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州 问 茶
2017-01-12李伟才
李伟才
“吃茶去”的典故传扬上千年了,使得禅与茶的关系难以分明,最后用“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总而概之,似乎有点浅显了。
那年去了河北石家庄,听友人说,赵州桥就在附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一听到这,我就想到小学课本的《赵州桥》,很有亲切感。友人下面一句话,让我去赵州的心情更为急切。友人说,你喜欢茶,赵州茶就是“吃茶去”典故的发源地!
第二天上午,友人便亲自开车前往。我们先去赵州桥附近一座有名的寺庙,也就是典故发源的寺庙——柏林禅寺。我们很虔诚地按照当地佛律,一一敬拜,一一祈祷。寺庙很大,僧人居士很多,个个都很虔诚。偶遇僧人,他们会很有礼貌地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便侧身离开办他们自己的事。寺庙设有茶亭,茶亭旁设有茶廊道,从一些文字和图片可以看出,是宣扬禅宗与茶道的内容,里面就有“吃茶去”的内容、插图。本想去讨碗茶喝喝,不巧,边门紧闭。后来我们到寺庙旁边的店铺参观,想是否有卖“吃茶去”方面或讲赵州茶的书,却也不巧,没有这方面的书。最后买了两个写有“吃茶去”“洗碗去”的瓷茶杯,以示纪念吧!
到达赵州桥时已近正午,阳光照耀下的赵州桥,古朴大方、庄严肃穆地横跨两岸,桥面上的石板很多已被行人、游人的脚底踩平了,光滑无比,甚至有些图案已模糊不清了。倒是桥两侧的栏杆依然壮伟结实。在桥下的岸边,找几个能人桥共荣的镜头拍照后,便开始了找寻赵州茶之旅。
研究茶、品评茶多年的我,说句惭愧的话,赵州茶是怎样一种茶,它是属于哪个茶类,到如今,我自己都不清楚。
在赵州桥的附近,我们问了很多年长的老者,哪里有卖赵州茶?有几个却回答说,赵州没有产茶呀!有几个懵懵懂懂的,手指前方店家有卖。我们寻了好些店铺,不是卖古玩,就是卖玉器,不是卖绸缎,就是卖扇子的。
在一家有点文化的店铺里,我发现一幅刻有“吃茶去”的拓片,拓片上画有和尚,并有一些细小的文字,我估计这就是我要找的最原始的东西。一问要近千元,让我退避了几步。后来想想也不是原件物证,不要也罢,便偷偷照了一张留底,回家研究。
在我们寻遍只剩一家时,赵州茶“千呼万唤始出来”,一家不大的店面,卖着茶器具、扇子等,在一个专柜上,赫然写着“赵州茶”。我如获至宝,仔细与店家聊了起来。
我问,赵州茶是什么茶类?
店家说,就是这种茶。
我问,赵州茶是红茶还是黑茶?
店家说,就是这种茶。
我问,有没有卖赵州茶?
店家说,就是这种茶。
我暗自觉得好笑,这店家真会做生意,看来“吃茶去”的典故已深入平民百姓、商贾商贩。
我没办法,只好叫店家把茶叶拿来,自己细细辨别。去掉牛皮纸,我看到上面印有“七子茶饼”等字样,才恍然大悟。“七子茶饼”不就是普洱茶吗?原来,普洱茶就是传说中的赵州茶!转念一想,就这么几个字,就能证明吗?我不敢肯定。
但是我想,在寺院里饮用的茶,在唐宋时期,都是僧人们自种自制,自给自足的,僧人们制作的茶,泡出来的茶汤应该是很浓的,这样,有助于提神念经作业,所以黑茶、红茶和炭火焙的乌龙茶最有可能是赵州茶!
看来,要再复习一下“吃茶去”的典故。网上是这样记载的:相传赵州(唐代高僧从谂的代称)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均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见《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后遂用为典故,并以“赵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网上可信吗?我有点怀疑。翻开《赵州禅师语录》,内容更详细翔实:唐代驻锡古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所在地)的赵州禅师,以“平常心”“本分事”接引学禅者。有一次,他问一位新来的僧人:“你以前曾到过此间吗?”僧人回答说:“到过。”赵州说:“吃茶去。”他又问另一位僧人:“到过此间吗?”回答是“不曾到过”。赵州说:“吃茶去。”此时,站在一旁的院主问赵州:“为什么到过说吃茶去,不曾到过也说吃茶去?”赵州听罢叫道:“院主!”院主应了一声,赵州说:“吃茶去。”
哦,原来如此。赵州,不是地名,是唐代高僧从谂的代称。赵州禅师,指的是高僧从谂。“吃茶去”,是高僧从谂以“平常心”“本分事”接引学禅者的一个故事。
难怪,赵州,古之河北,位于低洼平坦、土地干燥、积水难排的华北平原,本没有茶树生长,怎么有赵州茶呢?看来,“吃茶去”引申为“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概括之,并不浅显,寓意深长。真可谓,一句吃茶去,万千世事经。
责任编辑 陈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