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017-01-13蒋邦杰胡爱玲夏炎郑捷
●蒋邦杰 胡爱玲 夏炎 郑捷
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蒋邦杰 胡爱玲 夏炎 郑捷
我国能源消费已步入天然气时代,天然气价格直接影响消费量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本文回顾总结了我国天然气定价的发展过程,比较了国际天然气市场定价的不同机制,进而提出了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发展建议。
天然气 管道业 定价机制 国际比较
我国煤、油、气资源目前的情况是“富煤、贫油、少气”,我国天然气消费占比虽然不大,但从历史角度看这一比例在持续上升。自2000年至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占比从2.27%上升至5.62%,并且仍有持续增长的趋势。管道运输是天然气陆上运输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天然气产量和需求的快速增长,近年我国输气管道建设发展较快。截至2014年底,我国境内已建成油气管道约11.7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6.9万公里,石油管道长度为7.68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长度为4.86万公里,约占中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度的70%。然而,我国目前的管道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天然气日益增长的需求,管道建设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输气管道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目前我国仍然缺少一套科学合理、能切合我国实际需求的天然气定价体制。随着我国对天然气的重视,对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的资源利用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天然气定价机制,这可以促进我国天然气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相关的产业和市场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针对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的问题,我国已在积极推进天然气管道定价的改革。
图1 天然气市场机制演变
一、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现状
我国天然气工业起步较晚,2004年 6月,《能源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20》中首次提出未来要提高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占比的目标,并在其后出台了多项配套措施。为了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发展天然气行业,国家对天然气的支持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天然气消费占初级能源消费比例持续上升。天然气演变机制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我国天然气的定价机制吸取了许多国际经验,还根据国情设立了一些符合我国现状的方法。由于我国天然气需求飞速增长,天然气供给结构以及市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定价机制需要进行相应变化以适应天然气行业的整体发展。近年来我国也对天然气定价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于新旧管道我国更是采用了进一步细分的定价方式:对于旧管道,依然采用政策规定的管输费率来计费;如果是新管道的话,按照项目经济评价法或政府批准的管道建设科研报告测算天然气管输费。通过对新旧线路采用不同的计价方式,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见图1)
(一)我国天然气市场政策的发展
如表1所示,天然气市场在我国的发
展虽然相较发达国家仍存在许多不足,但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过去我国主要采用成本加成法进行定价,而从2013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净回值法进行定价。我国历史上对天然气定价采取过政治干预、成本加成法、净回值法等定价政策,总体来看,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在各个时期不断提升,天然气价格的整体发展方向是不断市场化的。
表1 我国天然气的相关政策
(二)我国天然气市场计价方法的发展
成本加成法是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方法,通过分析和计算天然气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从生产成本算起,加上运输、负荷管理和配送费用、预期利润,最终形成终端价格的一种定价方法。成本加成法在天然气定价机制发展的过程中有其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成本加成法没有真正反映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并且供应链各环节的实际成本也较难确定。例如,西气东输项目中,考虑到用户需求弹性的不同,从终端用户的支付意愿出发,以市场价值作为定价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结合政府指导价格(成本加合理利润)进行合理定价,将经济利润在下游消费者和上游生产者之间合理地分配。既保证上游企业的利润和有效供给,同时保证下游有效需求和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净回值法,是将天然气下游价格与具有竞争性的可替代能源相挂钩,先通过计算公式确定天然气市场价值,然后通过倒推方式推算出上游各个环节的天然气价格,如下图2所示。采用净回值法确定统一的门站价格可以有效解决价格混乱、价格监管难度大等问题。我国如目前以上海基准价格作为中心市场门站价格,其他环节天然气价格则在此价格基础上通过倒推方式获得,同时开展了大量试点,例如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尝试了这种方法。
总体来讲,我国天然气开采成本高,并远离市场消费中心,终端消费对天然气的价格承受能力差,价格矛盾突出。针对定价问题,我国已在积极推进天然气定价的改革。西气东输工程在天然气定价方面选用市场净回值法。但是净回值法在我国的应用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例如上海市天然气门站价格(基准价格)依然由发改委制定,虽然价格会按照基准价格调整,但定价调整频率较低,不能灵活及时的反应市场状况,但这依然不失为我国天然气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图2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
