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科学建筑观的培养
2017-01-11王琴
王琴
摘要: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应注重学生建立科学的建筑观—建造观、人文观、生态观。学生以此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运用创新设计思维方法解决实际建筑问题,担当起城市建设发展的社会责任。
Abstract: Architecture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help students to build up the scientific view of architecture, including construction view, humanism view and ecology view, so that students can form a comple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use innovative design think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and take up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关键词:建筑观;建筑学教育;社会责任
Key words: architecture view;architecture education;soci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91-03
0 引言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的,集社会适用性、工程技术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建筑学科的内涵丰富多元,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建筑师应承担起城市建设这一重要的社会责任。现代建筑教育家格罗皮厄斯提出:“建筑师作为一个协调者,其工作是统一各种与建筑物相关的形式、技术、社会和经济问题,……我相信,新的建筑学将驾驭一个比如今单体建筑物更加综合的范围;我们将逐步地把个别的技术进步结合到一个更为宽广、更为深远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设计概念中去。”[1]如今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市场化经济、城市化进程、能源、生态、人居环境与公共空间等诸多问题相继涌现,迫切需要建筑师从建筑学科领域针对这些问题探索解决之道。层出不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给建筑学及其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建立起多元、开放与整合的建筑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对于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最为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建筑观。因为正确的观念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石,是在学习中不断修正方向时的指针,能使学生具有深厚知识、广阔视野,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担当建设重任的建筑师。
1 建造观
建筑师思考、设计是为了创造具有优良品质的建筑空间,而建筑空间需要通过建造的过程来实现。现代城市建设是由设计与建造构成的社会创造性活动。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认为设计与建造是建筑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密切联系。建筑物的建成耗费大量的资金、材料、能源与劳动力,是复杂的社会生产活动。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量是庞大的。因此我们希望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建筑活动是有序高效、节能与可持续的,最终能产生高社会效益的建筑产品。在我国,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由于建筑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从事建筑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建筑师是城市的设计师,是建筑这一社会产品的建造者中的一员。处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建筑师不应忽略建筑生产的建造过程,或者把自己定位为建筑绘图员或艺术家,而是应以更实际、更广阔的视野来定位自己的社会责任。
建筑创作建立在建造的技术可能与经济合理的基础之上。历史上人们总是会使用当时可资利用的科学技术来创造建筑。长城、金字塔、万神庙等的建造无不说明这一规律。前人在利用材料建造起建筑物的过程中探索各种结构形式、构筑方式,无数次的试验才得以建成恢宏的建筑。不断历经修正,发展形成完善的构筑技术,精湛的建造技艺与建筑科学理论体系,成为今日庞大城市群得以实现的基石。弗莱姆普顿曾在《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指出:“建筑包涵着如此多的元素,如此多的技术以及如此不同的问题,以致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必要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建筑实践主要是一种技艺。技艺是建筑的开始,在很多方面也是终点。[2]”
因此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建造观的培养很重要。培养建造观能使学生全面地理解建筑的本体内涵。以建造观为基准点,衡量建筑、城市设计的意义价值与持续发展潜力,能使学生具备科学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广阔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的素质能力。
建筑师对建筑复杂造型和结构的把握基于对建筑建造相关的材料性质、加工过程、技术和机械的了解。近年我国的建筑学专业有了建造教学的实验探索。在建造教学中,学生通过直接利用材料进行建造活动来获得建筑与建造的体验。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造课程设计题目是探索“墙”的概念。设计组由5-6名学生组成,要求利用建筑材料实际建造一面墙来探讨“墙”的形式。学生对材料、加工、节点连接方式与造价进行调研、分析。经过试验选择、性能测试和制作装配,完成“墙”的建造。“墙的建造”教学所模拟的是建筑设计与实际建造的过程。学生实践了“建造”,对建筑的工程技术、经济效益、生产管理等有切身的体会,在建筑观的建立上会更全面科学。
在建筑设计常规教学过程中上也应注重培养“建造”的设计方法。改变以往仅仅是“动手画图”的学习方式,增加“动手制作”的环节。例如制作工作模型、大比例模型、仿真模型、节点模型等。从以思考为主导的“静态”的学习方式发展为制作与思考的“动静结合”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很有益处的。草图与模型制作为设计构思的载体,多向的空间思维训练替代了单向的设计思维训练。草图是设计的推演,模型是设计的模拟建造实现,两者互为依托,推动了设计构思的展开。这对于学生强化思维、丰富设计手法,具备广阔的专业知识和视角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真实地体验“建造”过程,对建筑的材料逻辑、力学逻辑、构造逻辑及其建造组织管理有了实际的感悟和理解。以此为基础促进材料、力学、构造、建筑经济和工程管理等建筑技术课程的学习。建造教学并非技术决定论,而不考虑建筑设计的其它诸如形式、美学等因素。建造教学使建筑设计学习处于“技术背景”之中,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理性、科学地认识理解建筑,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2 人文观
建筑是在一定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下,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构筑物。建筑服务于人,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建筑学学科丰富的内涵来源于建筑以人为本,尊重关怀人的属性。建筑学研究建筑及其环境,总结人类的建筑经验和规律,指导建筑设计实践,构建理想人居环境。“人文”泛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教育注重学生的哲学思想和素质培养,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意义,重视审美素质培养。“以人为本”的建筑学教育需要我们建立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体系。
我国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结构与人居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建筑学学科服务于社会发展,其内涵由建筑物质空间延伸至经济、文化、环境、景观、生态等领域,由工程技术扩展至多学科的融合。未来建筑师需要了解城市的文化历史渊源,认识社会、城市的发展规律及城市建筑空间的的人文价值与意义,创造可持续的、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
