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腹膜后血肿2例

2017-01-12邱景伟浦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鞘管抗栓自发性

邱景伟,浦奎

• 病例报告 •

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腹膜后血肿2例

邱景伟1,浦奎2

1 病例

病例1 患者,女性,65岁,主因“心前区发作性疼痛1 d”入院。既往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入科诊断:①冠心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②2型糖尿病;③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入院后经扩冠、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症状缓解,入院第6 d经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以Seldinger技术穿刺,置人7F动脉鞘管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右冠开口后2 cm处狭窄80%,后三叉处完全闭塞,左主干正常,前降支多处病变,狭窄30%~50%,旋支中远段串珠样病变,狭窄50%~80%。对右冠行PCI,后三叉处病变无法开通而放弃,于右冠近段病变处植入支架,撤出球囊、导丝、导引导管后患者心率由80 次/min增至110 次/min,血压由120/70 mmHg降至80/50 mmHg(1 mmHg=0.133kPa),诉心悸、恶心及呕吐;面色及睑结膜苍白伴冷汗,床旁超声排除心包积液。患者诉右下腹压痛,右股动脉穿刺鞘管部位无皮下血肿和瘀斑,透视鞘管时发现盆腔右半侧向中线隆起,膀胱受压变形,超声示右下腹腹膜后液性回声,确诊腹膜后血肿(RPH)。立即应用多巴胺升压,经动脉鞘管快速输入生理盐水1000 ml,仍未纠正休克状态。拔出动脉鞘管,局部压迫止血,继续补液升压。血常规示血红蛋白由术前的114 g/L降至68.2 g/L,APTT 2 min不凝。交叉配血900 ml,加压快速输入,同时应用鱼精蛋白50 mg对抗肝素,立止血1 ku静脉注射。患者血压逐步回升,心率由140 次/min降至105 次/min,继续补液、抗休克、对症支持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继续好转。心率降至70~90 次/min,血压100/55 mmHg,多巴胺逐步减量至停用,4 h后血红蛋白升至91 g/L。加压包扎的敷料于24 h后撤除,患者血压及心率未再出现波动,考虑出血停止,无心绞痛发作,常规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治疗后,出院。

病例2 患者,女性,75岁,主因“突发剑突下疼痛4 h”入院。既往史有干燥综合征、高血压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病史,长期服用泼尼松10 mg 1/d。入科诊断: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KillipⅠ级;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③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入院后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术示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狭窄99%,置入1枚支架后远端血流缓慢,给予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推注后血流恢复TIMI 3级。术后继续抗栓治疗:阿司匹林200 mg 1/d,替格瑞洛90 mg 2/d,盐酸替罗非班0.1 μg/(kg·min),低分子肝素4250 U 1/12h;第4 d下地活动。第5 d晚11时患者出现右下肢疼痛无力及麻木感,第6 d行右侧髋关节、股骨干CR平片未见异常,骨科会诊考虑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坐骨神经痛,对症处理后,疗效欠佳。术后第7 d患者自诉右下肢疼痛加重,并伴右下腹疼痛,发热,恶心及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潜血(-)。查体:神志清楚,体温38℃,肠鸣音活跃,麦氏点压痛伴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包块,右下肢呈屈曲位、腰大肌试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9.52×109/L,中性粒细胞88.2%,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233×109/L,经普外科会诊考虑急性阑尾炎,给予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患者自第5~7 d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由103 g/L降至80 g/L,考虑出现隐匿性出血。行腹部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腹部CT发现右侧髂腰肌处有一57×78 mm大小团块状中密度影,CT值55 HU,考虑RPH。腹部超声示右下腹(阑尾区下方)可见肠管样回声,范围76×70 mm;右下肢股动脉,腘动脉血流正常,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考虑上述临床症状、体征和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为RPH导致。PCI术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属自发性RPH。患者右下肢皮温及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生命体征平稳,暂不考虑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行内科保守治疗,限制下地活动,维持收缩压在100~120 mmHg,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或过低影响脏器灌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红蛋白变化。鉴于冠脉病变严重,为避免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双联抗血小板继续应用,第9 d血红蛋白逐渐升高,出院前升至99 g/L,患者诉右下肢疼痛减轻,好转出院。

2 讨论

PCI是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其有一定的出血并发症。经股动脉途径时有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RPH等,其中RPH是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止血难度大,可出现出血性休克,导致死亡[1]。目前PCI多经桡动脉途径,手术操作相关的出血多为前臂血肿、颈部及纵隔血肿[2],理论上无RPH风险;但由于同时应用多种抗栓药物,与手术操作无关的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仍不可避免,此类出血的风险与抗栓治疗强度,及患者自身出血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腹膜后间隙部位深,间隙大,组织疏松,局限能力差,血液进人腹膜后易扩散形成RPH;早期多隐匿,不易发现;随着出血量增多,可出现腹痛、腹胀、腰痛、背痛、下肢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诊;当出血量进一步增加时,可出现头晕、晕厥、面色苍白、出汗,心率增快甚至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等表现,多在此时才考虑到出现RPH。经股动脉途径发生RPH与以下因素有关[3]:①穿刺不当,在股动脉局部多次穿刺或刺入周围小动脉分支;②穿刺部位在腹股沟韧带以上,无法有效压迫止血;③穿透动脉后壁;④推送导丝或鞘管过程中损伤动脉;⑤动脉硬化,鞘管过粗及抗栓治疗导致血液从鞘管周围渗出。

