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
2017-01-12赵玉花
赵玉花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殷巷畜牧兽医站,山东济南 251615)
1 主要研究材料以及研究方法
1.1 实验材料分析
所运用的冬小麦实验品种,主要为近几年种植的良星99、济麦22以及山农22等,所选择的有机肥为精鸡粪、氮肥为尿素、磷肥为普通过磷酸钙以及钾肥为硫酸钾,其有机肥中包含0.3%的氮、0.12%的磷以及1.1%的钾,在氮肥中包含氮元素为46%,磷肥中五氧化二磷为12%,而钾肥当中氧化钾与硫酸钾为50%。
1.2 实验区域概况
实验地区为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殷巷镇某村,该地常年平均气温为14.7℃,年降水量平均为671mm,年最冷的月份为一月,大约平均在零下0.4℃,而最高气温在七月,平均大约在27.5℃。对于济南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区域,因其地区位置特点,形成了夏热冬冷的现象,且其四季相对较为分明,属于大陆性季风性气候。且冬小麦一般十月左右进行播种,在六月上旬进行收割。该试验地的地质地貌也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1.3 整体实验设计以及实验方法分析
在实验当中主要包括不施肥料为CK、单施氮肥为N、氮磷肥为NP、氮磷钾肥为NPK、单施有机肥为M、施有机肥与氮肥为MN、施有机肥与氮磷肥为MNP,施有机肥与氮磷钾肥为MNPK。通过将这几种施肥形式进行随机区域组织规划,以三次为实验次数,其每个实验区面积为33m2,根据相应标准在冬小麦播种前合理的将不同的肥料施入土壤当中。其整体的播种形式是根据标准的播种量和人工播种的形式开展相应工作的,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确保实验结果的精准性。
1.4 选择的测定项目以及合理的计算方法
冬小麦在成熟之后通过各区域收获情况来记录产量。
其整体的实验计算方法为:肥料对冬小麦产量贡献率=(施肥区域的整体产量-无肥区域的产量)÷施肥区域的产量×100%
冬小麦的养分吸收量=籽粒的整体产量×籽粒内养分含量+秸秆整体产量×秸秆养分含量
肥料的表观利用率情况=(施肥处理冬小麦的氮、磷、钾等元素吸收情况-不施肥处理的冬小麦氮、磷、钾等元素的吸收情况)÷施肥总量×100%
2 整体实验结果与具体研究分析
2.1 施肥工作对于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情况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实验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在实验中期冬小麦的产量是相对较高的,而后几年的冬小麦产量则急剧下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施肥量相同的状态之下,影响到每年产量变化较大的因素是由于降水量的不同而产生的,由于水分不平衡导致肥效不均现象的出现,所以会对产量带来影响。所以降水量较大的情况下,对农作物肥料吸收利用是相对不利的,会影响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水肥平衡是作物高产的重要条件。并且通过对实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肥料单施的增产效果中没有肥料配施的情况要好。而氮磷钾配施的整体增产效果是最佳的,其增产率达到了143%~170%;氮磷配施紧随其后,整体增产率也在127%~163%左右。
通过长期平均产量情况进行有效研究,不同施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比没有施肥的增产效果好,其中单施氮肥与单施有机肥的增产作用是最小的,其增产率大约在91%~44%,而肥料配施后的增产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化肥与有机肥单施增产效果没有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效果好,而对于化肥和有机肥合理的配施是冬小麦获得更高产量的最有效的形式,所以在济南冬小麦种植当中,应该合理的选择化肥和有机肥合理的配施形式开展工作,以此来提升小麦的产量,真正有效的促进济南地区冬小麦产量。
对于实验中所选择的施肥处理形式的不同,其肥料贡献率差异就比较大。对实验年间的平均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对于肥料配施处理形式的肥料贡献情况要比肥料单施的效果要好,而对于化肥与有机肥间的配施,其肥料贡献情况也比不配施有机肥处理形式要好得多。而对于MNPK的配施肥料贡献情况是整体实验中贡献最大的。由此可以看出长期施肥对于提升农作物产量以及提升肥料利用率是非常有利的,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效果是最好的。
2.2 施肥对冬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分析
2.2.1 对氮素吸收影响情况分析
对于不同的施肥处理形式,对冬小麦的籽粒和秸秆中的氮含量和氮累积量影响有很大的不同,而通过实验情况进行分析,其所有处理的籽粒氮含量与累积量都相对大于秸秆的氮含量。而其中M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而对于其他的处理形式,氮含量都高于参照处理情况。对于NP配施的氮含量要比单施N肥和NPK配施要高,而在配施有机肥之后,其氮含量则低于单施N肥和NPK配施。通过实验可以明确,施含氮的肥,对冬小麦养分吸收有很多帮助,对其吸收和贮存的氮素有着非常有利的帮助,并且对产量的提升也有一定帮助。
2.2.2 对磷素吸收的影响分析
对于实验中冬小麦对磷素吸收情况进行分析,其受到不同施肥处理形式的影响是相对比较明显的,施磷肥能够大大提升冬小麦磷含量以及磷累积量。其与氮含量的变化形式是相同的,运用不同的施肥处理形式,冬小麦磷含量以及磷累积量都是表现出籽粒大于秸秆的现象。根据数据进行对比发现,N处理形式的地上磷携出量大约在63%;NP处理形式的地上磷携出量为132%;在相同的施肥水平情况之下,施有机肥的要比不施有机肥的地上部磷携出量要高。而施磷肥的要比不施磷肥的地上部磷携出量高。
2.3 施肥对于肥料的利用率影响情况的研究与分析
对于实验中的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氮素的利用率是单施氮肥为最低表现,其呈现为29%。而对于肥料配施后利用率比较高的,NPK的肥料利用率为56.1%;NP的肥料利用率为50.5%;在增施有机肥之后,其中单施有机肥中的氮素利用率相对较低,呈现出18%,对于MNP与MNPK的配施氮素的利用率比不施有机肥的情况要低。而磷素的利用率情况在为单施有机肥是最低的表现。通过以上实验进行分析,在合理利用有机肥促进养分良好循环,降低化学肥料对植物的伤害,从而有效提升肥料整体利用率。
3 实验讨论分析
通过对本次实验以及相应研究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单施氮肥和有机肥对于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不是特别显著,而对于化肥配施以及化肥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有效的提升冬小麦的产量,在化肥养分平衡配施的状态之下冬小麦产量是相对比较高的,运用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其冬小麦产量能够达到最高水平,其增产率能够达到173%左右。对于NPK的配施形式要比NP配施形式更增产的主要表现就是在不进行施有机肥的形式下才会出现。而通过肥料贡献率的角度进行分析,肥料配施的效果要比肥料单施的效果要好,MNPK配施的肥料贡献率是最大的,能够达到63%左右,而有机肥的单施肥料有着最低的贡献率。所以在农业生产当中,应合理的运用有机肥化肥合理配施,进而保障农作物的稳定高产,并且也能更好的提升其种植质量。
[1]罗照霞,杨志奇,俄胜哲.长期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5,35(4):528-534.
[2]胡田田,刘翠英.施肥对土壤供肥和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