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017-01-12张燕萍

黑河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科整合写作兴趣教学质量

张燕萍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写作教学的整合,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还使得作文教学告别枯燥乏味,焕发出活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通过六年级上册习作《身边的艺术》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巧创导题情境,激活习作兴趣;重现习作素材,萌生习作欲动;运用电脑习作,适应现代化需要;搭建评价舞台,促进习作成功。

[关键词]信息技术;写作兴趣;教学质量;学科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与信息技术整合,改变以往作文课的枯燥状况,启迪学生打开习作的思维,为习作插上飞翔的翅膀。教师应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八《身边的艺术》为例,谈谈在作文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巧借学科整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一、巧创导题情境,激活习作兴趣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身边的人、做过的事、接触的物,对学生来说虽然都很熟悉,但是真正落到纸上却往往无话可写。对素材的收集,教师讲授并不少,但学生平时真正注重的却不多。即便课堂上刚刚分析过的写作内容,学生也常常是讲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平平淡淡,究其原因还是平时积累太少。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后,可以说作文课有了新的授课方式。

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或感受,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艺术是比较陌生的,因我校地处莆田工艺美术城附近,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充分挖掘身边的素材,在本次习作前,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莆田工艺美术城参观和学习,欣赏有关石雕、木雕、玉雕等工艺品及学习制作的过程;走进乡村观看学唱莆仙戏,采访民间艺人,了解莆仙戏、十音八乐、踩高跷、舞鲤鱼灯等传统艺术;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请父母将自己学习的过程拍摄下来或和家人一起回忆自己学习艺术的点点滴滴。学生在参观、走访、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尝试运用了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及时记录拍摄。同时我还成立了班级微信群,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的收获发到微信群里,及时分享,再根据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网页。学生在多种形式的体验中产生了强烈的作文欲望。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篇篇引人入胜的课件、一段段生动有趣的DV,都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平时的收集,课堂的展现,镜头一转,学生的脑海中尽可回荡放映的情景。即看即写,即写即评,既剖析了作文的教学要求,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形象而又直观地延伸了课堂阅读教学,丰富了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增强了学生的观察积累能力。

二、重现习作素材,萌生习作欲动

习作教学要“知人”。作为教师,知学生所知,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竭力找准他们的兴奋点。以此为资源,引导学生进入习作状态。在本节课上,当学生看到自己收集的一些材料被制作成精美的以“身边的艺术”为主题的网页时,他们都为之雀跃。独具匠心的工艺品,优美的十音八乐,古朴典雅的莆仙戏、独特的学艺经历……无不唤醒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唤醒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唤醒尘封的记忆,唤醒曾经的感动。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作文教学时,学生可随机调用计算机提供的相关资源或到网络上寻找其他的素材。教师在主界面提供了相关链接,有教师自己制作的网页——家乡的戏剧、木雕、玉雕、石雕、十音八乐、踩高跷、绘画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可以自由点击;也有相关网站的链接,如莆田新闻网、莆田文化网、东南网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了解;还可以使用搜索引掣去查找自己喜欢的内容。在网上搜索活动中,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各自的发现,互相提供新的网上线索。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综合视听效果,重点指导欣赏“莆仙戏”这一古老的艺术。我从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中节选文凤如何沦为乞丐的这一段,按照先总体后部分的写法指导学生观察,还采取定格的方法让学生仔细欣赏,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唱一唱莆仙戏,通过视频的欣赏和亲自的体验,学生对莆仙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以往教材阅读的局限,为学生知识的拓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在如此丰富的素材面前,学生完成习作自然是不成问题的。

三、运用电脑习作,适应现代化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的习作不应只停留在纸上,不应只是传统的用笔书写。我在学生充分感知体验身边的艺术之后,带领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让自己的才思在键盘上飞扬。虽然有的学生一时间可能打字速度较慢,习作的时间可能会长些,但是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电脑上的文字时都很兴奋,很有成就感。这样将信息技术课与语文课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在实际需要中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学生在电脑上将自己的习作写完后,我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稿上传到班级的网页中。看到自己的习作在网络上发表时,学生更加兴奋了。新型的写作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学习的能力。

四、搭建评价舞台,促进习作成功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对于如何进行修改指导必须明确,修改过程大致可以经历五个阶段。

1.示范性修改

引导学生再次审题,明确习作重点和修改的方向。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出一至两篇,直接投影在多媒体展台上,师生一起对学生的文章进行赏析和修改。教师当场演示修改作文的过程,对于写得好的地方进行肯定,面对有问题的方面共同进行修改,同时引导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逐渐学会修改方法。

2.深层评改,再度成文

当学生写好文章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写作内容上传到班级的网页上,每位同学都能看到自己的文章,又能看到别人的文章,通过在网上开展“赠送评语”“我来当编辑”“佳作推荐”等活动,全体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欣赏到各具特色的文章,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在这一环节进行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根据评议进行自我修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进行反馈和点评。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修枝剪叶”,斟酌成文。

3.共当评委

评出“最佳小作家”“最佳小先生”“最佳合作奖”“最佳语句奖”等。本环节注重激励评价,互相点赞,珍视学生的独特个人感受,尤其对习作有进步的学生加以细心呵护,积极鼓励,让每名学生都感受到习作是快乐的。

4.鼓励学生编成电子书册

通过电子邮件向学校的校刊《红泉小报》、杂志社、网站进行网上投稿,体会习作变作品的快乐,或将自己的习作传到微信上让自己的父母和自己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

5.编印班级习作集

将学生的习作打印出来,制作成精美的班级作文选。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保存起来,汇编成个人习作集。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发表”时,他们的创作欲望将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出来,将会化为自觉的创作行为。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作文教学的整合,能实现作文教学的大丰收。走向网络,实现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能有效促进作文教学,我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2003(04).

[2]马继德.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途径与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

[3]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学科整合写作兴趣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能力
谈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写作兴趣的培养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体会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