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研究生学术能力构成及培养途径研究
2017-01-12刘俊峰高全宝
刘 智,刘俊峰,高全宝,王 娜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研究生学术能力构成及培养途径研究
刘 智,刘俊峰,高全宝,王 娜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最终效果。评价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研究生学术能力及培养途径开展研究,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协调与配合,进一步拓展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从而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充足的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途径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能力。三部委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把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因此,培养既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质量研究生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实际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更应该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探讨研究生学术能力构成及培养途径,探讨在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一、国内外对学术能力内涵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一)学术能力的内涵
学术能力的内涵中包括对学术与能力的定义。“学术”是指既要学习专门系统的知识,又需要掌握探究学问、发展学问的方法,并将知识和探究、发展学问的方法运用于实践。“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也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还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学术能力”是一个人内在的、使之能准确、高效地完成学术及科研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及综合素质。
(二)国内外对研究生学术能力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研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公共部门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培养途径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较广泛的研究,显示出该问题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正逐渐为大家所认识。
在学术能力内涵的界定和分析方面,徐杰舜、肖川、胡乐乐和钱甜甜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和说明,这其中既有从道德角度的审视,也有从硬实力和软实力角度的探究,还有从思辨、实践和感性角度的思考。虽然表述形式有所区别,但从内容和实质上,都是对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或者阶段所需具备能力的描述,都没有从学术能力发展阶段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分析与促进学术能力提升方面,陆红梅、何亚群、曾昭琴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术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这其中既有从德育生态的角度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与学术能力关系的分析,也有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构建过程中研究生学术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和本源性的讨论,还有对研究生核心竞争力与学术能力的关系以及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进而提升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与建议。
总的来看,国内外对于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研究已经从理论框架的建立,到内涵的探究,再到其与学术道德、核心竞争力、就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考察与分析。梳理上述各种资料可以得出下面的观点,即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心智成熟、自我发展目标明确、拥有较强学术能力的研究生个体,使之在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务的过程中拥有解决各种关键和重要学术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应该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各个环节的重要任务。
二、学术能力理论框架模型构建
“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构成众说纷纭,不少学者也提出了内涵相近但表述不同的框架模型。根据对众多参考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本文认为应该从不同的维度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内涵及框架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及描述,才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学术能力在各个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地位和涵盖的内容。因此,本文在肖川、胡乐乐提出的思辨、实践和感性基础上的六种能力框架,以及朱志勇、崔雪娟等提出的基于政策文本统计分析的学术能力框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三种维度的多层次研究生学术能力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三个维度的学术能力框架模型
第一个维度框架是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结果构建的,主体为学术能力内涵描述的核心内容,即学科、研究和实践。在现实中,高校需要担负起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明的职责,相应地,高校需要在履行这些职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学科学习、科学研究以及实践(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方面的能力。该框架对学术能力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宏观性、指导性,是高校培养研究生的职责和行为的合法性依据。第二个维度框架是基于研究生能力发展过程构建的,根据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提出学术能力的内涵主要应包括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框架体现了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和发展过程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应用”及“产生富有创造性和试验性的知识种类”。第三个维度框架是基于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实际表现形式构建的,即学术道德能力、学术理论能力、学术检索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学术实践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该框架模型体现了研究生在认知、应用和创新这三种不同的学术能力发展阶段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且在不同的层次上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分类描述和概括,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学术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拓展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方面应该有符合其特点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即正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客观规律,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合适的角度切入到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体系中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和人力与物质资源,拓宽做深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内涵,与其它研究生培养环节相互支撑和配合,积极探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从学术理论教育、学术实践训练、学术活动组织和学术氛围营造四个方面入手,协调联动,互相交融,积极构建多主体融合的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框架体系并不断进行优化。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途径示意图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理论教育有机结合
学术理论教育是指与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有关的理论知识的教育,是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来说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和“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三部分,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从内容来看,“学术规范教育”和“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为培养环节的主要内容,而“学术道德教育”则应贯穿培养环节和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研究生各种学术失范行为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讲,在于其学术能力的欠缺与不足,而加强学术理论教育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环节。一方面通过学术规范教育和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加强研究生的学术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术道德教育使研究生提高对学术道德的认识并加强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两者的交叉与融合,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实践训练密切结合
学术实践训练指的是与改善和提高学术能力内涵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参与国际合作、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申报发明专利、申报创新基金项目等,学术训练的展开一般是在导师的督促、指导并在研究生本人自主努力下完成的。教书和育人是研究生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1]而研究生也需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研究生自主努力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术实践训练的最终效果。而积极完善并加强导师育人的相关政策,有效调动导师学术育人和思想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正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针对强化导师育人和研究生自我教育成效积极开展运行机制构建和政策文件设计,以有效提高学术实践训练的效果。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活动组织紧密配合
各种学术活动是学术训练的重要实践平台,如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汇报活动和学术服务活动等,可以为研究生提供各种学术能力,包括学术检索能力、学术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学术服务能力等的锻炼与磨练机会,同时还能够帮助导师和研究生自己检验学术理论教育和学术训练的效果。因此,充分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所掌握的各种学术资源,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研究生学术活动,为研究生构建各种测试或展示其学术基本能力的机会与平台,并在学术活动开展过程中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步提高,使研究生逐渐具备优良严谨的科学作风、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坚韧不拔的创业品格和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
(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气氛营造充分结合
学术氛围是以追求比较专门、系统的学问为目标的相关人与物的群体在活动中形成的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人造气候。在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环境中,学生们会对学术活动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关注,对学术研究会具有更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同时也会对各学术典型的学术成长经历给予更多的关注。浓厚的学术氛围能够促进研究生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促使研究生拥有一种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的精神状态。因此,充分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通过研究生自办的报纸、刊物等平面媒体和微信公众号、QQ群、网站等新兴网络媒体,以各种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研究生中的学术典型,激发研究生同学们的学术热情,另外,通过奖励研究生中的学术先进、记录其学术成长的经历来传播学校的学术精神,营造浓厚的学校学术氛围,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高学术实践训练的效果并扩大学术活动的影响力,更可以促进和提高学术理论教育的实施效果。
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贯穿研究生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且核心的内容,它不仅仅只包括研究
生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更应该是一种包含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究、应用和创新在内的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从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方面的学术理论教育,到开展促进和提升学术交流、学术表达和信息检索能力的学术活动,再到将研究生自我努力与导师学术指导相结合的学术能力训练,以及将宣传学术典型、激发学术热情和传播学术精神等结合起来的学术气氛营造,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探讨学术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规划和实施的具体内容及其效果,应该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与适应新形势、积极拓展新途径结合起来的重要方法。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
[2]何亚群.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与学术道德构建的耦合机缘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4(4).
[3]张建琴,王强,胡敏,等.试论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理论构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3(4).
[4]范建刚.道德品格与学术能力的协同发展—关于改进研究生德育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
[5]朱志勇,崔雪娟.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6).
[6]徐杰舜.从素质上锻炼和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7]何亚群.论学术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构建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8).
[8]曾昭琴.论研究生核心竞争力之学术能力[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6).
[9]陆红梅.德育生态视域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大学,2014(5).
G41
A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助项目“培养机制改革视野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ZC11048)
刘智(1971-),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