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I粒子植入联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老年前列腺癌效果分析
2017-03-08曾钦松
南 宁, 寨 旭, 王 宇, 陈 琦△, 曾钦松
(1.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 西安 710004; 2.广州军区总医院 泌尿外科, 广州 510010)
•短篇与个案•
125I粒子植入联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老年前列腺癌效果分析
南 宁1, 寨 旭1, 王 宇1, 陈 琦1△, 曾钦松2
(1.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 西安 710004; 2.广州军区总医院 泌尿外科, 广州 510010)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老年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0例老年前列腺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内分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A、治疗期、间歇期以及生化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2、24、36个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的间歇期以及生活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直肠穿刺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老年局部晚期前列腺癌可以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老年; 前列腺癌; 比卡鲁胺; 粒子植入
前列腺癌在欧美国家较为常见,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2位[1]。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也有升高趋势。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其对于中低危前列腺癌的疗效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术相当。在本研究中我们将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老年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前列腺癌患者90例,年龄65~92岁,平均年龄为(70.8±2.4)岁。术前所有患者均经过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6~9分。治疗前PSA值位于6.82~263.6ng/mL之间。临床TNM分期均为T3N0M0。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经直肠指诊、经直肠彩超、胸片、骨扫描及PSA检查。接受了粒子植入放射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纳入观察组,仅进行了单纯内分泌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患者因自身或其他因素拒绝粒子植入治疗),每组45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年龄Gleason评分PSA(ng/ml)观察组4571.6±6.77.6±2.130.1±14.6对照组4570.6±4.27.5±1.929.4±11.4t/χ2值0.8480.2370.254P值0.3980.8130.806
1.2 仪器设备
放射性粒子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质量验证系统由美国SSGI公司提供。前列腺穿刺固定器、模板、步进器、18G粒子植入针和Mick枪均为美国Mick Radio-Nuclear公司产品。直肠探头超声诊断仪为丹麦B-K公司产品。放射性125I粒子由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生产,0.8mm×0.45mm,镍钛合金包壳,放射性活度0.35~0.5mGi。
1.3 治疗方法
1.3.1 粒子植入治疗 术前将患者前列腺图像传送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并制定145Gy剂量的预订计划(见图1)。在粒子植入前3d服用抗菌药物,并给予半流质饮食,植入术前1d清洁肠道处理,植入前4h清洁灌肠。植入前核对治疗计划,连续硬膜外麻醉,穿刺操作时患者呈截石位,先留置Foley尿管,将穿刺固定器与手术台连接,并消毒铺巾。经直肠超声探头以5mm层厚扫描前列腺基底至尖部的横断面图像,传送至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实时计划。术中计划量与术前计划量一致。按照术中治疗计划,在超声引导下,经会阴通过模板进行前列腺穿刺(见图2)。在植入针到达前列腺准确位置后,使用植入抢将粒子推入到植入针尖位置,在植入针后退过程中纵向释放粒子,一个针位粒子释放完毕后,重复植入其他针位粒子。植入完成后,拔除植入针,撤除超声探头,穿刺部位消毒包扎。术后抗炎治疗3~4天。植入当天拍摄盆腔正侧位片以观察粒子分布情况(见图3),4周后复查CT评估剂量分布情况。
图1 植入前绘制粒子大致分布区域
图2 现场操作图
1.3.2 间歇性内分泌治疗 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比卡鲁胺片(康士德,阿斯利康公司)。用法:50mg qd。术后1周,每28天注射1次醋酸戈舍瑞林(诺雷得,阿斯利康公司),当血清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降低至小于 0.2 ng / ml 后并维持 3 个月停药进入间歇期,当 PSA浓度超过0.5 ng/ml结束间歇期开始治疗,方案同上。对照组仅进行此治疗方式,方案同观察组。
图3 术后粒子分布图像
1.4 随访及观察
从术后1个月开始,每月复查1次PSA水平,在间歇期间每3月复查1次血清PSA,比较两组第一周期治疗期、间歇期持续时间,生化无进展生存时间。了解患者排尿及直肠刺激症状。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6、12、24、36个月PSA情况
两组治疗后PS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相比,治疗后6个月PSA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36个月观察组PS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期时间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间歇期以及生化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PSA变化情况比较
2.2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观察组45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近期并发症有轻至中度尿路刺激征14例,急性尿潴留1例,直肠刺激征和血便3例,以上症状经对症处理后3~6个月逐渐减轻或缓解。其中1例血便患者持续2年后停止。术后未发现粒子移位或经尿道排除现象。
表3 两组第一周期治疗期以及间歇期持续时间比较
3 讨 论
自上世纪70年代国外研究人员首先应用耻骨后入路前列腺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术以来[2],该技术一直被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放射性碘粒子植入应用于低危前列腺癌的治疗,与前列腺癌根治术以及前列腺癌外放疗的效果相似[3-4],同时具有治疗时间短、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使得该技术已成为了治疗低危前列腺癌的首选疗法,并写入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治指南[5]。
