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有感于苏轼自由驰聘在名茶的审美领域

2017-01-12龚永新

中国茶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名茶佳人苏轼

龚永新

(福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363202)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有感于苏轼自由驰聘在名茶的审美领域

龚永新

(福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363202)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出自唐代居士司空图之口。“象外”,指迹象之外;“环”,原指门上下横槛的圆洞,用以承受门槛的开合旋转;“环中”,喻空虚之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合起来喻指文学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应驰骋文学艺术之想象,使形象意蕴超乎物象之外。北宋大文豪苏轼精于煎茶、饮茶,对名茶更是情有独钟,不仅有咏茶诗词百余首,而且发表《叶嘉传》《漱茶说》《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等专论,其诗歌、文赋往往由实入虚,如门槛一入环中,旋转如意,以应无穷,气势充沛而无不各尽其妙。

一、纵情于名茶的流光溢彩

我国名茶早在唐宋时期已有较大发展,这为历代文人雅士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资源。据唐代李肇的《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剑南有蒙顶石花……蕲州有蕲门团黄。”《宋史·食货志》记载:“茶之产于东南者……顾渚生石上者,谓之紫笋,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苏轼喜爱名茶,一生中大量接触各地名茶,这不仅有助于他形成丰富的名茶审美体验,也促使他经常纵情于名茶的流光溢彩。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苏轼诗曰:“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诗中饱含深情地列举了各地名茶,包括杭州的“白云茶”,湖州的“顾渚紫笋茶”,绍兴的“日注茶”等等,他认为福建建溪茶乃北宋全国之冠,双井茶为草茶第一。在《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中,苏轼讲自己在杭州做地方官时,曾遍游佛寺,一天喝了七盏浓茶,兴致勃勃,把自己比作维摩菩萨,并说饮了茶,药也不用吃了。他也常怀挟名茶,寻找名水,自煎自饮,“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讲的就是携带佳茗“小团月”,来到惠山,而以茶试“人间第二泉”。

苏轼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曾向世人推荐了若干好茶,有的好茶也由于他的推崇而成为名茶。如苏轼在流放期间,对产于海南儋州的紫茗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在《和陶和刘柴桑》诗中,就有“黄櫞出旧卉,紫茗抽新畲。”后来苏轼遇赦北归,来到江西赣州的显圣寺,品饮了当地的蕉坑茶,又即兴作《蕉坑寺》:“浮石已干霜后水,蕉坑新试雨前茶。”正是由于苏轼的推崇,蕉坑茶声名远播,为世人所认识。王庭瑾有《次韵刘升卿惠蕉坑寺茶用东坡韵》,诗云:“玉局偶然留妙言,蕉坑从此贵新茶。”由于“尝尽溪与山茗”,名茶自然就成了他重要的审美对象以及审美创作的源泉。苏轼一生赞美名茶无数,并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如四川涪州有一种团饼状名茶,人称“月兔茶”,苏轼用优美风趣的笔墨形容这种名茶:“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月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巧比善喻,把“月兔茶”比作“环”和“玦”,比作佳人裙上月,其美好的联想体现出苏轼丰富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情趣。

二、擅长于名茶的生机灌注

在现代文人眼里,西湖龙井所具有的那种含而不露的品性,恰似“一来自庭院深深的妙龄少女,衣料与皮肤都如丝绸般爽滑细润,回眸一笑,轻盈无声,言语洒落池塘中,韵味留在清风里;可闻香而不见粉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种通过生机灌注的表现手法,对茶的审美宣传具有特殊的效果。然而这样的表现手法,在近千年前,早已为文学家苏轼所擅长,并广泛应用于对各种事物审美的活动中,尤其耀眼的是表现在他对名茶的审美体验上。

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全诗云:“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轼以壑源名茶为其审美对象留给后人的审美诗篇,苏轼赞美壑源新茶为仙山灵草,并说这种名茶好在不加膏油,因此不损害茶的真味,特别是在诗的结尾,苏轼把佳茗与佳人联在一起,写出“从来佳茗似佳人”,欣赏这样的名茶,不仅使人感到清雅淡然,佳趣无穷,抑或有一种隐隐的情愫,丝丝缕缕地萦绕着,同时也将获得最强烈的高峰体验和最欢快的审美感受。之前,历史文人都试图用最优美的词汇来形容或赞誉茶这一天赐之物,视茶为“灵物”,并称之为“灵草”“明月”等等,而苏轼完全是从一种新的审美高度,来认识和赞赏名茶,以“美人”比名茶,既吟成千古绝喻,又为名茶的生机灌注做出典范,以致于后来不断有文人如法炮制,赋予名茶生动、直观的形象。如“碧螺春是水乡处子,龙井茶则是大家闺秀,祁红如同西洋女子,乌龙茶则如同武林巾帼”等。

三、感悟于名茶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看来,名茶不仅表现出生机、人的灵动,它同时还具有人的品格、君子之德。关于名茶的人格特征,苏轼在他的散文小品《叶嘉传》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苏轼称叶嘉,取自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木生嘉叶倒称叶嘉。在这部《叶嘉传》中,虽然苏轼也是用拟人化手法赞美茶,但他却是以颂扬茶的德行为主,尤其强调茶具有的那种正人君子的政治品格。《叶嘉传》以名茶为审美对象,即叶“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之族为甲。”很明显,苏轼把福建籍叶姓看作是叶嘉嫡系子孙,属于名茶一族。他又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虽然叶嘉出身平民,并受到天子特殊礼遇,但他不忘本分,正色苦谏,以身许国,从不计自身利害得失。在苏轼看来,这实在是很可取的高贵品格。以此联想起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微服游玩,三题茶联的故事,以他的人品或者他所崇尚的品德,《叶嘉传》中呈现给人们的“茶人”的品格,体现出一种崇高的、具有丰富人格内涵的美。

彰显名茶的人格魅力,苏轼从茶性与人品的契合上,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这就是他的书墨茶高论。在明屠隆著的《茶说》中,记载“司马温公与苏子瞻嗜茶墨,公云,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苏曰,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在这里,司马光给苏轼提出的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即“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茶越重越好,墨却越轻越好;茶越新越好,墨则是越陈越好——人们对这两者的追求恰恰相反,而您为什么却会同时喜好这两件东西?”苏轼则认为: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都有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它们所共有的一种品德;两者都很坚实,这可以说是它们的一种节操,打个比方,贤人和君子可能一个长得皮肤黝黑,一个长得白皙,一个漂亮,一个貌丑,但是他们的品德和节操却是一致的,两者之美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苏轼眼里,茶和墨(及书法)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内涵,虽为妙答,但对于苏轼来说则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基于苏轼的人格追求以及有感于名茶的人格魅力而做出的盖棺性定论。

猜你喜欢

名茶佳人苏轼
霞映佳人是云肩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一曲佳人歌,半世桃花劫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