 2014不同品种欧李枝段相对电导率Logistic方程和低温半致死温度
图4 半致死温度柱状图
从表4和图4中可以看出:欧李1号的半致死温度为-46.8℃,欧李2号的半致死温度为-40.09℃,欧丰1号的半致死温度为-42.3℃。
3 结论
2013年、2014年2a的试验结果相对电导率均呈“S”曲线,欧李1号相对电导率最低,其次是欧丰1号与欧李2号相对电导率相当。
2013年、2014年2a的试验结果欧李1号的半致死温度均低于欧李2号、欧丰1号。
欧李新品种抗寒性均很强可耐-40℃低温,其中欧李1号最强,欧李丰1号和欧李2号抗寒性相当,均稍低于欧李1号。
S685.12
A
10.11974/nyyjs.2016123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