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2017-01-12曹自香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不足小学数学教学建议

曹自香

【摘 要】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很多教师恰恰因为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应用题教学陷入困境。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教学中一个亟需解决重要课题。那么,一般地说,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不理想现状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不足;建议;小学生

小学数学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涉及到分数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应用题的掌握情况不但反映了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应用题呢?下面我们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现状和如何进行优化的策略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编写结构封闭

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还是采取“先讲例题,学生训练,教师评价”,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迁移能力还不完全具备,这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而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往往习惯采用题海战术,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数学应用题产生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而且,从传统应用题的编写特点可以发现,应用题的编写要求条件充足而不多余,答案也是唯一的。这种结构封闭,讲求完备性的编写方式带来的弊端就是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不能给提供创新的机会,无法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

2.教学内容不够生活化

过去,我们习惯了以单纯的数量关系分析、解答类型化的应用题以及形式化的解答过程为基本特征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对数学问题的实际意义、问题所涉及的概念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学生习惯了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从理解,更不用说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思考、提出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处理成了一个纯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运用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就很难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这也为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

1.创设生活化情景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

2.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人曾做过研究,显示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例如下面这道题:绿草菌菌好牧场,一牛恰好吃1月(30天),两牛刚好吃一旬,请问三牛吃几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长,假定生长速度相同)。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分析题目结构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头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长的两部分牧草;两牛刚好吃一旬,也是指两头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长的牧草。但是,题中并没有告诉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吨,不便计算。因此,我们设一头牛一天吃的草量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两牛10天就吃了20份。

3.归类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有的人学会一道题目就真的只是学会了一道题,但有的人学会一道题,却是掌握了一种方法,同一类型的题目他们就都会解答了。这样的学生擅长总结和归类,明白如何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教师就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运用数学思维来解答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总指望着别人给自己“嚼烂了的饭菜”,而是要自己开拓。教师在新授例题后要对学生进行变式练习,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型,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大胆尝试。这样既可以用来巩固和提高,又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总而言之,应用题的学习现状主要是实用性和现实性的脱节,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培养起应用意识,都能自觉地探索、学习应用题,那么,无疑会对应用题的学习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所以,为了能让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一定要创造性利用资源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思考,乐于思考,从而真正地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秀敏.试论小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原因[J].吉林教育,2014(10)

[2]刘中德.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猜你喜欢

不足小学数学教学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