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度和力度一样重要 浅析评论的视角选择

2017-01-12刘青

记者摇篮 2016年11期
关键词:立场力度角度

刘青

【摘 要】评论在坚持有深度、有锐度、有力度的同时,也要讲究立场、内容和艺术。包括评论在内的所有新闻都有一个最贴近群众的点,找准了这个点,就找到了距离群众最近的角度。不论怎样选择角度,都要和大局合拍,只有对所评论的事件做出正确的感情判断,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在思想感情上和读者真正产生共鸣,达成理想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角度 力度 立场 事实 合时

写好一篇评论,关键点不在于作者喊得声多高,情绪有多饱满,而在于角度的选择。

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地发出警告。”而评论作为报纸的一面旗帜、思想导向,在实现这一功能上有着先天优势,既能见微知著、敏锐地发现问题和矛盾,又能抢占舆论高地、掌握话语权。但是,评论在坚持有深度、有锐度、有力度的同时,也要讲究立场、内容和艺术,这样,正确的观点配合严密的逻辑、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小中见大,才能让人愿读爱看、受到启发。

每个新闻评论都有一个可以切入的角度,新闻素材只有经过作者的认真分析、缜密思考(这里包含着对事物了解的程度,掌握政策水平、立场观点等),才能选择出恰当的角度,使素材所凸现的主题高度凝聚,进而揭示出蕴含事实深层的深沉思想,体现其独特的新闻,从而才能提炼出鲜明、正确、深刻的主题。所以说,选择好切入的角度,是作者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相统一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索的升华。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炼出一定的主题,但不同的角度可选出不同的主题,有的一个主题可从几个角度来审视、来环绕,但主题的选择是有限度的,不能超出事物所包容的范围。包括评论在内的所有新闻都有一个最贴近群众的点,找准了这个点,就找到了距离群众最近的角度。

那么,该如何选好评论的角度?

首先,要站对立场

所谓评论,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但无论哪种方式,站对立场很重要。只要是为读者采写、为读者报道,贴近读者需求,符合干部群众的口味,就一定会有吸引力、感染力,老百姓每天都会花时间来读。所以,评论文章要将视线投向普通百姓,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评论记者也要到普通百姓当中,到最普通的社区当中,了解百姓的疾苦,抓住百姓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正视百姓思想感情的聚集点。即使是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政府部门的工作报道,看似生硬呆板,远离生活,但是许多都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教育、住房、社保、医保、就业、打官司等等,都有对应的宏观政策。如果评论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按照百姓的所想、所思,对着百姓的“胃口”进行解读,不仅可读、实用,能实现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指导,还能很好地完成上情下达的任务。

在2010年丹东新闻网论坛上有一个指责海华桥以及县前街附近占道经营问题的帖子,点击量已经接近3.8万,回复量近300条。一位热心网友定时定期跟进反馈被曝光地点的整治情况。然而,通过将近一年的观察却发现,只有在迎接文明城市测评时占道经营等城市乱象才有收敛。一方是“较劲”的网友执著追问,一方却是无动于衷,充耳不闻。不但如此,许多地方占道经营情况都很严重。近年来,城市管理屡受诟病,关于管不管、如何管的讨论声不断,有关部门也从中有所感悟并逐步改进。去年搞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市综合执法局撤销,部分部门、权力下放到各区就是为了理顺体制,更好地服务城市。可时至今日,许多地方的体制依然没有理顺,满大街看不到一个综合执法人员的影子,城市乱象放任自流。的确,既要让城市居民“活得好”,还要让弱势群体“活下去”是道难题,解开这道难题要透过复杂的现象,找到问题的根源,而后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直面问题的锐度,也需要投入时的舍得。而这考验的不仅是管理者的智慧,同样是勇气和决心。于是,我就以《没有综合执法不能没了法》为切入点写了一篇评论,选了这么一个主题作为切入点。后来,这篇文章还因为立场和态度被网友放到了帖子上。

其次,就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挖出新闻背后的新闻,坚持评论在新闻后面

还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纪事节目叫《变形记》,讲的是一个丑女打电话向媒体求助找不到工作,后来得到了免费整容的机会。这个节目可以媲美一部电影大片,峰回路转,人物命运带动观众的情绪跌宕起伏。节目的主人公看似是张静,其实背后的“操纵大佬”媒体也是始作俑者。小学肆业、疾病缠身、智力有些欠缺的张静,每个阶段的变形背后,是媒体的不实跟风炒作,媒体的渲染让张静升上云端,又始乱终弃,除了让美容院也顺便炒作一把的面貌变化,她依然一无所有,甚至伤痕累累。

这个新闻报道系列的警醒意义至今犹存,特别是评论创作上面。如果为了吸引眼球而不负责地扭曲事实,误导舆论,最后只能是自毁形象。新闻写作的角度选择,也就是采访选择题材的着眼点,不仅要看到大事热点,也要看到细小之处。新闻是客观的反映,而客观世界又是纷繁复杂的,同一件新事物,在某地区是合适的,而在另一地区则可能不合适。记者必须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努力在角度的选择、主题的选择上同党和政府保持一致。不论你的新闻出自一村还是一市,不论怎样选择角度,都要和大局合拍。

现在网络发达,资讯传播快捷。刚刚发生的事情,几秒钟之后就可能上传到网络,一篇有着鲜明导向的评论的导向力也是巨大的,同时思维方式的变化,对创作者的判断提出了很多挑战。用笔写字,有思考的空间,到最后发表在报纸上,更有把关空间。而如今在电脑上打字,快得没有了思考的空间,情绪、偏见和浮躁轻易就会输入电脑,加上便捷的、没有把关的发表平台,更没有了距离去思考。这种浮躁很容易让评论跑在新闻的前面。

最后,要贴近群众,合时而作

一些脍炙人口的文章之所以被大家记住,原因恐怕也在于这些观点的理论源泉在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古人都懂得“下下人有上上智”,今日的评论记者同样不应忽视群众的智慧。群众那里有新思想,群众那里有鲜活的语言,经常同群众在一起才能用群众的心里话取代大话和空话。往往群众越高度关注,越是他们立场观点最需要表达、思想感情最需要宣泄的地方,也是舆论最需要加以引导的地方。如果回避,就会让群众失望;如果欺瞒,就会使群众反感;如果引导不当,就会火上浇油,引发矛盾。我们的新闻报道能不能让读者满意、群众满意?能不能在报道的过程中及时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能不能使这些问题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注意,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是包括评论记者在内的所有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情感和立场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与群众、读者建立起血与肉的联系,就不能使采访深入下去;就不可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东西;稿件就会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新闻传播价值;就不可能为群众仗义执言、坚持真理、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对此,评论记者不可回避,不可欺瞒,不可媚俗。评论记者只有不盲从于偏激情绪,不随波逐流,对所评论的事件做出正确的感情判断,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在思想感情上和读者真正产生共鸣,达成理想的宣传效果。

立场决定观点和方法。评论记者应有自己的鲜明立场,这就是“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站稳了群众立场,我们就容易认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容易辨别林林总总的各种观点。做到这一点,记者就不容易被某些谣言所左右,不容易被利用,进而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好的角度是评论文章的方向,要选择、提炼出鲜明、深刻的新闻主题,就必须选准新闻角度,从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切入点、侧重点介入,以客观事实作基石,以科学分析作阐述,来提炼与升华主题。

(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

猜你喜欢

立场力度角度
神奇的角度
加大建设推进力度 确保按时建成达效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