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1-13陈宁,宋雪,陈琳
陈 宁,宋 雪,陈 琳
(贵州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 )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陈 宁,宋 雪,陈 琳
(贵州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 )
根据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对“十二五”以来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省中药材的发展对策。
贵州;中药;民族药;现状;对策
中药、民族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贵州山川雄奇,气象万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育了多种类型的中药材资源,是全国著名的地道药材主产区。《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材,贵州出产204种;目前,全省共有中药资源品种4802种,位居全国第二,中药材种植面积仅次于四川和云南,位居全国第三,中成药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十强。同时,贵州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与自然、疾病的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医药,以苗药为代表的贵州民族药销售产值达到180亿元。丰富的中药、民族药资源,使贵州赢得了“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
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1.1 国外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医药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国际社会对传统中医药的认识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全球中药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和养生,占世界人口的80%。中国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中占比较小,只有3%,而且大部分为原料中药材和保健药,其余份额则为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四分天下”。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保健品消费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原料型产品需求国。我国出口美国的中药产品,多数是作为膳食补充剂的原料使用,产品应用渠道相对较为简单,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仅仅承担着原料供应商的角色。欧洲天然草药补品的市场规模已达70亿美元左右。其中以德国的市场规模最大,且政府调控也最为严格,其次是法国。中医在非洲经济发达的南非已取得合法地位。早在2001年,南非政府给予中药注册。目前中药已可以正常进入南非合法销售。
亚洲地区由于地缘关系,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多,既是中药出口的传统市场,也是主要市场。环顾全球,承认中药药品身份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分布在亚洲,比如香港、新加坡、越南和阿联酋等。日本当地汉方产业与韩国在国际传统中医药市场发展良好。其一方面大量从中国进口原料药,另一方面,通过其国内先进的科研水平和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不断增加其占据世界天然药物的市场份额。
1.2 国内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是我国独特的医药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现有中草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320种常用植物药材蕴藏量达到850万t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00万hm2,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这些丰富的中药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资源保障。2015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和“中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又通过了《中医药法(草案)》,这是中医药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药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1.2.1 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为加快推动中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96年科技部提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1998年正式立项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1999年批准建立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在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和科技部实施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的推动下,中药产业步入了飞速发展车道,国家中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中药行业在中药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工业化生产,中药规范化种猪、标准体系建设、新药研发、产业规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设了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形成了中药和农业扶贫双赢结合的发展局面。国家中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相继建立了一批国家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截至2014年底,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达7302亿元。中药民族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局面下,中药对外贸易仍然保持较大增幅。
1.2.2 中药工业快速发展,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在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药工业快速发展,传统药物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中药企业进入GMP认证时代。中药大生产、机械化生产取代了小生产和手工生产,中药民族药发展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工业的根本转变。中药现代化发展20多年来,我国中药工业取得巨大的发展,产值不断增长。1995年中药工业产值179亿元,2007年1704亿元,2014年达到7302亿元,增长了近40倍。中药工业在医药工业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中药工业产值已达到占据医药产业规模的三分之一以上,与化学药、生物药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
1.2.3 中药农业经济稳步增长,规范化种植养殖不断加强
中药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源头。中国广袤的土地、多样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我国丰富的动植物物种,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多元的药用资源。近20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发展中药的推动下,中药农业快速发展,中药材从传统农业生产发展为以GAP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北药南种、南药北移,野生变家种、家养等已取得了显著实效。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在促进中药农业形成、保障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推进,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生产,推进了精准扶贫。