资料来源:中国燃气公司资料,海通证券研究所
二、国际天然气市场定价机制比较
在对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上发达国家相较于我国拥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同时,发达国家在天然气使用过程中结合国情以及当地天然气市场体制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总体来看,国外天然气市场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竞价性定价机制和在欧洲占据主流的垄断性定价机制。我国目前正处在由垄断性市场向竞争性市场转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打破之前的垄断格局,而且需要对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从而实现市场化,因此吸取国外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一)美国天然气定价机制
如表2所示,天然气的竞争性市场造就了美国天然气定价的市场化。其中,美国天然气模式属于竞价性定价机制,精准划分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领域,成功利用市场鼓励扩大竞争,推动了市场发展,同时政府严抓自然垄断的市场部分,严格的市场价格管控降低了天然气产业的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率。
美国通过FERC436号法令以国家法规形式强制开放天然气管道市场,市场用户可自由选择天然气供应商。1989年,美国再次取消了井口价格的控制,进一步推动了天然气的市场竞争,井口价格也变为由市场竞争形成。由于美国FERC636号法令(1992)规定,管道公司在销售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定对天然气各个环节进行分类并且独立计价和提供服务,地方配气公司(简称LDC)、销售商和大型终端用户的销售价格由市场定价,州际管道管输费受FERC监管,LDC销售给终端用户的价格由各州公用事业委员会监管。也就是说,美国天然气供应链中,输送、储存部分的价格和LDC(地方配气公司)对终端用户的售气价格受政府管制,并具备特定的定价方法,其余部分由市场定价。以此为基础,美国的天然气市场逐渐形成了竞争性市场。
据统计,美国天然气价格为英国的53%,日本的27%。美国天然气是成熟的竞争性市场,以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完善的管道运输管理作为支撑,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开采生产方式的国家,页岩气成本仅稍高于常规气,天然气开发成本相较于其他国家十分低廉。美国大多数州的管输费按成本加成法来定价。美国现行的成本回收方式为直接固定变量法(SFV),在直接固定变量法下,用户的管输费用和其负荷系数挂钩,这相较于之前行使的修正固定变量法更加有利,所以有利于管道的建设。
(二)英国天然气定价机制
如表2所示,英国拥有发达的天然气管道和丰富的天然气储量,但仍需要每年进口大量天然气以满足自身需求,2014年英国消费天然气667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为49.3%。天然气主要开采自海底气田,开采成本比较高。英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和美国类似,在早年施行了对井口价格的干预,但随着政府对天然气市场的逐步开放,最终实现由市场来决定包括供给价格和用户价格的竞争性定价机制。天然气供应商可公平使用属于国家的天然气管道以及其他天然气配送公司的天然气管道,而用户则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挑选天然气供应商,英国通过其发达的管道运输系统实现了“第三方准入”。
由于英国本身天然气开采和进口的缘故,成本相较于美国更高,但因为其竞争性市场的完善,天然气价格仍低于德国和日本,其2014年价格比同样依赖进口的德国低10%,比日本天然气价格低近50%。
(三)欧洲大陆天然气定价机制
如表2所示,欧洲天然气的主要市场是垄断性定价机制,垄断性定价机制是指天然气管道运输公司垄断了运输和销售环节,因此其定价标准是基于天然气相对于其他燃料的市场价值。由于天然气在世界范围相较于其他燃料起步较晚,因此该定价机制在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初期对其发展和壮大有很大的作用。通过政府的监管调控,可以对其价格进行调整和稳定,这也保证了效益。但是相较于美国的定价机制,这样的定价机制即便在政府法令的协调下依然不够自由和灵活。
(四)东亚天然气定价机制
如表2所示,日本天然气进口历史长且进口天然气数量巨大,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定价机制。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大多都是以日本天然气定价机制为基础,结合自身经济特点来设置的。最初日本在定价时天然气和原油的价格息息相关,采取了平均加权价格的定价方法,目前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后,无法符合天然气市场的发展状况。但由于定价机制的改革并未取得突破,东亚地区只是采用对价格上下限进行管制的方法来调控天然气价格。
日本只有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其国内所实行和油价挂钩的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但在2008年至2009年国际原油价格暴跌,日本天然气价格也下跌了近30%,浮动幅度大。由于没有合适的定价模式,日本为了控制天然气价格随油价产生的剧烈波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日本在与卡塔尔的天然气进口协议中,就在天然气的进口价格公式中增加了一个价格调整参数,用来平衡油价对天然气价格的影响。
表2 国际主要国家的天然气定价机制
(五)美英日天然气价格比较
如表3所示,美国英国日本的天然气价格由于其定价机制和国情的不同有着巨大的差异,美国的天然气价格较低,英国次之,日本的天然气价格最高。三个国家的不同定价机制和天然气成本上的差异造成了价格差异过大,美国和英国均拥有成熟的竞争性市场,而日本通过政府监控天然气价格。美国天然气基本消费的都是国产气,加之页岩气开采技术,使得美国在全供应周期中的天然气成本仅为4美元/MMBtu。英国开采成本相较于美国略高,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偏低的。日本由于完全依赖进口,天然气成本最高,加上日本竞争性市场无法形成,天然气的最终价格也是远高于英美两国。
表3 美英日天然气价格变动情况单位:美元/MMBtu(百万英制热单位)
三、我国天然气管道定价机制发展展望
