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空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文献研究综述

2017-01-12王兆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临空经济区理论

陈 琪,王兆林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临空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文献研究综述

陈 琪,王兆林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已有文献从临空经济的概念、特征、与区域经济的交互作用,以及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对临空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相对较分散,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另外,实证研究成果还有所欠缺。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强调生态环境的背景下,临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也应进一步深入。

临空经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临空经济是一种基于机场资源,利用其独有的强大吸附作用形成产业聚集的高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渐渐地成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发展临空经济区可以为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起到支撑点作用,成为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高端资源配置平台。因此,本文对临空经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临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不同理论视角下的临空经济概念

(一)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理论解释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克鲁格曼等人开创的,它用新的视角解释了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其核心思想是由于经济中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效应,所以在地区间交易成本没有大到足以分割市场的条件下,就可能导致产业的集聚。Mckinley Conway(1965)认为临空经济是以机场为核心,发展航空运输、物流、购物、休闲等多功能的机场综合体[1]。曹允春(2009)在吸收借鉴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临空经济的定义:即依托机场的产业聚集效应,促使相关资本、信息、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在以机场为中心的经济空间形成航空关联度不同的产业集群[2]。

(二) 区域经济学视角的理论解释

区域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主要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以及网络开发理论等。临空经济区的建设不仅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具备增长极的特征,这是把区域经济学理论引入临空经济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汽车之都”底特律,其“美国的巴黎”的美称曾享誉全球,但因它的高犯罪率和高失业率被《福布斯》一度列为“全美最悲惨的城市”。自2008年起,约翰·卡萨达教授为底特律绘制了航空大都市的宏伟蓝图,试图让底特律追赶第五波浪潮,重拾往日繁华。以临空经济为特征的航空大都市建设让底特律逐步摆脱困境,走上了复兴之路(曹允春,2012)[3]。李江涛等(2005)认为临空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紧紧依托国际大机场的物流和人流优势,一般而言,临空经济区是独立于市区的[4]。孙久文(2006)认为在发展临空产业时,必须根据每个空港所依托区域的不同特点实现协调发展,否则临空产业区就很容易变成“孤岛型”产业区[5]。

(三)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理论解释

产业经济学理论主要是以产业为研究逻辑起点,研究科技进步、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流动、空间发展与经济绩效。主要理论有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发展理论等。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关联集聚、布局和发展,这是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解释临空经济的主要出发点。约翰·卡萨达(2010)研究了零售折扣店、酒店、综合娱乐场所、会议中心等航空指向的商业聚集于机场附近,进而演变为航空城的现象[6]。李健(2005)认为临空经济是产业概念,临空产业是临空经济的内核,主要是指那些自身发展与机场和航空运输直接相关的产业[7]。肖李春(2006)认为临空经济就是以航空运输产业为指向,并利用其在经济发展中带来的集聚增强效应,导引周边产业调整和集中,从而形成航空配套产业、临空性制造产业集群及现代服务业等航空相关的产业集群[8]。

二、临空经济的发展特征

本文以我国著名临空经济专家曹允春教授的研究为主线进行梳理,分别从产生机理[9][10]、动力机制[11][12][13]、发展模式[14][15][16]、空间布局[15][17]、扩展方式[18]和管理体制[18]六个方面总结了临空经济的发展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临空经济的发展特征

续表1 临空经济的发展特征

三、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交互作用

(一) 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析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将经济发展阶段视为一系列新的主导产业取代旧的主导产业的动态演进过程,从历史角度研究各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方式、演进过程等规律的理论(曹江涛,2007)[19]。钱纳里的工业阶段理论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不发达经济、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等。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支撑产业和产业贡献力量是不同的,主要是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的变化以及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以中国为例,首先,现阶段中国制造业的产能是过剩的,比如:钢铁行业的产量过剩严重,房地产行业的“去库存化”现象。其次,近些年来,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诸如物流业等一大批服务行业的发展。最后,我国2014年GDP的构成中,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9.2%、42.6%、48.2%。可以看出,中国大规模工业化渐渐进入尾声,服务业贡献力量增强,这符合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特征,同时表明服务业逐渐成为该阶段的主导产业。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临空经济产生机理,临空经济的发展和所在区域的经济水平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贡献力量发生变化,呈现出现代制造业力量减弱,服务业增强的趋势,以航空服务业为主导的一系列服务业将成为主导产业,为临空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基础平台。支撑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产业,例如航空运输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都是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结果(方明、袁堃,2010)[20]。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对各种航空服务业的需求增加,进而促进临空经济的发展。

