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 茶业有担当
——通城县茶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实践

2017-01-12汪国富

中国茶叶 2017年1期
关键词:茶场茶业茶园

汪国富

(湖北省通城县茶叶技术协会)

精准扶贫 茶业有担当
——通城县茶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实践

汪国富

(湖北省通城县茶叶技术协会)

精准扶贫,已成为当前十分重大的一项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解决精准扶贫问题,需要综合施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开展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造血式的扶贫,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及长远的有效举措。前不久湖北省通城县委制订了《关于鼓励非公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县非公企业动员大会,一大批民营企业正热情投入到精准扶贫这一功德无量的活动中,既彰显自身价值,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从通城县实际来看,作为传统的、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茶产业,从其现在正在发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来看,应该有能力在精准扶贫中担当重任。

精准扶贫:茶业担当有传统

通城茶业始于晋,兴于唐,历经一千多年发展,积累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改革开放后,茶产业曾经是通城农业产业中盛极一时的产业,为全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至上世纪90年代,全县茶场246家,茶园面积6.5万亩,遍布全国的茶庄2000余家,创业与就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通城县被湖北省政府列为全省三个茶叶大县之一,茶产业可以说一直是老百姓谋生和发家致富的一个支柱性产业。

茶产业经营模式的改革,使其在促进“三农”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78年,经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批准,通城茶产品有了自主出口经营权,机制一活,通城茶产业的潜力得到空前的挖掘和激发。到上世纪80年代,通城茶产业迎来高峰时期,在咸宁地区举足轻重,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大批饱受贫穷之苦的农民脱贫致富。享誉一时的石南镇花亭村,因茶业经济的突飞猛进,村容村貌大变,由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跃升为“鄂南第一村”。1984年,时任村支书黎水保受到胡耀邦总书记的接见,总书记对通城茶产业发展模式及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借助茶业经济,通城一大批贫穷的农民洗脚上岸,走上了生活富裕之路。随后,这些人有的成功转型,创办企业,如福人药业原董事长吴石平,转型创办了制药企业,改变了通城经济至今的发展格局。另一批茶商投身其他行业创业,成为通城民营经济快速崛起的重要生力军。

精准扶贫:茶业担当有契合

茶产业对精准扶贫的契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与扶贫对象特质的契合,二是与国家政策及发展战略的契合。

通过近期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通城县现有8.8万贫困人口,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位置偏远,大多居住在黄袍、黄龙、马港等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二是文化程度较低,无一技之长,只能依靠提供劳力维持生计;三是体质偏弱,或受疾病影响,劳动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而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种植、加工等方面操作简单,劳动强度轻,无须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近年来通城县把有机茶作为茶产业发展的主抓手,有机茶对生长环境有较高要求,需建立在无任何污染的地区。

两者特质的契合,可以说精准扶贫离不开茶产业,茶产业在精准扶贫中也必定大有可为。

同时国家正大力推进幕阜山连片扶贫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为茶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在幕阜山扶贫开发中,按照“绿色”理念,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是重要举措之一,而茶叶是其中十二大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之一,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咸宁是万里茶道的源头,顺应“一带一路”战略,打造“百亿茶都”成为咸宁市茶业发展的目标,茶业也成为全市三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

特质与战略的契合,使茶产业在精准扶贫中既有内生动力,又有外在推力,内外结合,茶产业发挥精准扶贫的潜力不可限量。

精准扶贫:茶业担当有实力

近年来,通过茶业界自身的努力,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通城县茶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规模、效益整体增强,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步入内涵式质量型发展之路,可以说有更大的实力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担当作用。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茶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营销、科研相协调的完整经营链条,产业基础不断坚实,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据县农业局统计,2015年全县有茶园面积5.5万亩,产量2000吨,产值达到2.9亿元。而且以双狮茶业精深加工产业园为龙头,百丈潭茶业科技园为支撑的一批深加工基地已建立,茶叶全面精制加工体系已构建。

