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色的秘密

2017-01-12张佳玮

读者·校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深蓝色圣母胭脂

张佳玮

一般历史记载都咬定,是15世纪的扬·凡·艾克先生和他的兄弟一起发明了油画。这位大宗匠兼大发明家,发现了让颜料持久、油亮如新的秘密,但他自己却有点奇怪的执着:他的画里,常使用红色、绿色和金色,但鲜有深蓝色。偶尔出现,必是纯蓝色调,没有细密纹缕、间金带黑的花纹涂饰。

浪漫主义的故事家一定会猜:他老人家莫非有一段深挚的蓝色记忆?是不是跟天空、湖水和美丽的蓝衣少女之类有关呢?事实是,凡·艾克先生是个很职业的画家,就事论事,在商言商。他不用深蓝色,是因为贵;要用深蓝色,可以,得加钱。

现代工业发明之前,要达成视觉效果的深蓝色,几乎只有靠群青;要制群青,必须使用青金石。然而青金石这玩意儿极贵,简直已经算得上宝石了,埃及人拿来做首饰给法老陪葬。欧洲人给群青起名叫ultramarine,意思就是“打海上来”,运输起来千难万险。想象你今时今日去金店银楼,指着一块宝石说买下来打算磨成粉做颜料,售货员一定会面色惨变觉得遇见了大富豪。所以,当时欧洲画家用起群青来,也极为谨慎,到后来简直成了不成文的规定:画作里,只有画高贵纯洁如圣母玛利亚时,才用昂贵的群青。用不起群青,却又爱蓝色的画家或委托人,只好退而求其次:找与孔雀石共生的蓝铜矿制的蓝色,或是指望靛蓝植物里提炼的蓝色来蒙混过关。很多年后,群青开始被诸如用硅酸铝生产的“法国群青”“皇家蓝”等慢慢代替;曾经作为群青别称的“法国蓝”,也被纺织工业改头换面,安在了一个极普通的阴影蓝之上了。

为了一些颜色,人类特别辛苦。比如胭脂红色:本来欧洲不产这种色彩,哥伦布去美洲,发现了仙人掌上寄生的胭脂虫,晒干了可以制出胭脂红来,于是,一时间胭脂虫成了西班牙人孜孜不倦热爱贩运的宝贝。可惜这玩意儿不显眼,时常有海盗劫持了西班牙商船,掳掠了金银珠宝后,看着胭脂虫发呆:这玩意儿干吗使?不能吃不能穿,扔进海里去!西班牙商人吃了亏,海盗也没占着便宜,可怜的是远渡重洋的胭脂虫就这么葬身大海了。就因为胭脂红这么难得,所以欧洲大陆的天主教主教的道袍,外加英国人著名的军装,都定了这个颜色:所谓“红衣主教”的尊贵,其实跟胭脂虫如此难得是牵连在一起的——就跟圣母玛利亚御用蓝色是因为群青珍贵一个道理。

荷兰画家维米尔爱用印度黄,这种颜色从他那著名的《倒牛奶的妇人》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都被用于描绘画中人物的衣服:这种颜色很适合表达阳光与阴影,正是荷兰画家的挚爱。然而印度黄的制作听起来简直像个笑话:需要让奶牛吃杧果叶,然后撒尿,其尿液就呈现出了印度黄。这里面有许多问题。首先,杧果叶产自热带,运到欧洲不太方便;然后,还得有一头奶牛;最后,奶牛未必爱吃杧果叶子,尤其天天吃。你可以想象奶牛吃杧果叶子已经很不爽了,又发现人类探头探脑,弓着身子来接自己的尿,一定会产生“人类真愚蠢啊”之感……

当然,红、黄、蓝三色除了有各自的象征意义、来之不易外,还有别的套路。

17世纪,法国古典派大画家普桑的画里基本定有红、黄、蓝三色,而且一应俱全,套路完整。比他略早的意大利巴洛克宗师卡拉瓦乔,画里则常多红、黄,没什么蓝色。比他晚一些的法国画家华托作画,则多蓝、绿而不爱用红。

这是为什么?

据说,卡拉瓦乔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人物,重对比,重效果,色彩和光影有时显得狰狞,有扑面而来的效果。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里说,许多土著人爱红色,是因为红色代表着热血、冲动,这是红色的原初。我们根据现代科技则可知,红色和鲜血同色,又是可见光谱中光波最长、最醒目的颜色,视觉上给人一种压迫感,所以能刺激人。

反过来,蓝色、绿色比较冷,看了容易让人生出平淡冷静之心,深蓝色甚至会让人忧郁。像华托作画,大多为宫廷题材,贵族们得摆着架子,不能随意激动起来,所以,就以冷色调为主。

普桑的古典主义和此后的新古典主义,那是最端庄不过的。端庄就是均衡。无论动作和颜色,都要尽量平衡。所以在普桑的笔下,红、黄、蓝几乎缺一不可。红色让人激动了?那就用冷色调平衡一下。

这一点,后来许多画家都明白了。巴洛克浪漫主义那一脉,要表达情感躁动就滥用红色,外加夸张的光影;学院派,包括巴比松画派,要画田园安抚人心,就是使用绿色和蓝色。当然,也不是所有风景画家都沉静自持。凡·高也画风景,但他在阿尔勒就画出了一片满溢的金黄色,铺天盖地。夸张吗?夸张。但唯有如此,才能彻底地表达他的激情嘛。

所以呢,以后您去看教堂画,见圣母那一身红外罩蓝,别嫌弃人家千篇一律——那是画家专门为圣母配的色,好让看画的人心情宁和。想象一下:如果圣母一身灿金亮红,是不是肃穆的气氛都要少几分呢?

猜你喜欢

深蓝色圣母胭脂
蒙娜丽莎讲名画①
春游凤山胭脂垴
酷相思
胭脂横行
所属
印度 圣母节
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
我们的秘密
轻色
浅谈晋祠圣母殿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