病例1按常规穿刺操作,过程顺利,推进导丝及鞘管无阻力,穿刺点周围无血肿、瘀斑或疼痛,未及时拔出动脉鞘管,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可能是进针损伤动脉后壁造成RPH。考虑到发生RPH,经透视和超声检查确诊,过程迅速,抢救及时,无误诊。病例2术后第5 d出现右下肢疼痛、血红蛋白降低,受穿刺途径及既往病史误导,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右下肢疼痛、麻木、无力;发热、右下腹疼痛、急腹征),及白细胞升高,先后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及急性阑尾炎[4],未考虑到自发性RPH,直至血红蛋白明显下降,考虑出现隐匿性出血,行影像学检查才确诊。

自发性RPH是指RPH与手术操作、创伤及腹主动脉瘤等病理情况无关,常见原因有血管壁先天性缺陷或发育异常、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凝血功能障碍[4]。病例2自发性RPH发生在右侧髂腰肌,这与髂腰肌易发生肌肉内血肿有关,尤其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及低分子肝素抗栓治疗,明显增加出血风险[5]。另外该患者并存多种出血危险因素:①高龄、女性、低体表面积、急诊PCI、急性心肌梗死、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6]。②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存在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血管炎可能性,血管完整性破坏[7];③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血管脆性增加,腰部肌肉组织富含毛细血管网,下地活动可致小血管损伤和破裂。股神经从髂肌和腰肌间穿过,髂腰肌部位的血肿易压迫损伤股神经,出现屈髋无力、坐位时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难、腱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感觉障碍,易误诊为坐骨神经痛。右侧骨盆底顺结肠旁沟至结肠肝曲的RPH可出现右中下腹疼痛,伴压痛及反跳痛,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两例RPH虽均位于盆腔,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缓解;但发生原因及治疗仍不尽相同:病例1RPH与手术操作有关,发生迅速,血流动力学出现不稳定,紧急给予大量补液,输血、逆转抗栓及止血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但这些治疗存在造成支架内急性血栓的风险,临床应谨慎应用;病例2发生自发性RPH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而冠脉病变为前降支,如完全闭塞,预后不佳,为避免急性血栓形成,权衡利弊,未停用其他抗栓治疗及输注全血,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红蛋白变化情况下,采取保守治疗,出血停止。

在PCI围手术期,无论介入途径如何,术中及术后应注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出现临床无法解释的血红蛋白骤降时,应警惕RPH发生的可能,及时发现,早期处理,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1] 江明宏,黄雄,曹雪滨.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腹膜后血肿2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3):4310.

[2] 赵京林,许海燕,胡奉环,等. 心脏导管术后肾周血肿一例[J]. 中国循环杂志,2009,24(2):149.

[3] 聂晓敏,周玉杰,谢英,等.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腹膜后血肿的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9):688-90.

[4] 虞洁. 腹膜后血管自发性破裂误诊为阑尾炎一例[J].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9,19(1):25.

[5] Parmer SS,Carpenter JP,Fairman RM,et al. Femoral neuropathy following retroperitoneal hemorrhage: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nn Vasc Surg,2006,20(4):536-40.

[6] Trimarchi S,Smith DE,Share D,et al. Retroperitoneal hematoma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revalence,risk factors,managem ent,outcomes,and predictors of mortality:a report from the BMC2(blue cross blue shield of Michigan cardiovascular Consortium) registry[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0,3(2):845-50.

[7] Giordano MJ,Commins D,Silbergeld DL. Sjogren’s cerebritis complicated b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bilateral superior celebellar artery occlusion:case report[J]. Surg Neurol,1995,43(1):48-51.

本文编辑:孙竹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

近期JACC上发表的一项最新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对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进行了评估。

研究共计入选2012~2016年327例SCAD患者[平均年龄为(52.5±9.6)岁,女性占91%,其中57%为绝经后女性],评估其基线特征,并采用多因素分析确定包括SCAD复发在内的长期结局的临床预测因素。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分别占26%和74%,70%的患者存在身心压力。中位随访3.1年发现,受试患者的长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9.9%,其中死亡、复发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分别为1.2%、16.8%、1.2%和5.8%。此外,10.4%的患者随访期间出现了SCAD复发,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SCAD风险增加,但若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上述风险则会减少。

综上可见,复发性心血管事件在SCAD患者中很常见,其中复发性SCAD的发生率可达10%,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治疗不受控制的高血压似乎有助于预防复发性SCAD的发生。因此,对于SCAD患者而言,应关注高血压的控制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转自《国际循环》)

R81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献标志码】1674-4055(2017)09-1129-02

1300142 天津,解放军254医院干部病房三科;2300142天津,解放军254医院心血管内科

邱景伟,E-mail:qiujingwei@163.com

10.3969/j.issn.1674-4055.2017.09.31

猜你喜欢

鞘管抗栓自发性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共享魅力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出现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经大鼠尾动脉置鞘法建立介入通路的研究
全膝置换术后自发性关节僵直的翻修效果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经右侧成角狭窄的头臂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一例
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观察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三)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