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智库战略与核心能力
——“2016新型智库核心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内容要点解析

2017-01-13李芳初景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00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00049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年4期
关键词:智库

■ 李芳初景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0090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00049

新型智库战略与核心能力
——“2016新型智库核心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内容要点解析

■ 李芳1,2初景利1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目的/意义]洞悉智库建设一线专家学者的观点,分享智库理论研究成果,以期为新型智库核心能力建设提供指导。[方法/过程]对《智库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主办的“2016新型智库核心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专家报告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对其中重要的共性与个性观点进行总结、提炼与推荐。[结果/结论]新型智库的精神内核体现为家国情怀与中国自信;新型智库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善谋、善学、善治、善传和善交等。

新型智库 核心能力 精神内核 家国情怀 谋划能力 发展共同体

2016年7月14-16日,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主办、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等多家单位协助支持的“2016新型智库核心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来自政界、学界和企业界的20余名一线专家学者,就宏观政策与智库规划、能力建设与最佳实践、问题与对策三大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剖析和深度探讨,并与200多名参会学员互动交流。专家们的观点见仁见智,异彩纷呈。为分享真知灼见,我们特对这些报告进行深度梳理,并以内容主题为主线,勾勒新型智库战略与核心能力的思想云图。

1 新型智库的精神内核

《礼记·大学》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新型智库建设适应治国理政的需要,始终与国家政策制定和发展方向紧密相联。智库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其研究成果的“家国”意义更浓重。多位专家谈到的为国谋事的情怀担当和根植于内心的中国自信,是新型智库建设宝贵的精神内核。

1.1 家国情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研究员认为,智库人员应首先具有为国事谋的情怀和担当,不计名利、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开展扎扎实实的工作,才能出高端的思想产品。核心能力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为社会‘谋’,要秉持一颗‘关怀’之心。”紫金传媒智库秘书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闵学勤教授认为,作为弱小的个体社会学学者,能以智库的名义来嵌入社会,是难得之幸事。要让关怀之心超越学科,让基于专业知识、有温度的治理建议通过智库汇聚能量、进行升华,进而影响决策、推动社会从哑铃形向橄榄形转变。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季正聚研究员认为,智库研究要有国家责任感、使命感,研究真学问、真问题;勇于担当,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表1 “2016新型智库核心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报告专家与内容信息Table 1 Experts and their reports at 2016 Core Competence Construction of New-style Think Tanks Senior Seminar

1.2 中国自信

“虽然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却能在他身上感受到强烈的中国自信。正因为有这种中国自信,他在任何国际场合,腰杆都站得挺直;这也是人大重阳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李刚教授在主持王文院长的报告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国强研究员认为,智库建设应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最基本的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沈进建研究员提出,高端智库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 新型智库的核心能力

对于新型智库的核心能力,《智库理论与实践》执行副主编初景利教授从智库思想生产和传播的逻辑出发,将其总结为:对重大战略与重大问题的把握与判断能力(选题),科学的研究与分析总结能力(信息、数据、工具、平台),与政府、民众、媒体的沟通与传播能力(多元通道),智库成果质量、水平与价值(智库的根本),智库成果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效果导向);陈文玲研究员结合实际工作体会,认为智库核心能力应包括战略谋划能力、政策储备能力、研究队伍、舆论引导能力和与一流智库博弈的体制机制。还有多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生动的阐述。笔者将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凝练为如下几个方面:善谋、善学、善治、善传与善交。

2.1 善谋

“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善谋是指以谋略取胜、有准确判断力,运筹帷幄以决胜千里,是智库“智”之体现,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2.1.1 伐谋为上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引鉴《孙子兵法》中“伐谋”为上的思想,认为中国智库需要崛起,崛起的起点、空白地带,就是伐谋;中国智库要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其爆发点、未来增长点,就是伐谋。中国智库的伐谋能力不足,主要是在全球组织力、国际感召力、话语塑造力、国际人才输送力等方面做的不够。基于此,要从设置全球议程、影响国际舆论、广交各国朋友、影响他国政策等四方面来提升伐谋能力。

陈文玲研究员认为,战略谋划能力是新型智库最核心的能力。它是围绕着国家核心能力和重大权益,谋划战略性、前瞻性和储备性的政策和设计;是面向当前急需、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套可供决策选择的方案和政策设计;是想领导人所想、想领导人所未想,能出大主意、好主意。要具有时代感和敏锐性,善于站在时代前沿捕捉和研究问题,从而提出符合发展趋向的思路建议。

2.1.2 判断为要 “资讯从来就不是稀缺资源,但准确的选择是;机会从来就不是稀缺资源,但理性的分析是;甚至连财富也不是稀缺资源,但独到的眼光是。”重庆智库王佳宁理事长分享运营智库的切身感悟,表达了选择、分析与眼光对智库工作的独特价值,归结起来,是一种判断能力。

