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周年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放射肿瘤治疗学会议纪要

2017-01-12黄叶才郎锦义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7年1期
关键词:治疗学肿瘤医院中华医学会

秦 远, 李 建, 黄叶才, 郎锦义

(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 成都 610041)

•简 讯•

30周年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放射肿瘤治疗学会议纪要

秦 远, 李 建, 黄叶才, 郎锦义△

(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 成都 610041)

在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CSTRO)成立30周年之际,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办,四川省医学会、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西部放射治疗协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会议暨中国西部地区临床肿瘤天府论坛于2016年10月20日~23日在成都市新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大会参会人数多达2600人,再创CSTRO历届学术会议参会人数新高。美国放射肿瘤学会主委Kavanagh教授,头颈部肿瘤放射肿瘤学知名专家Nancy Lee教授,资深放射生物学家Joiner教授等43位知名外籍专家加与了本次盛会并作专题报告。国内各大肿瘤中心、科研单位、大型实验室共138名专家与会并进行专题学术讲座,231位著名放射肿瘤学专家学者担任本次大会主持及点评专家。整个大会共进行39场学术交流,主会场及各分会场座无虚席、学习热情高涨,学术范、国际范十足。会议围绕“中国放疗事业,我们一直在奋斗”的主题展开。并就各类肿瘤疾病的精准(内外)放疗及放射物理技术、放射生物、放射免疫、放射影像等多个专题作精彩的专题学术讲座。全方位展示了我国放射肿瘤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开幕式:30周年庆祝充满震撼和感恩,“特贡奖”别出心裁

开幕式在大会主会场隆重举行,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秘书长卢冰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苏志书记,四川省卫计委主任、四川省医学会会长沈骥主任,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郎锦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为大会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后安排了本次大会的重要议程——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3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终身教授殷蔚伯教授深情款款地回忆中国放疗30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放疗人30年来艰苦创业、不断进取、严谨治学的精神,前辈的话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放疗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追忆前辈,感恩师者,启迪后人。正如郎锦义主任委员在大会贺词中所说“三十年的时光是一首诗歌,低吟浅唱中千回百转;三十年的时光是一曲乐章,婉转缠绵又蓬勃激昂;30年来,中国放疗几代人在推进放疗事业发展的舞台上尽显风流,令人感叹,催人奋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随后,“中国放射肿瘤事业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庄严举行,郎锦义教授为获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红志教授颁奖,以奖励他们多年来在我国放射肿瘤事业发展和进步中做出的特别贡献和取得的显著成就。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保持乐观、上进而豁达的态度,在放射肿瘤科研与临床工作中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为推进中国放射治疗事业发展“屡建战功”,对中国放射肿瘤学事业的繁荣做出的特殊贡献。

二、大会内容精彩纷呈

1.精准医学成为热门话题,医学与哲学同登大雅

检索本次大会的日程,发现有多达20处提到“精准”,共6处提到“精确”,在精准医学成为时髦话题的今天,精确医疗、精准放疗也成为本次大会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本次大会中,不仅在专题中提及“精准”“精确”,讲者在其报告中也反复提到精准医学和精确放疗。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张志愿院士作了题为《口腔癌的精准治疗》的报告,开启本次大会的“精准模式”。鼻咽癌综合治疗专场中,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教授带来报告《鼻咽癌的“精准治疗”》;胸部-食管肿瘤放射治疗专场中,河北省肿瘤医院韩春教授带来报告《MRI指导下食管癌精准放疗现状和展望》以及多模态技术影响与放疗专题会场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勤教授带来的报告《基于多模态分子影像的头颈部肿瘤精准治疗策略》,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阐述了对精准医学与放疗的解读。如同王锡山教授在《结直肠癌精准预防、诊断、治疗—路在何方?》中所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精准医学的解读不同,百花齐放的中国放疗发展也展现出了另一番景象。大会主会场邀请了北京协和医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郎景和院士作了题为《医学与哲学的断想》主题报告,郎院士指出,哲学始源于医学,医学归隐于哲学;哲学理念指导医学实践,医学实践影响哲学理念;哲学理念的偏颇,医学实践的弊端;哲学本源的回归,医学智慧的探索。最后表示哲学应该深入到医学中,医学应该深入到哲学中。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尤其需要一种哲学与人文的再教育。