(二)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分析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经济的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这个“增长中心”就是增长极,其形成主要缘于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而且这些产业的创新和增长能力较强,可以以自身的发展发挥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和周围腹地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运用该理论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以消除贫困和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例如,马来西亚以“帕朗”投资带动其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巴西以“迁都计划”来促进巴西利亚的发展,以及建立玛瑙斯自由港带动其中西部经济发展。

约翰·卡萨达教授著名的“五波理论”认为,机场是21世纪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对增长极理论的应用。临空经济区作为增长极可以通过其强大的产业关联(包括前向、后向、旁侧联系产生扩散效应),带动相关临空产业的发展,并通过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王缉慈,1998)[21]。例如,一方面,临空经济区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工业产值等为当地就业及税收的增加做出直接贡献;另一方面,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餐饮、金融、通讯等一系列服务业的支持,临空经济区内的会展中心、物流园、购物中心等产业又会促进航空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间接经济效应会推动所在城市甚至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

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分析来看,临空经济区是一种城市化经济和新的城市增长极,但航空服务所造成的生态问题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存在矛盾性,这就产生了临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1972年,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其《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22]。后来,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ECD) 于1987年发表了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就其内容来看,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有机统一。具体而言,第一,经济方面,转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三高”生产、消费方式,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第二,社会方面,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在不超出维持生态涵容能力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第三,生态方面,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协调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从源头上缓解生态问题。

就临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临空经济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临空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本身就是培育未来的增长空间,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方式的一种,对其周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以防“邻避主义”的发生(马亚华等,2013)[23];另一方面,临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生态效率,不能大搞规模竞赛,不能将经济效益建立在对区域环境的冲击之上,应注重临空经济区与当地社会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含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内容,它们之间此消彼长的发展构成了临空经济的发展,针对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首先,部分学者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以发展、协调和可持续为指导思想,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有效配置资源,均衡地产出比竞争对手(其他同类区域)更多的财富、占领更大的国内外市场,以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是临空经济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之间的一种平衡(方明、袁堃,2010)[20]。曹允春等(2006)针对临空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临空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点、形成机制,并提出打造临空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24]。张姿(2008)分析了枢纽机场竞争力的显性表现和隐性影响因素,构建了枢纽机场竞争力形成与持续发展模型[25]。方明等(2010)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了影响临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对样本临空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分,并将表征影响因素的各统计变量综合为区位因子、管理因子、环境因子和基础服务四个公共因子[20]。

其次,部分学者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研究了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认为临空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在保证环境及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临空经济区的生产条件和技术能力,加强与周边空港的合作,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实现临空经济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崔强等,2012)[26]。蔡旭(2010)定性地分析了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7]。崔强等(2012)引入区域差异系数概念,并且从经营能力、社会效益、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临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加权组合评价模型,结合各大空港实际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响临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最后,运用实际案例进行了检验[26]。谭庭状等(2013)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临空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28]。有学者以具体的空港为例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如黄天元(1999)对宁波航空港的区位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其经济腹地的特征及经济地域结构,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发展规模进行预测,进而对宁波航空港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29]。周杜辉等(2012)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D1工作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其发展趋势、优势和不足,提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30]。

综合已有文献,现有研究为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20][26],如表2所示。

表2 临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五、总结与展望

对临空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首先,关于临空经济概念的理论支撑上,学界分别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三个角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这就为从不同学科全方位研究临空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但学者们基于各个理论分别研究,并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还比较分散。其次,关于临空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学者们从临空经济的产生机理到管理体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描述,其研究成果比较成熟。但大多是规范性研究,只是说明了其发展特征的类型,并没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验证这些特征的优劣,以及这些特征是否具有普遍性。最后,关于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交互作用的基础研究相对丰富,有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学界对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较多,大多是定性分析,虽已构建临空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维度,但在具体指标中多以经济指标为主,环境指标较少。