1.2.4 中药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动力,贯穿在中药产业的各个方面,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示范推广与产业化、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中药民族药新药创制、现有独家(独特)中药民族药品种的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以道地特色中药材为原料的相关产品产业链开发、中药现代化领域创新平台建设、中药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等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科技的支撑作用。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国外政府及国际组织签订的中医合作协议达85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9个国家建立了中医药中心,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中医药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
2 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0%,已成为贵州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成为支撑贵州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
2.1 政策规划扶持引领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发展。
2012年,根据国发2号文件精神,贵州省政府批复实施《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这是贵州省“十大扶贫产业”中首个以省级政府名义批复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性文件。为建立“研发、种植、加工、监管”四位一体联合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黔党办﹝2012﹞4号),明确了省科技厅、省扶贫办、省经信委、省食药监局在中药材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和分工。此后,有先后批复实施了《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贵州省道地特色药材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为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使贵州中药材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先后在赫章、都匀、铜仁、安顺开展了四届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大会,总结交流中药材产业发展经验,为下一阶段工作作了安排部署,为“十二五”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
2.2.1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贵州省中药材总面积(含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364571.56 hm2,完成了《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规划(2012-2015)》种植目标任务的105%,见图1。总产量达到181.04万t,总产值达到127.20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了131%、155%、249%,全省中药材面积、产值、产量均实现了翻番,见图2。 “十二五”期间,全省中药材重点种植品种和鼓励发展品种达到50个,培育了中药材生产重点县39个,建成中药材产业重点园区23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由2010年的43个增加到2015年的56个。到2015年,中药材种植区覆盖农户16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万人,种植区农户药材种植人均收入达4614元。全省种子种苗繁育规模同步持续增长,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面积达到14074.037 hm2,总销售收入达到13.66亿元,繁育面积67hm2以上的品种达到31个。
图1 “十二五”全省中药材总面积情况Fig. 1 Total cultivation area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Guizhou from 2010 to 2015
图2 “十二五”全省中药材总产量、总产值情况Fig. 2 Totalproduc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Guizhou from 2010 to 2015
资料来源: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报告(2011、2012、2013、2014、2015)
2.2.2 品牌建设突出
全省中药材种植品种由2010年的90余种增加到2015年的170余种。单品种种植面积突破的品种达到17个,单品种6667hm2以上的品种面积合计26.67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69%;单品种万t以上的品种达到29个,产量合计162.27万t,占全省中药材总产量的89%;单品种亿元以上的品种达到24个,产值合计101.56亿元,占全省中药材总产值的80%。截至2015年,全省已有赤水金钗石斛、大方天麻、赫章半夏等29个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和金钗石斛5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
2.3 医药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2.3.1 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2015年,贵州省医药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1.30亿元,工业销售产值337.8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11.57亿元,医药制造业增加值102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了111%、131%、179%,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均实现了翻番。医药产业完成投资11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6倍;中成药产量突破8万吨,是“十一五”末的1.86倍;对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2.9%。
2.3.2 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明显
2015年,全省医药工业企业175家,较“十一五”末增加80家。其中,规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115家。主板上市企业16家,约占全省上市企业总数的1/4。进入全国医药工业500强的企业14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010年的31家增加到2015年的57家;过5亿元的企业由2010年的3家增加到2015年的18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28家增加到2015年的58家。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医药工业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了以益佰、百灵、同济堂等中药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中药民族药产业集群。截至2015年底,全省在建医药产业园区13个,已建成医药产业园区6个,入驻企业79家,占全省医药企业175家的45.1%,工业总产值213.55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56.0%,产业集聚态势显著。
图3 “十二五”全省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Fig. 3 Main economic index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from 2010 to 2015
资料来源: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报告(2011、2012、2013、2014、2015)
2.3.3 以苗药为代表的“黔药”品牌特色突出