在营销能力上,通城县1978年即被列为出口绿茶县,首次实现茶叶自营业务,至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举,共同经营。据不完全统计,经近40年深耕茶叶市场,现在通城遍布全国的专职茶叶营销人员1500多人,大小茶庄300多个,形成了以大工矿企业为目标客户主动出击,以茶庄为根据地深耕当地市场,动静结合、互为补充的两种茶叶营销模式。部分经销大户如内蒙古的周月明,扎根当地茶叶市场多年,建立了60多个茶庄,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可谓实力雄厚。这支外销队伍每年的销售额达到4亿多元。

二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综合测算,现全县茶园亩平均收入达到4800元,而通城县油茶亩平均收入仅为150 0元,茶业比较效益明显。茶园效益的稳步提升,得益于四管齐下:

种植理念与时俱进。紧跟健康饮品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现全县无公害茶园面积超过1万亩,亩收入高的可以达到近7000元。马港的夏江源茶场、隽水镇的锦山基地茶场、百丈潭茶场等,产品已打入欧洲、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呈供不应求之势。

茶叶科研不断提升。产品不断丰富,呈百花齐放之势,现已有红茶、绿茶、黑茶、花茶、保健茶等系列100多个产品。品种增多,既使原料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又充分满足了市场不同层次、不同消费习惯的需求。

品牌打造精耕细作。通城现有“九井峰”“锦峰”“百丈潭”“双狮”“霞光”等茶叶品牌,大多有三四十年创建历史,已产生很好的品牌累积效应,荣获过多个全国性行业评比金奖。而且,各茶企近年通过参加茶博会、投放广告等措施,进行品牌打造,使其不断焕发生机,双狮、霞光及百丈潭等茶业公司产品成功打入欧美及非洲市场。

茶园改造全力投入。按照改土、改肥、改种、改园“四改”要求,建成高效茶园,茶叶产量和质量均得到较大提升。现有经过改造的高效茶园2万亩,相比较于未经改造的茶园,亩产值提高500~800元。

精准扶贫:茶业担当有成效

内在的契合,不断增长的实力,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不断优化的经营模式相结合,通城茶产业的带动力明显增强,在精准扶贫中已经产生了较大成效。

经多年摸索,通城县茶产业合作模式不断成熟,为助力扶贫搭建了平台。一方面专业合作社成立,促进抱团发展。全县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统一加工制作,统一品牌销售,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已成为大多数茶场的经营方式,全县现在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2000余户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融入到了茶产业的发展中。

同时生态经营链模式不断成熟。生态经营链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促进茶叶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多元化经营,发展养殖业,延伸产业链,拓展农户融入的渠道。

这一模式已取得了成功经验,正被大力推广。典型的例子,是马港镇吴海燕建立的夏江源茶场,已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成为有机茶园的坚实支撑:在茶园基地周边租种400余亩山地,种植蔬菜和大豆,将蔬菜和大豆加工的副产品用来养猪和喂鸡,家禽粪便经过沼气池处理后,通过遍布整个茶园的管道,直接送到每行茶树面前。整个生态产业园可年出栏1500头肥猪,3000余只土鸡,产生的数千吨有机肥料,可充分满足茶园需要。目前有40户贫困户已成为吴海燕的长期合作户。现吴海燕正将这一模式进行复制,成立高峰生态农场,建成后,可年产有机茶6万公斤,出栏生猪1500头,禽蛋15万枚,黄豆制品6万公斤,年产值2200万元以上,带动300户农户参与经营。其生态养殖场被省科协、省财政厅列入了重点扶持的“全省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项目,吴海燕个人成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户”。

经营模式的完善与成熟,使通城县茶产业在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户增收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在种植环节上,一年可提供5600余个季节性岗位,每年可让农民创收1.12亿元;在加工销售环节上,全县茶场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4000余个,发放工资超过1亿元。截至2016年6月,通城茶叶企业已对接帮扶贫困对象500多户。

精准扶贫需合力,茶业担当大有为。期待县委县政府对茶产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其充分发挥不断提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精准扶贫中展现更大的作为,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茶场茶业茶园
北宋茶场探析
新伟茶场
茶园飘香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周宁生态茶园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伊马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