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
2017-01-12宁鑫
宁鑫
【摘 要】职业教育要想获得稳定、长远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职业能力培养十分重要。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因素,但这一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简要阐述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关内容,并详细分析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与培养过程。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获得与培养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职业院校学生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学校对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对职业性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概述
简单来说,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行为中,运用自身专业知识结合实践建立的行为模式,其本质上是一种规则或程序。一般来说,职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即练习性、动作性以及目的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以及教师进行系统性的锻炼。从实践经验的角度来说,职业活动是基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分配的客观存在。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获得
(一)隐性知识转化的感知阶段
感知阶段是能力获得与充分掌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培养是通过观察的方式实现的。实现对职业能力掌握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教师自身的隐性知识转换为学生的隐性知识的过程,有一定的程序性。这种转换模式主要体现出了三个特质,意识信心具有零散性,并没有构成体系化。二是传播方式的特殊性。这种转换并不是通过语言实现的。三是了解的默会性,即学生需要有一定的领悟能力。
(二)隐性知识转化的模仿阶段
模仿阶段是对已经拥有的能力进行操作或运用的阶段,也就是将静止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动态行为的过程。该过程的培养主要依赖个体自身的直觉以及想象能力,实现感性理论向理性知识的转换,进而促使这种传输方法得到认可并实现广泛传播。这种转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可表达性,即需要转化的部分知识能够通过语言进行描述;二是传播的多样化,即这种模式的传播方式与传播对象可以不是固定的,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三)显性知识转化的练习阶段
顾名思义,练习阶段及时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反复操作,进而充分将学到的知识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融合。这一阶段不仅是对当前动作的重复,也是个体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可将各种显性知识进行传输,包括规章制度、专业要求等。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传输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便捷性。同时,还具有习得的公共性等特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实现对整体知识的掌握,或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整体印象。
(四)显性知识转化的内化阶段
该阶段是个体将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充分融合和理解的过程,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操作。这个阶段对个体的要求较高,一般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是通过这一阶段进行体现。通过该阶段的进行,能够对已学到的知识有更加灵活地运用,也提高了个体自身的领悟能力。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具有一定的熟练性,只有对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实现高效的转化。二是传播的隐蔽性,个体之间的转化程度有所不同,转化内容也比较隐秘。
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实现感知过程的情境化
所谓感知过程的情景化,主要是指个体在职业能力获得的感知过程中,重视将其与实际事实相结合,进而让自身对专业知识以及工作要求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此,这一阶段目标的实现,需要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的充分配合与投入。通过实践课程教学,以及与企业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职业知识的获得,进而提高职业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职业知识的传授,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以及职业理念等也通过教学有所传达,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实现模仿过程的标准化
所谓标准化,是指企业为提升产品质量而实施的相关质量标准。这一标准不仅是企业必需施行的一项制度,也是整个社会实现良好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生产向专业化转变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模仿过程中的标准化,是在促使学生充分获得和运用职业能力的同时,形成标准化认知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说,在进行模仿的过程中,也对标准化的达标有一定的要求。在出现错误行为的时候,教师需及时给予指导和改正。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获得和运用的标准程度。
(三)实现内化过程的个性化
这一阶段是指学生在具有自身独特性质的能力获取与运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自身特征相融合的能力个性特质。由于个体之间大多有着明显的差异,以及自身知识结构和实际经验构成的不同等,所以学生在最终形成职业能力体系的时候,其表现形式或主要特征等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针对这种客观影响因素,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就需注意与自己的基础知识相结合,并充分调动与所获得知识有关的基础,以提高运用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高效的、专业化的职业能力体系。
四、结束语
总之,职业能力的获得与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以及职业能力的过程中,不仅需考虑到相关的岗位标准和要求,还需充分调动自己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经验等,以形成更加专业化的职业能力体系。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缪悦.职业型本科院校学生可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7:88-90.
[2]兰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特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4,20:32-35.
[3]刘葵,宋翎.高职院校文科类学生职业能力本质特性及其培养策略[J].职教论坛,2011,1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