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闻

2017-01-12

种业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正阳转基因花生

要闻

2017 年种子种源免税进口计划发布

财政部网站近日发布《关于2017年种子种源免税进口计划的通知》,《通知》称,“十三五”期间继续对进口种子(苗)、种畜(禽)、鱼种(苗)和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农业部2017年种子(苗)、种畜(禽)、鱼种(苗)免税进口计划,以及国家林业局2017年种子(苗)和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免税进口计划已经核定。按照《财政部 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十三五”期间进口种子种源税收政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关税〔2016〕64号)有关规定执行。

(中国经济网)

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咋这么受“待见”

继6月批准进口16种转基因作物之后,7月农业部再次批准进口两种转基因作物。根据中美达成的贸易协议,中国政府同意加快对生物技术产品申请的审批过程。

进口缓解国内供需矛盾:“中国的耕地资源不足,进口大豆是国内自产量的6~7倍,如不进口大豆,在国内种植需要7亿亩土地,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司伟说,而且即使把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非转基因大豆全部卖给中国,也满足不了中国8391万吨的大豆进口量。

国产非转玉米竞争力弱:美国等国家使用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玉米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采用了规模化的玉米生产技术,生产的玉米品质高;而我国玉米由于品种、生产、贮藏等因素影响,品质偏低,不能满足部分用粮企业对高标准玉米的需求。

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说,学界统一的认识是,国内外已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这是定论。“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科学界公认的、可以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的证据。”他说。

推进自主研发品种产业化可改变现状:业内专家认为,改变进口转基因农产品现状的简单可行方案就是尽早推进中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品种产业化。

(科技日报)

我国生物降解地膜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全国生物降解地膜评价试验”专项,在全国13个省区市的30多个试验点,进行了8种农作物的生物降解地膜评价试验。3年的试验结果显示,我国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降解地膜研发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已从过去的跟跑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到与之并行的阶段。尤其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PPC(聚碳酸亚丙酯)合成和生产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使得生物降解地膜获得了具有良好功能和性价比的基础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配方和工艺的改进,研制的以PPC为主要原料的生物降解地膜,其功能性得到极大改善,尤其是成膜性和增温保墒能力大幅度提高,成本显著下降。在全国多地、多点和多种作物上的试验结果表明,以PPC为基材的生物降解地膜具有极好的应用潜力,是传统PE地膜潜在的替代者,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有望为彻底解决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农民日报)

353 份备存种子入驻西南种质资源库

近日,来自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的353份备存种子入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这批植物种子将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条件下予以妥善保存。一旦自然界中这些植物濒临灭绝,就可以把它们取出培育成苗。据悉,目前已经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的近1200份备存种子备存昆明。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世界上除挪威诺亚方舟种子库和英国皇家植物园之外的第三个保存世界重要树种种质资源的机构。其使命就是收集、保存野生生物种质,为星球上的植物保存活档案。目前,依托种质资源库开展的野生植物种子采集保存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超过50个科研机构、高校和自然保护区都加入了种子采集网络,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种子采集保存的相关培训。同时,该资源库还与英国皇家邱园千年种子库、世界混交农林中心等国际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全球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科学研究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民日报)

中国农科院加大科技供给“青睐”三大主粮

“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率为56%,预计‘十三五’末将达到60%,2030年将达到70%,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近日表示,2017年,中国农科院部署和启动了19项协同创新任务,将通过实施跨区域、跨部门、跨研究所、跨学科领域的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整合农业创新力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供给质量。

“近年来,农科院依托创新工程,开展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说,2013年起,农科院组织开展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马铃薯7种作物,奶牛、羊两种动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计划。经过3年协作攻关,几种作物增产均超过10%,最高达44.7%,每亩最高增效500元;平均减施农药和化肥10%以上。

“水稻、小麦、玉米是我国的三大主粮,稳定住了这三大主粮基本就稳住了我国粮食的根本。”吴孔明说。

(粮油市场报)

全球变暖可能致主要农作物减产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全球产量减少。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森特霍尔德·阿森和国际同行报告说,人类三分之二的热量摄入源自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但气候变化对这4种农作物的影响却不清楚。为此,他们利用多种方法对此前已有的70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分析方法均得出同一结论:气温上升可能会对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全球产量产生负面影响。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全球小麦平均产量就会下降6%,水稻、玉米和大豆平均产量则分别下降3.2%、7.4%和3.1%。

研究还发现,全球变暖对不同作物和不同地区的影响大不相同,气温上升可能会使某些地区作物增产,但对绝大多数地区的影响是负面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地区和作物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在全球人口增加的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

(新华社)

国家农业基因组科技创新联盟揭牌

近日,国家农业基因组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深圳举行。农业基因组创新联盟将重点开展全基因组设计育种计划、农业生态基因组计划和食品安全基因组计划等三项协同科技创新计划,强力支撑我国农业高水平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所长黄三文当选为联盟理事长。

自2014年以来,农业部主导、中国农科院牵头建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目前已经成立了53个,农业部党组把联盟建设列为13项重点工作之一。

大会还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联盟理事会及秘书处,推举产生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联盟首批成员由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研究院所,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十多个省级农科院,先正达公司、大北农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共70多家单位组成。

(深圳新闻网)

河南省正阳花生未收获已卖16亿元

正阳花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50万亩左右,总产量45万吨。正阳花生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阳花生”品牌价值达21.56亿元,居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第59位。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该县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四有四化”的要求,围绕小花生、做好大产业,以做大做强花生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以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为两大主导产业,抓住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契机,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花生机械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花生交易平台、全国花生食品加工基地、全国花生新产品研发基地和高油酸花生的种植基地,不断创新花生种植技术,提升花生品质。

正阳县委书记刘艳丽说:“此次会议把国家提倡的‘互联网+’新模式运用到花生产销中,打造全新花生产业电商营销模式,以‘网店+实店’双重优势,为正阳花生插上腾飞的翅膀,进一步向全国乃至世界推介‘正阳花生’这张名片,真正让‘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成为现实。”

(河南日报)

猜你喜欢

正阳转基因花生
掏花生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徐正阳 油画作品
让妈妈干活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雨后的露营
净月之下·长春之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