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医学检验现实很骨感 未来很丰满
2017-01-12
文/本刊记者 薛 原
独立医学检验室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力量中的重要一环,在为公立医院提供有益补充,推动优势资源下沉,助力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更好地促进、鼓励和规范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启动了“独立医学实验室效果评估及经验总结”项目。
独立医学实验室经验待总结
独立医学实验室(ICL),又称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是指获得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许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提供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服务的医疗机构。“独立医学实验室效果评估及经验总结”是首次由国家层面有关部门主导开展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效果评估项目,旨在为国家进一步完善独立医学实验室相关政策和规范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总结经验。
据了解,该项目首先选择金域医学在青岛区域检验中心和医保合作的“青岛模式”,以及金域在广东从化以检验科的科联体带动医联体建设的“从化模式”作为样本进行调研,之后还将面向全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开展调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评价与技术评估室主任赵琨表示,为了使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非常关注、支持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近年来,独立的检查检验中心数量也在逐步上升,在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独立医学实验室虽然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但相对于传统的公立医疗机构来说,它还是一种新模式,同时也受到分级诊疗、医联体、医保制度等众多政策的影响。因此,启动该项目的研究,对独立检验模式开展效果评估及经验总结,推进医联体建设方向,特别是对检验专科医联体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对于完善政策,更好地促进、鼓励和规范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新模式需政策指引与支持
在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直到2009年,原卫生部印发《医学检验所基本标淮(试行)》,在医疗机构类别中增设“医学检验所”,才最终正式确定了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合法地位。截至2017年,我国区域医学实验室689家,区域病理诊断中心185家,业务量占整个医学检验市场的5%。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达到40%~50%,在社会化服务高度发达的日本,则高达67%,发展潜力巨大。
在会上,来自医疗机构的专家表示,独立医学实验室尽管市场占比不大,但由于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资源相对缺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仅依靠公立医院现存的检验资源无法满足基层需要,独立医学实验室则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行业运行新模式亟须政策指引与支持,该行业后续管理也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