通过吸取国外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项规律,即天然气的定价机制一定要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以及天然气市场的结构相匹配。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工业和市场与外国的天然气工业与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吸取其经验的时候应该切记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吸取其精华并根据国情进行相应的改造来服务于我国的天然气市场,具体而言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价格预测方法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价格预测方法,现行方法计算的管道运输价格依然存在不准确和欠缺公信力的问题。目前我国管道运输价格预测是通过产量折旧法,依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来进行的。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多缺陷,因为它采用的是一个预测值,因此在实务中包括输气量、输气成本等重要参数都非常容易和预测时估计的数值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这个测算价格很难真实反映价值,这也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很多问题。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道运输价格计算方法是推动我国天然气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定价时考虑多种用户类型
我国应该在天然气定价制度中对不同用户类型的不同状况进行差异化定价。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上存在包括工业燃料用户、燃气发电用户等多种极具差异的用户类型,现行定价机制并未考虑不同用户类型对天然气定价的需求,因此在天然气的使用上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我国在未来必将更加重视这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不同用户进行差异化分析及管理,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上下游协商定价机制
我国目前定价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推算出来的管输价格,这一推算价格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无法客观有效的匹配实际价格,同时该价格也不能有效反应市场变化所带来的价格变动。因为通过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推算的价格应该能够有效地反应天然气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该价格来推算市场供求关系,从而进行调控和优化资源配置。目前所推算的价格相对而言比较固定僵化并且十分依赖行政管理部分的调节,这也给天然气市场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便。
若是能打通天然气市场的上下游,就可以获得更为科学有效的数据,同时也能更便捷的对价格进行调控,同时对市场进行优化配置,运用这种上下游协商定价的机制,可以弥补许多现行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同时优化管理,这可以大大推动天然气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四)天然气市场化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独立的监管机构
天然气市场化进程很大程度上需要由政府推动,特别是我国天然气市场属于一体化经营的寡头垄断格局,解除自然垄断尤其是管网分离、引入第三方准入都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的规范。此外,我国没有独立的天然气监管机构,相关监管权力分散在不同部门之中,这也需要通过立法以确定监管权责。从美国天然气市场发展来看,基本上经历了从政府严格管制到逐步放松、从全面监管到局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因此我国的天然气市场化也应该吸取发达国家经验,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并完善天然气相关的法律与机构,从而推动天然气市场化的发展。
天然气价格改革是世界命题,美、英等国家先后改革,最终形成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定价模式。2015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发《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推进天然气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提出到2017年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这是我国天然气市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意见。2016年8月16日,发改委公布《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要采取公开、公平的管输定价办法改革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同时公布《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认为我国天然气市场应建立起成本监审制度保障价格改革机制。这两个办法的同时颁布,代表着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价格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的定价模式处于由政府定价模式向市场定价模式过渡的阶段。■
(作者单位:中石油东部管道有限公司武汉管理处)
1.毛家义.2015.中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演变及价格变化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3。
2.王华、龚珏.2013.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税务研究,3。
3.王华.2008.基于成本视角挖掘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J].财政研究,7。
4.叶锦业.2013.广东天然气市场交易模式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1。
(本栏目责任编辑:范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