2015年,以苗族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总产值突破180亿元,超过维药、藏药、蒙药之和,成为全国销售最大的民族药。单品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药品达到45个,较“十一五”末增加了28个。贵州医药独家优势品种“芪胶升白胶囊”、“热淋清颗粒”、“益心舒胶囊”被树为“黔药”标杆,打造出响彻全国的“黔药”品牌,形成了以中药(苗药)为主、化学药为辅,生物制品为新增长点、医药保障品等衍生产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2.4 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根据黔药走出去的战略选择,不断加快中药材专业化物流基地及电商平台、季节性产地市场及仓储的建设,围绕“一中心三走廊”空间布局,在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各规划建设了一批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建成铜仁碧江武陵山现代化物流园、中国贵州(苗药)中药材物流集散基地及深加工园区、龙里宏基中药材电商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物流基地和电商平台,建成赫章半夏产地交易市场、施秉太子参产地交易市场、关岭县花江镇、岗乌镇特色苗药市场等一批中药材产地物流极端地,为促进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市场的引领作用奠定了基础。
2.5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突破
2.5.1 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
截至2015年底,全省初步建立了“中药材种植、活性物质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中成药生产技术、工艺及质量控制等”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64个,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2个,人才基地9个。其中,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建设,实现了贵州医药领域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填补了国家民族药产业发展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的空白。
2.5.2 自主创新成果不断增加
通过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中药民族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开发上市新药156个。自主研发的“双冬胶囊”、“理气活血滴丸”、“辛伐他汀片”、“六味祛风活络膏”取得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新药证书,“乳癖舒片”、“地榆升白胶囊”“热淋清软胶囊”、“脑康泰片”获得了新药批准文号。由贵州百灵集团组织研发的治疗乙肝的化药1.1类新药替芬泰(Y101)成为贵州省首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全部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新药。贵州太瑞生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抗肿瘤T细胞疫苗项目国际领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支持。成功引进的抗肿瘤一类新药“洛铂”实现产业化,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
2.5.3 中药材种植项目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通过“天麻医药产业深度开发关键问题研究”、“杜仲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集成应用与产业化”、“刺梨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集成及产业化”、“贵州地道药材艾纳香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贵州半夏等7种中药材土地适应性技术体系构建与产业化示范推广”等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解决了天麻、杜仲、刺梨等特色大宗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半夏、何首乌、金钗石斛等八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的实施,筛选出优良种源8 个,制定了药材生产种子种苗质量标准25 个,标准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SOP)279 个,企业内控质量标准8 个,集成半夏、何首乌、续断和头花蓼规范化种植技术应用。围绕中药材大品种和种植重点县,启动实施中药材基地建设工程。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培育建设施秉太子参、赤水金钗石斛、德江天麻、大方天麻、威宁党参、剑河钩藤、普定桔梗黄柏、兴仁薏苡仁、黎平茯苓、罗甸艾纳香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11个。
3 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已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增长的富民生态产业。然而,伴随着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步伐,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也逐渐凸显,我省医药产业总收入与全国的差距拉大,位次靠后,排全国21位,与我省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禀赋不相匹配,在市场、企业、产品、人才、技术、资金等环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板”,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几个方面。
3.1 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但产值增速较慢。
2015年,贵州省中药材总面积达到364571.56 hm2,但产值仅为34890元/ hm2,每吨仅实现7026元,未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中药材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能力较弱,造成“药多价降,药贱伤农”的不利局面。另外,某些政府部门盲目跟风种植中药材,而对中药材销售环节重视不够,导致农民种植中药材卖出价格不高,甚至亏本买卖,从而对整个中药材产业产值带来不利影响。
3.2 医药行业下行压力加大
在全国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医药产业增速放缓。从全国来看,2015年医药工业主营收入增速9%,“十二五”以来首次个位数增长,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企业的13%,亏损面有所扩大。从贵州来看,2015年医药工业主营收入增速9.5%,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但增速未能达到两位数。从子行业来看,除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剂保持两位数增长外,其余均在个位数。其中,中成药增速降至6%。
3.3 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一是企业规模相对偏小。全省除益佰制药、百灵制药等少数企业进入集团性大型企业外,其余企业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引进的医药企业及新建项目,受建设用地、环境评估、产品研发、品种转让等影响,落地需做大量工作,导致新增长点培育难。二是核心竞争力产品不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医药知名品牌少,全省化学药、生物制品发展缓慢,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缺乏,衍生产业未形成规模。三是我省中药比例高,约占全省医药工业比重的80%,产值上亿单品种中,中成药比例高达87%,但临床用药范围广、用量大、附加值高的化学药生物药品种少。同时,高端医疗器械和可穿戴设备制造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四是新药储备少、药号资源利用率不高。全省临床用药范围广、用量大、附加值高的化学药品种少,化学药品批号利用率过低,化学药批号占全省药品批号47.4%,但产值仅占全省3.6%,品种批号资源与产值贡献背离。