间歇性内分泌治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晚期前列腺癌,文献报道[6]其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70%,其优势是副作用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成本。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临床确诊前列腺癌属于低危患者较少,同时因患者高龄、合并其他内科疾病较多、患者本身拒绝手术或外放疗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放射性碘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应用于中高危前列腺癌,并得到满意效果[7-8]。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采用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以及单纯应用内分泌治疗老年前列腺癌局部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经治疗后两组PSA在治疗后6、12、24、36月每一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说明了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达到治疗后去势目的,与文献报道相似[9]。观察组在治疗后12、24、36月,PS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治疗方式比单纯内分泌治疗更有效地控制了PSA水平,延缓了疾病的进展。观察组间歇性内分泌治疗第1周期治疗期持续时间为(10.69±1.05)月,与对照组治疗持续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时间,与单纯内分泌治疗时间相比,无明显的延长。观察组间歇期持续(24.66±6.89)月,生化无进展生存时间(32.96±5.86)月,均长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分析表明,联合治疗可明显延长脱离治疗的间歇时间,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学者报道[10-11],近距离粒子植入后内分泌治疗第一周期间歇期可能出现30%患者2次PSA水平降低,20%患者继续升高。在本研究临床观察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这一时期PSA的波动是因为内放疗后效应还是微小转移灶引起还不清楚。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通过本文研究认为,采用1251放射性粒子植入术+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对于局部晚期老年前列腺癌治疗效果显著,其创伤小,易操作,疗效可靠,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化无进展生存时间。但不得不指出,本文属回顾性临床研究,与完全随机性、前瞻性研究尚有一定差距[12],同时病例数不多,随访时间不长,还需大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作者声明:本文第一作者对于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出现的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利益冲突:本文全部作者均认同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学术不端:本文在初审、返修及出版前均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经同行专家双盲外审,达到刊发要求。
[1] 叶定伟,朱 耀.中国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概述和启示[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4):249-252.
[2] Whitmore WF Jr, Hilaris B, Grabstald H. Retropubic implantation of iodine 125 in the treatment of prostatic cancer[J]. J Urol,1972,108(6):918-920.
[3] 刘冉录,张志宏,齐士勇,等.延迟局限性TURP治疗前列腺癌125I粒子植入术后尿潴留的疗效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5,36(5):350-353.
[4] 蔡海鹏,陈少锴,陈景林,等.经直肠与经会阴穿刺125I粒子植入放疗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疗效对比[J].山东医药,2014,(30):37-39.
[5] 那彦群,孙则禹,叶章群,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57.
[6] Lane TM, Ansell W, Farrugia D,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managed with intermittent androgen suppression[J].Urol Int,2004,73(2):117-122.
[7] 吕 军,吴浩明,王 尉,等.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高危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3,(8):28-32.
[8] Konaka H,Egawa S,Saito S,et al.Tri-modality therapy with I-125 Brachytherapy,external beam radiation, and short or long-term hormone therapy for high-risk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study protocol for a phaseⅢ,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Cancer,2012,12(2):110-111.
[9] 庞 宽,周泽光,黄英凡,等.比卡鲁胺联合戈舍瑞林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24-226.
[10]Epstein JI,Amin MB,Beltran H,et al. Proposed 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prostate cancer with neuro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J]. Am J Surg Pathol ,2014,6(6):313-315.
[11]Fine SW. Variants and unusual patterns of prostate cancer: Clinicopathologic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considerations[J].Advances in anatomic pathology 2012,4(4):320-321.
[12]黄上明,彭 波,翁志梁,等.应用RNA干扰技术阻断PC-3细胞中SRC-1基因表达的意义[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3,26(6):313-317.
2016- 09- 14
2016- 12- 20
南 宁(1989-),男,陕西西安人,住院医师,主要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
△陈 琦,副主任医师,E-mail:cq168.cool@163.com
R737.25
B
10.3969/j.issn.1674- 0904.2017.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