新华社瞭望智库吴亮总裁认为,判断力(专家网络)与情报(信息网络)是智库两个核心要素。他相信,社会化和协同化的判断与结合大数据的高效情报系统,将是未来智库的发展趋势。王文院长认为,智库领导人要有综合判断能力,包括对选题、人力投入等的准确判断。

2.2 善学

“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善学是加强研究能力,善于借鉴国际经验,利用好信息技术和外语工具,以融通古今、兼顾内外,是智库“智”之根本。

2.2.1 学为智本 李刚教授认为,智库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应该以“学”为本,以专业知识作为智库安身立命之本。要开展专业化和专门化的研究,专注细分市场,锁定目标受众。要做歌唱家而不是流行乐手,要做专科医师而不是全科医师。

闵学勤教授在运营智库的实践中,努力用社会学知识和学养来给养智库,让它慢一点、停下来,以便灵魂能跟上。她认为,真正领先、可持续的战略战术,一定是灵魂跟上了身体前进的步伐、跟上了组织发展的步伐。

“人是一种有限的生物,他的理解力的可能性和征服事物的可能性都是有限的。如果人确信这种说法,他便会给他的思想和行动划定相当正确的范围,从而和谐地实现他的命运。”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王世伟研究员引用《哲学通信》中的一段序言,提出在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情况下,要通过专注来实现智库研究的特色。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2],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志强研究员认为,智库的要义不仅是有“库”,更要有“智”。要开展高水平、跨学科的政策研究,开展经世致用的研究,保障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的严谨性。

2.2.2 洋为中用 “学习国际经验,不能只知其‘表皮’,而不知其‘灵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研究员强调,要从我国的国情民情实际出发,洋为中用,借鉴到点子上;可以先从学习细节开始,例如:(1)人才管理,尝试小范围“旋转门”机制,上班/出差时间以工作总小时数调控;(2)借鉴“二轨”外交制,巧用智库作为灰色空间,配合政府发挥作用;(3)对智库进行全国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域的专家和资源优势。2.2.3 善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工具、新资源、新平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巨大支持,也对研究人员掌握新技术、跟上时代步伐提出了挑战。

闵学勤教授表示,要善用大数据和大样本数据来发声,并保持数据公正、干净,以立行于世、对政府和民众负责。李刚教授认为,基于实证的政策分析与咨询,数据库与平台建设是重要抓手。高校智库应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平台,掌握原始数据,修炼“独家秘诀”。励讯集团中国区高级政府事务经理张莫依分享了基于新型科技智库的“循证分析”路径,集团在优质内容(Science Direct、Scopus)、数据库与分析工具(HPCC大数据技术、SciVal分析决策工具)和影响力传播工具(Mandeley、Newsfo)三方面提供的支持。同方知网数字出版产业集团教育与文化分公司副总经理邢国凤分享了CNKI在智库知识资源大数据中心、知网统计数据挖掘应用模式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战略研究、科学评价等方面所能提供的信息支持。

此外,多位专家强调,要着重提升英语水平,以便能在国际场合上发声,在国际媒体上撰文,避免因语言问题而受到局限。

2.3 善治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善治是指做好人员与经费管理,注重成果评价与质量控制,优化体制机制,是智库“智”之保障。

2.3.1 人才的留与动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人才是智库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一方面对自有人才做好管理与激励;另一方面对外部优秀人才加以借智借力,以发挥人才机制的最大效益。

李国强研究员认为,要建立人才的“留住机制”和“流动机制”,并将两者有效结合。在全球化、信息化、“互联网+”时代,要利用好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发展需要,灵活、开放、高效地吸纳人才。

李刚教授认为智库发展要有基本盘,即使是“小机构、大网络”模式,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大智库,也必须要有稳定的自有研究人员。

王文院长分享了人员配置比例的心得。国际一流智库的共同特点是研究人员的比例不超过60%,其余人员负责媒体关系、筹款、会务等非研究性事务。而中国智库的研究人员占90%,需要亲自承担各项事务,浪费了大量精力。建议优化智库人员配比,可吸纳一定媒体人员,发挥其宣传与公关专长。

2.3.2 经费管理 对于官方智库的经费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秘书处张力处长建议实行按技能、按绩效与按劳“三结合”的薪酬制度,使其符合研究工作的规律、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使研究人员不必游走于灰色地带。改革必然涉及到利益调整,智库人员应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看待经费改革、看待个人得失,投身其中,推动改革,为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创造条件。

