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审是手段不是目的

2017-01-12王吉善

中国卫生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监管标准

文/王吉善

自1989年开始第一周期评审,我国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已走过近30年历程。1994年,国务院发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同年,发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这标志着我国医院评审有了明确的政策依据。1995年,原卫生部出台《医疗机构评审办法》,指出:医疗机构评审是由有关专家组成的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和《医疗机构评审标准》及《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专业技术性活动。至此,全国性的医院评审工作全面展开。

经过10年的实践,我国医院在基础建设和质量管理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也出现很多医院为了“争级上等”而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以及评审后工作滑坡的现象。北京协和医院原院长董炳坤曾提出,“区域规划、分级管理和医院评审,尽管其内涵不同,但却是一套不可分系列制度,应该同步进行。三者关系:医院评审服从分级管理,分级管理服从区域规划。在这一系列制度中,医院评审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却是实现这一系列制度中的基础工作。如果评审标准失当、评价不准,尤其是出现了导向错误,可能导致整个工作的失败”。至此,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暂时中断。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监管网络,强化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手段,提高依法监管能力,逐步建立政府为主体、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体制。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对政府部门、医药机构和相关体系的运行绩效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意见》的发布孕育了新一周期医院评审工作。经过两年的准备,2011年4月,原卫生部发布《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标准》成为各地开展医院等级评审的主要依据,随后,又陆续出台二级医院与各类专科医院评审标准10部,与8部实施细则,并发布新的《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办法》指出:医院评审是指医院按照本办法要求,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医院评审标准,开展自我评价,持续改进医院工作,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其规划级别的功能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确定医院等级的过程。各省自《标准》发布后至2016年年底评价二级医院约有1753家,占同级别医院数的6%;三级医院769家,占同级别医院数的3%,一级医院尚未开展医院评审。周期评审标准设计思路是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以安全质量为主线,强调使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医院。通过评审的医院继续采用持续改进的理念与方法,有效防止评审后各项工作滑坡的现象。

但是,医院如何在等级评审的背景下找准定位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医院管理者首先要正确认识外部评审评价的作用。外部评审评价是医院改进工作的推进器,但归根结底,医院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还要依靠医院自身的内部推进。其次,通过医院等级评审评价,获得荣誉或者标牌也并不代表上了保险,评审结果不是质量的绝对保证,也不能消除一切风险。从这一点上讲,评审评价的作用又是相对有限的。

当前,医院要面对的除了等级评审外,还有来自国际上的其他外部评审,参与评审虽然能够促动医院改革发展,但也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要结合医院实际统筹考虑。中国标准是教科书,以JCI标准为代表的及其他国际标准是参考书,处理好教科书与参考书的关系是下一步医院管理者应该把握好的准则。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监管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