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教学之我谈

2017-01-12马广彬

黑河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潜能钢琴兴趣

马广彬

[摘要]钢琴演奏是音乐作品实现审美价值的重要环节。音乐必须通过演奏将观念中的音响或乐谱上的音符转化为实际的音响,音乐的美才能真正展现出来,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演奏是生动的艺术再创造,是平日练习的目的和结果。根据相关要求,在钢琴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课堂授课与课下练习要保持一体性,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并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

[关键词]钢琴;兴趣;潜能;质量

如今,许多孩子选择学习钢琴,家长之所以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习钢琴能够促进小脑发达,进一步开发孩子的观察力、听觉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这就不得不引发深思,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如何通过教学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智力潜能?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兴趣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对钢琴没有学习的兴趣,钢琴将会在学生的心中渐渐变得枯燥乏味,练习钢琴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学生的钢琴学习成绩。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学习音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学习钢琴。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和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呢?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是十分重要的,自信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激励教学为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信心和勇气,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为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择曲目时应做到“因材施教,由生选曲”,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又要让学生在弹奏钢琴时游刃有余。在这一方面,要求我们钢琴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应该对乐曲非常熟悉,了解乐曲的作者、背景、音乐情绪等等,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乐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指出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曾经有这样一名学生,她很有音乐天赋,很聪明,可就是不爱说话、不爱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最主要的就是缺乏自信,我曾经找她长谈一次,告诉她:“你是一个音乐感很强的孩子,学习知识很快,只要你相信自己,超越自己,你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以后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从她的兴趣入手,时常发现她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从此以后她变得爱说爱笑、爱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后来,她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是你让我找到了自信,今后我一定更加努力学习钢琴。”与此同时,我从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点入手,让他们找回自信,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注重课堂授课与课下练习的一体性

在钢琴教学中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许多教师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课堂授课上,而忽略了学生课下的练习情况。事实上,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下练习是钢琴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课下练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注意,无论在课堂上讲得如何明白、清晰、精彩,学生若不懂得掌握与吸收,不会用在自己的练习中,那么教师的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钢琴教学领域无论是文献方面还是技术方面,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很多,但是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成绩,“会练琴”就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在课下练习时多多动脑,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乐曲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完全受教师的束缚。我每周组织学生上一堂乐曲讲解课,由学生讲解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及弹奏乐曲时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大部分学生都能对自己生疏的乐曲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弹奏,使学生学会怎样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练好钢琴。

课堂授课与课下练习的紧密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学习掌握一首作品,从而了解作曲家的风格也是很有必要的。把一部作品进行立体的、多方面的认识与学习,不仅能从中感受到演奏的乐趣,而且可以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作品,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并强化他们的听觉能力。音乐是通过听才可以掌握的一种艺术。所以,对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在听觉训练方面又多了一层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通过听自己弹的琴来逐渐强化其内心听觉感受,并争取更多的机会去听别人弹琴来训练这种能力。如此坚持不懈,其琴艺才可能有质的进步。

在钢琴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弹奏乐曲的同时要哼唱旋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视唱水平。因此,我每周都组织学生听一些著名的钢琴曲,如肖邦、李斯特、莫扎特的乐曲等,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著名音乐家的演奏技巧,还能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感悟能力,进一步提高审美情趣。

四、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著名钢琴教育家冈恰洛夫教授认为,对于没有想象力、缺乏生命力的演奏是不可理解的。他在课上基本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方式,使学生发现音乐中极其微妙的变化和细腻的感情,很少采取直接告知的方式。

冈恰洛夫教授认为他的工作是带领、启发学生找到音乐的真谛,而不应采取“填鸭、喂食”的方式。在他班上学习,很难听到他评价学生什么地方弹得好,什么地方不尽人意,更不容易听到哪些地方该怎样弹,哪些地方避免怎样弹,但这一切是在他的启发引导下,靠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和感知,形成富有个性的演奏,而不去盲目地听从和模仿。用他的话说:“最终要成为你们心中的音乐,你们的血液,是富于生命的。”学生大都有这样的习惯:课上弹完准备好的作品后,等待教师的讲解与纠正,课下顺理成章地练习、改进和提高,如此循环往复。作为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圆满完成作曲家谱面的指示,还要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演奏。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上常常让学生在演奏中停下来,步步深入地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打开思路,找到问题的症结,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听辨、善于感悟、勇于尝试创造的能力。比如,和声的色彩及进行中的变化,用比较的方法找到最佳的踏板运用,丰富和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理性知识,又对作品有了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从而形成了不断提出问题——思索实践——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教师每次课上的提问,都像学生学习研究的绳索,通过一条条绳索使学生看到了以往没有发现的新东西。在学习中,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创造性,培养了处理乐曲的能力。教师的提问像学生学习的“拐杖”,使学生真正做到“抛开拐杖站起来”独立学习,才是我们教师不断追求的真谛。

五、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挖掘表演潜能

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其个性倾向会明显表露出来,音乐活动中的任何表演都会直接或间接被支配,达到或越过自己的潜能,反映出个性的内在依据。教师应重视音乐作品在艺术再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向学生提出演奏作品的一系列技术要求,另一方面不断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个性加入到特定的作品当中,这就充分发挥了教师在音乐作品与演奏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演奏实践是教师指导、挖掘学生潜能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经过充分的练习和背谱之后,应充满信心地登台进行表演了。上台演奏与平日练琴的不同,在于它是直接面对听众的。演奏者不仅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要了解听众的心理,以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艺术手段把听众带到音乐中。这时候,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珍惜这“只能弹一遍”的难得机会,努力表现自己和音乐之间的高度融和。应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及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必须要有持久的韧性,不能操之过急,家长也应配合教师帮助孩子共同进步。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对于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更直接影响到成长过程中音乐审美的驾驭能力,重视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才能在音乐之路上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广仁.钢琴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刘悦.钢琴艺术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吴铁英.简明钢琴教学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潜能钢琴兴趣
谈也让学生做老师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中男生英语学习劣势的归因及对策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