2.3.3 成果评价 张志强研究员建议对智库的研究成果进行高质量的分析与质量控制。其关键要素是有科学的分析标准,进行严格的质量评审控制,将研究方法和数据作为评审的基础内容,将研究结论作为评审的关键内容。通过智库成果质量控制的集群效应,实现“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研究员倡导构建我国智库的差别化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智库,应确立不同功能定位、增强主体功能可比性,选取差别化的评价指标、明确差别化评价重点。

陈文玲研究员分享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的开题、中期检查和后期评审制度,认为评估重大课题的产出转化为国家战略、政策和决策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2.3.4 体制机制改革 陈文玲研究员倡导建立可与国际一流智库博弈的体制和机制。她认为,中国智库的“弱”项,体制机制是重要方面,包括人才管理、经费管理等。要按新型智库核心能力的建设要求,塑造全新的体制机制,使智库思想生产有肥沃的土壤,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环境。

李国强研究员认为,智库体制管理要做好宏观布局,包括地域分布、研究方向规划等。国家级智库要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主动协调各类组织、各方智库,以实现建言献策的全局性、综合性和前瞻性。

王文院长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改革建议,包括谋断互动机制的改革、思想市场机制的改革、人事拓展机制的改革、融资运营机制的改革、全球传播机制的改革。

2.4 善传

“‘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不缺乏深邃的思想家,但缺少好的传播大师。”善传是指做好智库思想的营销和传播,一方面增强思想产品的生产能力,提升话语塑造力;另一方面,善于借助平台和媒体传播智库思想产品,提升国内外影响力。智库思想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力是智库发挥影响的关键。

2.4.1 报告撰写能力 智库报告是智库思想产品的重要载体。袁鹏研究员认为,智库产品应具有深度、厚度,同时智库报告与学术论文不同,应言简意赅,尽量不超过2千字。王文院长分享撰写报告的经验,要做到标题简要(不超过13个字)、乍眼(吸引注意力),第1段能以150~200个字涵盖全文内容,从而提升报告的话语塑造力;并进一步期待能创造出像“巧实力”(smart power)这样拥有国际传播力的新概念。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柯银斌副主任强调,将智库报告呈现为决策者所习惯、媒体所喜欢的语言和形式,非常重要。闵学勤教授分享自身对智库文章的把握和要求:“要让标题和内容体现关怀,要让阅读者感受到关怀”。

季正聚研究员认为,智库报告撰写是“精气神”的“合力”,其质量体现出个人和团队的品性和智慧。要写出好的报告,首先要加强心性的修炼与提升,做到至诚、尽心与担当。其次要提升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逻辑和科学思维。最后,养成好习惯,做到内外兼修、融会通透。他强调,写报告除了具有创新精神,还要有工匠精神,有持久的专注力。

王世伟研究员阐述了专报撰写的五大要素:(1)“选题为上”,可通过问题导向、现实导向、需求导向或特色导向进行选题;选题切入口要小。(2)“导言为引”,要求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地表达主要观点。(3)“信息为重”,强调要以翔实、新颖、准确的调研信息为基础。(4)“对策为要”,表现为要提出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5)“适时为上”,要求对看准的东西马上行动,在“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时代,要有百米冲刺的精神,善于做到“边射击、边瞄准”。

2.4.2 传播与影响力 智库成果的传播,不但要注重对内传播,向政府和民众传播科学思想、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要加强对外传播,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表明中国立场、宣传中国价值[2]。

在传播力方面,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光明日报《智库》版主编王斯敏认为,国际著名智库的不二选择是注重传播力。在自媒体时代,智库传播力大为延伸,从专注“向上向内”到兼顾“向下向外”。要避免“为传播而传播”的误区,要以核心竞争力来增强传播力。李刚教授强调智库成果传播的精准化,保障传播效果的可测度性。袁鹏研究员认为,在网络媒体的时代,既能服务中央,又能服务社会媒体和大众,是一个高端智库的“标配”。

在影响力方面,初景利教授认为,将智库报告中的思考、设计和智慧转化为政府决策和政府行动,是智库工作追求的深层次效果。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博士认为,通过影响国际社会来影响政策是智库发挥价值的关键途径之一。中国智库可通过与国际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参与活动,主动设置议题议程,影响国际社会,进而影响政策。

2.5 善交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善交是要广交朋友,通过建立网络和发展共同体来形成合力,达到信息互通、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实现能量聚合效应和跨越式发展。共同体构建是中国智库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佳径。

李刚教授认为智库本身就是网络。一方面,智库是政策共同体的有机构成,要办好智库,必须使其与政策共同体的其他环节、层次和结构充分相融。另一方面,智库需要构建自身网络,即以自身结点和中心来扩展新网络,进行融合发展。要与强者(权威专家)融、与政府融、与媒体融,成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信念共同体。同时,在构建网络时,要秉持“价值共创”理念,让每个成员都能从网络当中实现巨大的自我价值。

