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通产科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7-01-12李俊林

中国卫生 2017年4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农牧民产科

文/李俊林

基层产科医生直接面对农牧民,直接服务于农牧民,是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健康守门人,在推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制等重大改革政策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马力”不足,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靠“吃财政饭”养活在编人员,编外人员每个月只能拿到基本生活费,只有少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业务,但是没有产科,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因条件不达标无法开展。

尤其是基层产科人才严重匮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产科医生22012人,其中基层产科医生2406人,占9.1 %,每千人口产科医师数0.16;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产科医生3608 人,其中基层产科医生358人,占0.9 %,每千人口产科医师数0.14。数据表明,越到基层产科人才越少,相应的每千人口产科医师数也越少,与《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中要求的“2020年全国每千人口注册医师数2.5”(仅要求注册医师数,未单独要求产科医师)相差甚远。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8个旗区中有3个旗区基层未开展产科,如遇病情危急产妇,则无法及时就近就医,只能听天由命,现状令人堪忧。

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产科医师待遇,为基层留住产科人才,服务基层群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因地制宜,灵活增减医疗服务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本地区农牧民、居民对健康保健的需求,适当新增服务项目,如乡镇卫生院可设“孕妇学校”,定期指导培训育龄妇女在孕前、孕后及围产期科学饮食等保健知识。同时,大力加强基层产科人才建设。制定适合基层的政策制度,加强基层产科人才的培养,形成梯队型人才,按照“走出去、引进来”“传、帮、带”等发展模式,制订计划,分阶段培养专科型人才,避免出现人才断档、产科人才荒的现象。也可尝试实行专家轮流坐诊制,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产科医生均纳入对口支援范畴,每季度到帮扶对口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坐诊一周,并进行教学查房、手术示教、教学培训,建立起运行良好、便捷通畅的“城乡医联体”,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此外,自治区还要建立健全基层产科的奖惩薪酬制度。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乡镇政府合力为基层产科医生提供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农牧民产科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模拟急救演练在产科住院医师综合培养中的应用
探讨产科护理中常见风险与预防和处理方法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