2.放射免疫治疗:一览众山小,放射免疫治疗前景看好

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于金明院士在《放射免疫治疗展望》专题报告中指出过度放化疗破坏机体免疫,放化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是一种崭新的治疗模式,放射免疫效应-远隔效应模式让肿瘤生存率提高成为可能。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都涉及分子靶标检测,但靶向治疗可作一线而免疫治疗目前尚不能,且免疫治疗还存在延迟效应和拖尾现象。此外,分子靶向治疗和与之相关的分子靶标检测和预后指标研究也是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学时代的热点话题。大会还就肺癌、消化道恶性肿瘤、前列腺癌、淋巴瘤放射免疫治疗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专题报告,与会专家还深度探讨了“免疫治疗与免疫增强”“靶和非靶效应”“放疗所致肿瘤表型和微环境改变”这些放射治疗与肿瘤免疫相关的新概念、新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和与之相关的分子靶标检测及预后指标研究等几个热点问题,并一致看好放射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

3 .多模态影像放疗应用

影像技术的进步是放射治疗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助推剂。多模态影像技术已成为放射肿瘤领域一个热点话题,本次大会开设了多模态影响技术与放射治疗专题会场。来自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Yue Cao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的李宝生教授、Aarhus University的Ludvig Muren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分别就多模态影像技术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展开,多摸态影像数据多角度、融合、动态连续获取,多功能多靶点的分子探针技术,前列腺癌功能影像导航的正常组织和肿瘤放射效应模型等问题成为本次大会多模态影像技术展示的热点研究。此外,放疗走出了传统意义上单一“技术”的范畴,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完整地展现出来,联合外科、影像、病理、免疫以及营养等形成肿瘤治疗不可分割的模式。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及港澳台的放疗协会领导人,在放疗大数据、粒子放疗、放疗质控及专科教育方面做了精彩发言,为国内外相同领域的共同交流协作搭建了平台。越来越多的最新原创性临床研究结果在ASTRO年会上公布,本次大会涉及10多个临床研究报告方向,并有部分研究纳入2016年Best of ASTRO的内容。ASTRO在继续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14场更新课均为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主讲,涵盖了所有常见肿瘤,帮助基层医师了解临床最新动态,掌握指南实施要点,以期能让所有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同时,对临床指南的解读,从我国实际国情(中国患者独有的人种、经济社会特征)出发,避免了国外指南由于“水土不服”造成的不利,实用性强,可行性高。今年的ASTRO 年会对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很重视,多种瘤种都设有MDT 环节。当前的MDT已从临床(内科、外科、放射治疗等)扩展到了影像和病理,今年把营养支持治疗也纳入其中。多个会场的靶区勾画更是吸引了很多临床一线年轻专家的积极参与,为促进我国放疗靶区勾画的规范化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次大会,展示了我国肿瘤放疗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和前沿,开阔了我国放疗同行的视野,有效地促进了学术交流,增强了学术气氛。展望未来,正如大会主席郎锦义教授在《中国放疗——昨天、今天与明天》主题报告中指出, “对于我国放疗,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从物理精准,转换到生物学精准。” 我国放疗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但学会自身仍需要不断“精进”。全国从事放射治疗的医师、物理师、技师及护理人员已超过5万,放射治疗学科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攀升,多项研究入选国际大会发言和获奖,这都是放射肿瘤学科发展和人才结构合理、枝青叶茂的客观表现。中青年放疗科技工作者应秉承放射治疗前辈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学术传统,在新技术和现代科学环境下坚持开拓创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初心、携手攻坚、协作创新”共同谱写中国放射治疗新篇章。

△郎锦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lang610@163.com

猜你喜欢

治疗学肿瘤医院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正文中表的要求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正文中图的要求
中华医学会2018年器官移植学年会
创新体制 承担重任 建国际一流的肿瘤医院
海南省肿瘤医院
十年巨变 打造地市级肿瘤医院标杆
中华医学会医学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分析
地市级肿瘤医院成“被遗忘的角落”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