李国强研究员认为,除了专业性和综合性智库,应进一步考虑发展智库联盟和联合体。他强调,智库不能关起门来,而是要开放发展;智库同仁可以主动出击,建好联盟和共同体,这样能处理好综合性与专业性问题,建言献策做到全面、科学、系统。

王文院长建议建立智库联合会,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形成集群效应。他亲身感受了华盛顿的智库产业园,决策者像采购商一样采购思想产品,获取所需十分便利。

3 各类新型智库的发展要义

3.1 国家高端智库

国家高端智库是智库建设的领头羊和榜样,代表中国智库的发展方向。沈进建研究员认为,加强高端智库建设,要组建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创新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突出专业特色,把出高水平成果作为首要任务,注重成果的质量和原创性;在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方面下力气,提出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望。

3.2 科技创新智库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刘清研究员分享了对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建设重点的认识:一是选题模式,注重从国家宏观决策需求出发,建立与中央决策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二是研究模式,要形成科技、管理、政策与情报四方面专家深度融合的机制;三是管理模式,要推进监督和质量控制的规范程序,在选题、立项、组织等各环节,制定和执行明确办法,确保过程管理科学有序。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研究员表示,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政策密集出台期,迫切需要提升政策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他对科技政策研究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理论体系建设,强化决策的理论支撑;二是加强政策数据基础建设,夯实决策的证据基础;三是加强专业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开发和研究,提升决策的科学化;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共同体建设,提升决策的信息多元化。

3.3 高校智库

复旦发展研究院学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咨政事务办公室主任黄昊博士认为,高校智库的发展理念,应该主题鲜明,发挥好纽带(联接政府与专家)作用和培育人才功能;善于集聚资源,在智库网络中开放、健康发展。高校智库的建设方向,可从战略谋划、研判评估、对外交流和培育人才四方面进行努力。他感受到学生资源是一块瑰宝,值得格外珍惜并借助其力量。

3.4 社会智库

苗绿博士提出促进社会智库发挥政策影响的三方面建议:一是发展中国的思想产品市场,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源泉;二是给予社会智库参与政策的机会,包括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政策扶持(鼓励企业捐赠智库、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流动壁垒)、信息公开(打破体制内外信息流动壁垒);三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旋转门”,发掘政界和智库间人员双向流通的潜力。

3.5 媒体智库

“只有研究清楚,才有可能做更深度的引导;只有抓住话语权的生产能力,才有可能建立话语权的高端和深度传播能力。”吴亮总裁分享了媒体型智库的发展逻辑。一方面,基于媒体资源建立研究系统,并深入做领域的垂直细分,构建子研究平台;另一方面,这些子研究平台的底层逻辑相通,即服务中央决策,针对中央最关心的问题提供最有价值的内容。关于组织形式,他判断将有“更具想象力的逻辑把它们串起来”。

王斯敏主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媒体与智库的新生态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其融合与交汇态势由双方职能所决定。在融合发展中,媒体与智库应发挥各自优势,守好“边界”,寻求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深度融合。

关于智库型媒体,初景利教授认为它在拉近智库与政府和公众的距离、增强成果传播与影响力、影响智库政策与建设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库类学术期刊更多具有净化和沉淀思想、支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功能。

4 结语

“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第一期智库高级研修班虽然结束了,但专家们的报告余音绕梁,启人心智。秉持为国事谋的情怀,以“学”促智,以“谋”益国,不断加强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互通有无、联合跨越。初景利教授在最后的研修班总结中提出3个“三多一少”:多学习、多交流、多思考,少蛮干;多做事、多做实事、多做大事,少干预;多研究、多出成果、多投稿,少忽悠。即以实干精神,在智库发展良好的时代契机中,努力耕耘,春华秋实,不断为推进国家科学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

[1]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7-18]. 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Core Competence of New Think Tanks: Analysis of Experts’ Views at “2016 Core Competenc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Senior Seminar

Li Fang1,2Chu Jingli1
1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Purpose/signifcance] This paper aims to thoroughly investigate the insights of experts of think tanks, shar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provide inspirations to improve the core capacity of think tanks. [Method/ process]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experts’ reports at “2016 Core Competenc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Senior Seminar, and extracted and summarized important thoughts and views. [Result/conclusion] The spiritual core of new think tanks is patriotism and confdence in China, and the core competence includes: the capacity of strategic planning, learning,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building.

new think tank senior seminar core competence spiritual core patriotism strategic planning development community

C931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6.04.13

2016-07-21

2016-08-17 本文责任编辑:唐果媛

李芳(ORCID:0000-0001-8865-77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博士研究生,E-mail:lifang@mail.las.ac.cn;初景利(ORCID:0000-0003-0723-3985),《智库理论与实践》执行副主编,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E-mail:chujl@ mail.las.ac.cn。

猜你喜欢

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