针对以上关于临空经济研究的不足,并结合临空经济实践的现状,笔者认为,临空经济理论研究将呈现出多学科一体化、区域协同化、全产业联动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科学定量化的趋势。第一,多学科一体化。管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与临空经济的迅速融合,加快了临空经济研究多学科一体化的进程,为其理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路。第二,区域协同化。临空经济的区域指向性较强,加之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需要,这些都要求加强各临空经济区的协同发展。临空经济的协同化将是一种趋势。第三,全产业联动化。结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个产业都可以借助临空经济区平台加快发展。如加快发展创汇农业,消化工业过剩产能,积极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科学化。随着“十三五”规划开始,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在临空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可以加入更多的生态环境要素,更加关注各指标影响机理,使未来研究更加科学化。

[1]Mickinley Conway. The Fly-in Concept.1965.

[2]曹允春,席艳荣,李微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临空经济形成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2):49-57.

[3]曹允春.航空大都市:底特律的凤凰涅槃[N].中国民航报,2012-05-07(07).

[4]李江涛,蒋年云,涂成林.中国广州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孙久文.机场周边“临空经济”有待发掘[EB/OL].www.AH.XINHUANET.com.2006-04-12.

[6]Kassarad J D.The Rise of the Aerotropolis [J].Business Facilities,2010,(9):188-189.

[7]李 健.临空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188-189.

[8]肖李春.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J].区域经济,2006,(11):43-46.

[9]练振中,薛泽海,卢红兵,吴立斌.临空经济形成机理的经济学阐释[J].经济师,2010,(12):16-17.

[10]孙 波,金丽国,曹允春.临空经济产生的机理研究——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J].理论探讨,2006,(6):22-24.

[11]曹允春.临空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5):140-146.

[12]刘雪妮,宁宣熙,张冬青.发展临空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问题探讨,2007,(1):62-65.

[13]张军扩.临空经济发展的战略与对策——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4]曹允春.临空产业的集聚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3)30-34.

[15]周少华,韦辉朕.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湖南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9,(9):50-51.

[16]施蔷生.国际临空经济(产业)园发展模式比较[J].上海房地,2010,(7):17-20.

[17]张人才.临空产业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18]穆松林,周 彬,郭 群.临空经济发展特征及其路径[J].开发研究,2014,(2):119-122.

[19]曹江涛.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20]方 明,袁 堃.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理论与实践,2010,(7):93-96.

[21]王缉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1998,(3):54-57.

[22]〔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 增长的极限[M]. 李 涛,王智勇,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3]马亚华,杨 凡.空港与城市经济:增长、重构与可持续性[J].港口经济,2013,(8):34-37.

[24]曹允春,杨 震,白杨敏.提高临空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研究[J].经济纵横,2006,(15):21-23.

[25]张 姿.枢纽机场竞争力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08.

[26]崔 强,武春友,匡海波.中国空港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2,(4):55-61.

[27]蔡 旭.论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14):172.

[28]谭庭状,廖俊国.临空经济与大型机场可持续发展[J].中国民用航空,2013,(6):13-14.

[29]黄天元.宁波航空港的区位优势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人文地理,1999,(2):66-69.

[30]周杜辉,黄文勋,尹晓水.可持续发展下的空港新城战略规划研究——以江北国际机场D1工作区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桂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2.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2016-09-05

2015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BJJ019);201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2400410420);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ZD-097)

陈 琪,女,河南省郑州市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航空经济。

10.19327/j.cnki.zuaxb.1007-9734.2016.06.002

F560

A

1007-9734(2016)06-0008-05

猜你喜欢

临空经济区理论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态空间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袁奇峰 空铁上的广州都市圈,花都临空经济红利空间巨大
临空高速目标多传感器自主协同资源调度算法
探析临空经济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升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