3.4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中药材产业作为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前端,是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我省原先丰富的药材资源经过十余年的工业化生产,原有的资源优势逐渐消耗,无论从品种数量还是多个单品种的规模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很多药材品种由于未能突破野生变家种的关键技术,无法规模化种植,产业发展只能依托野生资源。同时,中药民族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门栏高,质量标准严。我省现有独家品种大都是2001年“地标”升“国标”的品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当时制定的质量标准及备案的生产技术早已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这批独家品种的专利有效保护期仅剩5~6年。
3.5 标准化进程相对滞后
一是近期国务院相继出台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关于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是继2010年新版GMP政策之后,国家层面进一步规范制药领域的审批、评价等政策,这对制药企业、尤其是中小药企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面对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我省药企由于经验不足,如何整合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难题。
4 发展对策
4.1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一是全面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中药民族药创新体系链式建设。以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培育建设苗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大健康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一批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提升技术研发、工程化、产业化试验示范能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二是加大特色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示范推广工程。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种为重点,综合考虑市场行情、企业原料药需求等因素,重点培育道地、特色、大宗常用品种,到2020年力争市场占有率达全国20%的中药材大品种有10个以上。三是围绕重大疾病防治,加快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对现有中药民族药独家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加快医药衍生产业相关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实施产业壮大工程
一是以科技为先导,推动我省中药饮片的标准化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其经济价值。鼓励建设规范化种(养)殖、规模化加工一体化基地,形成从种植-加工-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合力,形成品牌效益。二是探索中药材产业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有机结合,建立中药材动态监测体系。开展中药材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启动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贵州)繁育基地的建设。
4.3 实施产业质量标准提升工程
一是大力推行和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二是推广应用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改进产品设计,优化工艺路线,完善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三是健全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中药材、饮片、民族药产品的电子编码系统和溯源系统,为保障中药民族药质量、实现中药药品商业流通规范化打下基础。
4.4 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工程
一是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股权转让、兼并重组等组建企业集团。选择20家以上医药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兼并重组、人才引进、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促使其做大规模,做强品牌。二是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大规模种植的农户开展中药材开发,形成一批规模化的种植示范户和龙头企业。加大对益佰、百灵、神奇、同济堂、信邦等著名苗药品牌的扶持。积极引进和发展化学药生物药制造、医疗器械生产等相关产业(产品)。三是盘活优质民族药资源。筛选梳理休眠、半休眠、闲置品种,通过产品二次评价提升、品种转移、企业兼并重组、打包招商引资等方式进行盘活,充分挖掘其潜在经济价值。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强强联合,促进集聚发展,扶持优势品种,着力招强引优。
4.5 实施市场开拓工程
一是完善营销模式,加强信息平台监管。加大对商业流通方式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扶持。推进中药民族药商业物流运作方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二是健全物流体系,推进医药物流企业标准化发展。三是加强诚信建设。加强交流合作,扩宽产业发展空间。
[1] 王海燕.中国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2014:1-201.
[2]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告(2011)[R].贵州,2011.
[3]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告(2012)[R].贵州,2012.
[4]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报告(2013)[R].贵州,2013.
[5]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报告(2014)[R].贵州,2014.
[6]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报告(2015)[R].贵州,2015.
[7]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报告(2016)[R].贵州,2016.
[8] 孙兴,杨小兰,项志宏.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3(3);285-287.
[9] 冉懋雄.加快贵州中药农业发展,推进贵州中药现代化与中药产业建设[J].中国药房.2007(15);1121-1123.
[10] 施尚泽.四川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发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120-122.
[11] 冉懋雄.关于推进贵州中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07(9);4-8.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Guizhou
CHEN Ning, SONG Xue, CHEN Ling
(GuizhouAcademyofSicenceandTechnologyStrategy,GuizhouSicentificaandInformationInstitute,Guiyang,Guizhou550025,China)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was presented accordingto the data from year of 2010 to 2015, analyz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Guizhou;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raditional medicine; status; countermeasure
2016-10-28
贵州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黔科合R字[2014]2002号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陈宁(1986- ),女,助理研究员,从事科技政策、科技评估和科技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