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对学生的塑造

2017-01-12廖芹

东方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学生培养人文性语文教学

廖芹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各高校比拼升学率的大潮中,在分数决定命运的大旗下,语文的工具性压倒人文性。但语文教材中的“真、善、美”潜移默化的塑造着学生的性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着他们的生活。语文虽不能决定学生的命运,却可以丰富他们的情感和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真、善、美”;学生培养

语文是各科之母,在中国传统的教学中,语文课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语文课一直伴随着我们的读书生涯,但随着数理化补习班的兴起,英语四六级过级考试的盛行,语文在学生及家长心中的地位日益淡漠。但语文教材中的“真、善、美”,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价值取向和性格培养[1]。特别是中学阶段,12-18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的关键时期,语文对学生们情感观念的引导、培养起着关键作用[2-3]。

一、语文教学中的“真”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才感染着我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父亲身穿黑布大马褂,蹒跚的走着、艰难的翻过月台为作者买橘子的情景,作者看到这一幕眼泪很快就流了下来,我们读者读到这一段不禁潸然泪下。作者的眼泪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疼惜、感激、爱戴等各种情感。我们读者的眼中滚动着感动,让我们读懂了父爱。八年级下册鲁迅《藤野先生》中。当作者怀着不安和感激打开自己的讲义时,发现讲义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甚至连文法错误都也一一订正。作者回国将老师修改过的讲义,装订并收藏,将老师的相片挂在书房,勉励自己。文章给我们刻画了一位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不带名族偏见的老师和一位认真刻苦、拥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学生。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这是源于平凡生活的真实,却有着憾人心魄的力量。

当我上这两篇课文时,我都带领着学生们跳出文章发现我们平凡的生活中伟大的情感。这些年来,我坚持使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力求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沉浸到作品的氛围中去,去领悟我们自己的生活,去学会感恩与回报。

这些真实的情感,让学生如何去体会、领悟,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切忌老师把自己的领悟灌输给学生。老师直接的灌输知识,学生只是牢牢记住答案而已,而这个答案在实际的生活中一点用处都没有,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价值观形成毫无帮助。当然也不是说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放任自由,自己不做任何表述。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循循善诱,中学生毕竟知识积累不够。有些必要的课文老师要介绍写作背景,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便于学生们更好的领悟生命的坚强。老师还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因为学生的视野有限,课文的挖掘深度有限。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同学们的合作,自己的思考。这样领悟才真实、全面、深刻。如朱自清的《背影》,引导学生们寻找文中的“三次背影”、“三次流泪”,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找出“三次背影”刻画的人物形象,“三次流泪”中的复杂情感,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实际片段刻画,流露真情实感。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无需老师多说,其中浓浓的父爱,自然浸染着孩子们的心田。

二、语文教学中的“善”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里埋藏着善良的种子,让学生们去挖掘、去学习。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西蒙诺夫《蜡烛》中,老妇人马利拖着衰老的身体,冒死爬到炮火纷纷的战场,将一名战死的年轻苏联士兵的尸体艰难埋葬。并将自己珍藏的结婚时的喜烛拿出,点燃在士兵的坟头。她们非亲非故,她们不同国籍,她这一善良的举动,不求任何回报。学生们读到这一场景,被这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去安葬一位陌生人的举动,深深感动。学生们不禁反思自己生活中,对同学们举手之劳的帮助还要求回报的行为,不禁惭愧不已。语文课本中这些善良的因素,不仅会教育人、感化人、净化人的心灵,还能帮助他们纠正过去错误的想法和观念[4]。

语文教材中的“善”不仅仅是善良,还有正义和感恩。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为救萍水相逢的金翠莲妇女,三拳打死镇关西,被逼逃至五台山出家当和尚。鲁智深的这一举动,是对恃强凌弱的反抗,对正义维护。即便得罪权贵,牺牲自己的前途,也要捍卫正义。所以鲁智深对金氏父女的救助不仅是善良的举动,更是正义的举动。在杨绛《老王》中,杨绛夫妇对穷苦车夫老王善良的帮助,老王临死之前还将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送给他们吃。老王临死都不忘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这就是老王的“善”。

这些文章中埋藏着善良的种子,学生们将它挖掘出来,放在心中让它在自己心中生根发芽。同时文章中这些正义让他们个个都充满正气,他们学会像老王一样感恩。

三、语文教材中的“美”

能够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可以说都是璀璨的明珠。它们的美不仅仅在于我们前面提到的情感,还在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这些文章带领我们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朱自清的《春》带领我们去看春阳升起、春水初生、春草蔓延、春花盛开,去感受春风拂面、春雨微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让我们欣赏到一株盛开的藤萝,那紫色一点点沉淀下来,那花苞鼓鼓的像张满的帆,那饱受摧残后的生命让我们震撼。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那松树上的一髻儿白花,山坡上带水纹的花衣,山腰上斜阳照耀害羞的薄雪。如诗如画般的景,很难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但它们确确实实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为何只有作者看到。那是因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们怀着一颗美的心灵去发现美,并要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将美呈现在众人面前,和大家一起分享。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必须永葆一颗美好的心灵,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带领你的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才能培育好你的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5]。

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在关注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育要注重育人,就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让我们的语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时,能成为一个善良 、明辨是非、热爱生活、拥有坚强意志品质的有志青年。并用自己的善良热情去感染周围的人,用自己的美去创造更多的美,让生活处处是语文。

参考文献:

[1]宫维艳. 浅论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J]. 才智,2013,4:152.

[2]郝亭亭.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 西南大学,2011,10(01):23.

[3]刘洋. 浅谈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存在,价值和培养[J]. 辽宁师范大学:学科教育· 语文,2008.

[4]王建军. 将人文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12-12.

[5]李玉荣.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其实施策略[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学生培养人文性语文教学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中职新生英语教育之我见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