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2017-01-12金志玲

东方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综述小学生

金志玲

摘要:利他行为是个体道德发展到较高层次的外显行为,如果发展顺利,利他行为有助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助于个体社会关系形成,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查阅、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发展规律、特点、影响因素及培养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利他行为;综述

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及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为社会化打下了基础,为利他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多在探讨其产生条件、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上,分析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特点,进一步提出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具体方式。

一、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

“利他”最先由法国哲学家孔德提出,他认为人存在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前者强调利己,后者强调利他。二者的协调发展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

国内较早提出小学生利他研究是陈淑芳。她发现80年代受教对象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种利他意识。并提出,应采取家校合作的策略以培养学生利他意识。

1.1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发展规律。

Posid,T.,Fazio,A.,& Cordes,S.指出小学生的利他行为与年龄存在正相关。这与国内胡雁波、姜杨慧、谢金等人得出的结论有所出入,国内学者发现儿童的利他行为存在一个转折且关键的时期,他们认为十岁左右儿童的利他行为水平有明显下降。这可能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此年龄段的儿童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1.2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特点。

利他行为受利他意识的影响,但存在利他意识不一定做出利他行为。利他意识是一种直觉,有明显的内隐倾向。Lozada认为儿童利他行为可塑性极强。张海霞发现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总体处于偏高状态。进一步将利他行为分为:友善慷慨、分享合作、爱心助人、奉献帮助四个维度。其中奉献帮助水平最高,友善慷慨水平最低。在各维度中,农村、郊区的学生普遍比城市学生高。姜杨慧发现女生利他行为的发展要快于男生,这可能与性别的角色期待有关。

二、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利他行为并非完全依赖于遗传,还受着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影响小学生利他行为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

2.1个人因素

一是年龄,姜杨慧、谢金等人认为利他行为的卷入程度水平由深层向浅层发展。二是遗传,生物学流派认为,利他性是人性的一种基本成分,它假设合作性的利他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将利他基因传给下一代。三是动机与小学生利他行为间的关系,Ben-Ami发现小学生做出利他行为是为了减轻某种痛苦而发出的。四是认知水平,根据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可知,小学生处于以需求为指导或是社会刻板印象和赞同导向的水平。说明小学生并未形成统一稳定正确的道德认知及推理能力,而道德推理能力不成熟的人不理睬他们不喜欢的人的需要。五是移情能力,从7~9岁开始儿童能够设身处地的推断他人观点,能理解自己移情反应产生的原因,Decety,J指出这种理解有助于利他行为的行成。六是人际信任度,于妍发现人际信任度与外显利他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前者能预测后者。此外,还有学者发现利他行为的发出受个体心情的影响。

2.2环境因素

一是文化环境,西方某些国家较亚洲国家的小学生利他水平较低的原因在于,亚洲国家崇尚集体主义,强调合作共赢。二是已有资源与消耗资源的对比。可利用资源数量,及求助者数量都会影响利他行为。三是受助者特点。包括受助者的数量、人际吸引力。四是情境因素,包含旁观者效应、物理环境以及时间压力。

三、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方式。

小学生利他行为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家庭和学校作为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起到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了解小学阶段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特点,弓仲冬指出低年级学生的利他行为概念尚未掌握,要求家长积极帮助孩子适应各种社会交往环境。胡雁波指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景讨论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利他行为。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别人对其行为好坏的评价和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很大,他们主要通过观察习得,要求教师及家长保持言行一致、不能简单地鼓励某种利他行为,要尝试帮助学生结合事件背景、道德标准综合分析、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协调师生及生生关系,父母积极协调亲子关系、教师家长双向沟通等,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利他认知和行为准则。此外,培养儿童共情能力、班级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信任度、发展学生的积极经验、干预性会话都能促进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

四、小学生利他行为研究的建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对小学生利他行为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尚存不足。为了更好的挖掘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发生原因,对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4.1研究视角

结合多种角度探究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成因。一方面,国内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多从学生本身入手。虽然研究方法丰富多样,但很少有人从影响学生行为表现的其他方面入手。如,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家庭因素考虑。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多以研究小学生与同学、陌生人等底层社会关系的人,对深层次的与家庭成员内部探讨个体在较高层次社会关系中利他行为表现的研究较少。

4.2研究范围

范围上可拓宽至少数民族及特殊人群学生的利他行为研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前人已经发现社会文化会影响到学生的利他行为,那么应考虑民族文化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研究。

4.3发展阶段

经过搜集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小学阶段的利他行为表现存在转折点,如何在转折期实施更贴切可行的培养措施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淑芳.培养学生的“利他”意识[J].四川教育,1984,11:5-6.

[2]胡雁波.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3]姜杨慧. 7-9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张海霞.小学生利他行为及其干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综述小学生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