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绿茶产业提升策略
2017-01-12张金明
张金明
(甘肃省陇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746000)
陇南绿茶产业提升策略
张金明
(甘肃省陇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746000)
一、产地环境与人文历史
陇南绿茶,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茶叶年产量5000吨;划定地域保护范围为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碧口镇中庙乡、范坝乡、刘家坪乡;武都区的洛塘镇、裕河乡、枫相乡、五马乡;康县的阳坝镇、两河镇、铜钱乡、白杨乡、三河乡,共计3个县(区)13个乡镇148个行政村。
陇南绿茶产地毗邻四川、陕西茶区,位于陇南市东南部文县、武都区、康县三县区交界的三角地带,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属我国江北茶区的北缘产地,也是甘肃省唯一的产茶区。该茶区远离城镇,谷深林密,森林覆盖率80%以上,环境清洁,无工矿企业污染,三个自然保护区(文县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都裕河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康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其中。
陇南早在两宋及明清时期就是茶马交易的重要地区,以“秦蜀道”为干线的茶马商道遍布全境。2009年在康县望关乡发现一方明代《茶院明文》石碑,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据专家考证,这是全国范围内唯一现存的茶马古道碑刻。受“茶马古道”辐射影响,形成了陇南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文化。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至今保留着20多株清道光年间种植的茶树。当地以茶叶为食材的饮食文化比较普遍,有康县“罐罐茶”、文县“油茶”、武都“面茶”等多个品种。陇南年轻人定亲的“四色礼”(烟、酒、糖、茶)中,茶必不可少。近年,文化界人士以茶叶为题材,发表了包括电视剧本、歌曲、诗词、散文、游记等在内的多篇作品。2004~2007年,陇南市连续举办4届采茶节;2006年、2007年,在兰州举办了两届明前茶鉴评会;2011年,在武都区举办了甘肃省名优茶及优质大宗茶评比活动;2016年在兰州举办了首届陇南绿茶产品推介会。
二、品质特征
陇南市老茶园为群体种(鸠坑种等),茶籽直播建园。2005年后,在川坝河谷有条件的地方开始建无性系良种茶园(龙井43号为主),目前面积仅占10%。
茶园管理基本依靠人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北方高海拔茶区,病虫害发生较少。产地“三高”(纬度高、海拔高、环境清洁度高)及茶园以小叶群体种为主的特点,决定了陇南茶园休养时间长,采摘轮次少,从而造就了陇南绿茶芽头重实,内含物丰富,香高耐泡,绝无污染的独特品质。
陇南绿茶原料主要为人工采摘单芽或一芽一二叶,产品以扁形和曲形为主。扁形茶加工流程为:分级→摊晾→杀青→理条→炒干→提香→精选→包装。曲形茶加工流程为:分级→摊放→杀青→揉捻→解块→烘干→精选→包装。扁形茶挺直光滑,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汤色绿亮或黄绿明亮,栗香或嫩香、清香,滋味鲜爽浓醇,叶底黄绿成朵。曲形茶外形紧结卷曲,色泽绿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高长,栗香或清香,个别有天然花香,滋味爽醇,叶底黄绿柔软。
三、产业现状与提升策略
2016年茶园面积17.1万亩,已认证无公害茶叶基地4.6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5.1万亩、有机茶基地3200亩。2016年陇南绿茶产量1335吨,产值2.32亿元。茶叶产业惠及文县、武都、康县三县(区)的13个乡(镇),148个村,755个合作社,1.93万户,8.68万人,茶区农户户均收入1.2万元,人均2773元。
全市已建成茶叶加工营销一体化企业68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3家,300万~500万元的8家,100万~300万元的15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12家;通过QS认证的企业40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5家,通过绿色食品或有机产品认证的7家。全市发展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64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4个、市级8个。全市培育加工营销户887户,现有茶叶加工机械1683台(套),基本实现了茶叶加工机械化、清洁化。全市注册茶叶商标71件。其中甘肃省著名商标16件,甘肃名牌产品9件,陇南知名商标2件,陇南名牌产品17件。陇南绿茶先后有十多个产品获得国际、国内名优茶评比奖项,已在省内及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形成了固定的消费群体和良好的口碑,每年年底前均可售罄。
为提升陇南绿茶品牌知名度,今后应认真抓好“十个一”:注册一个商标(“陇南绿茶”产地证明商标),打造一个品牌(“陇南绿茶”),宣贯一套标准(陇南绿茶质量控制规范),做好一个宣传(视频、宣传画册、网站、户外广告等),选育一个品种(陇南地方茶树良种),建好一个协会(陇南市茶叶行业协会),建设一个平台(甘肃省茶叶综合开发工程实验室),举办一项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陇南绿茶茶事活动),建设一处市场(茶叶专业市场),培养一批人才(栽培、加工、审评、营销、电子商务等)。到“十三五”末,新建标准茶园8万亩,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2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500万公斤,总产值1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