2.1 设定以人文为背景的专业教育目标
注重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其认识建筑的社会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对于培养有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的建筑师非常重要。在建筑学教育中,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有深厚的人文学科基础,理解掌握丰富的建筑历史信息和现代建筑思想理论,培养其人文精神,以此引导学生领悟建筑学的本体内涵,领悟建筑、社会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正确的建筑观,成为对社会发展有判断力、能运用丰富创造力解决城市问题的建筑师。
设定了以人文为背景的建筑学专业教育目标,需要在教学体系、教学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2.2 教学体系中人文课程内容的设置
①在我国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建筑历史与理论是建筑学人文教育的的主要课程。不过在很长一段时期,这一课程是设计课的补充内容。学习建筑历史与理论应培养学生科学的建筑历史观与价值观。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应涵盖建筑起源、发展及建筑各时期的历史脉络、重要的典型案例和事件。讲解与建筑发展相关的宏观历史背景,建立起建筑与文化、文明发展史的联系,将建筑作为广泛的历史文化领域中的有机部分,引导学生探索建筑的历史、社会意义与作用。
在建筑理论教学中,讲解建筑的思潮、理论与建筑现象,关注建筑理论对于设计概念主题、设计创作过程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建筑空间的社会、心理涵义,理解建筑空间对人们的意识、行为、生活方式、环境的影响;掌握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如何综合运用方法、经验、感悟,辩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表达设计主题理念。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研究建筑历史与理论是发现建筑生成发展的规律,总结建筑的得与失;认识到建筑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是历史长河中文明的载体。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使未来的设计师能够更理性地认识建筑内涵,运用更科学的设计方法进行创造、建设。
②建筑学专业的人文教育,需要与设计课程相结合。学生学习了历史与理论,了解了现代城市建筑的现状,就应逐步学会思考分析当今建筑学面临的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探索寻求解决方案。在设计课中以专题的形式指导学生探讨建筑热点问题,例如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元素的传承更新,旧城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立体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利用,人口结构与人居环境的优化等。在调查研究、思考、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更深地领悟建筑的现实意义,会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和原则的重要性。
2.3 注重独立的理性思考、实践性的认知模式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探讨理论问题、进行设计构思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分析、思考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思考研究、构思创造方法的发展,而不仅是知识信息的积累。提供给学生阅读、浏览丰富的资料、书籍。通过收集、查阅、整理分析和思考总结,学生会扩展知识面,形成探索研究的方法,发展自己的兴趣。教师不以自己的建筑历史观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以学术权威的观点为唯一答案,引导学生尊重建筑发展的客观事实,将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吸收转化为自己思考建筑内涵的角度、方法,探索建筑现象与发展规律的关联。
提供学生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学生在体验式的学习中,对建筑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本土建筑考察、学术旅行等。在考察实践中,丰富的建筑历史文化资源为学生切身体验感悟建筑的构成元素、建筑空间的结构体系,人对建筑的使用,建筑与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认知模式,进而培养学生客观务实的建筑观与设计观。
3 生态观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文明进步,也引发了人口急剧膨胀、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能源紧张等等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中,因过于片面地追求快速增长,影响了城市的品质与空间结构的有序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也造成了城市的高耗能与功能低效。建筑业是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行业,应研究如何转变成更为绿色高效的发展模式。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之间及生物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通过组织建筑的物态因素,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中有序循环转换,获得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三者形成良性循环系统。
生态文明已成为未来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须具备的意识和准则,我国也正致力于推进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发展。因社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增,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重视以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绿色建筑教育成为改革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建立科学的绿色建筑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建筑“生态观”,引导学生探索研究设计方法,成为绿色城市的建设者。
将生态建筑理念融入到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应更新教学目标、思路,以生态建筑的理论、技术与实践完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认识理解到人、自然环境与人所创造、使用的建筑三者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性,这是自然与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①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时,应使其有科学、理性的核心建筑价值观,生态观就是其中之一。学生对建筑内涵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对建筑知识方法的掌握需要有综合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支撑来完成。因此在建筑学课程设置上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计与原理课程、工程技术课程与生态建筑课程等应系统化、结构化,而不是仅开设几门生态建筑课。将生态建筑所涉及的理论、技术、理念等融入到建筑学教学体系中,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生态建筑,扩充完善其知识结构。在教学思路上应注重建筑的实效性,学生不仅懂得生态建筑知识,而且掌握基础的实践方法,能采集分析信息数据进行研究证验。不是盲目地在设计中加入生态,而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依据、有方法地解决实际建筑环境生态问题。
②在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学习规律。有序地安排讲授生态建筑的基础知识,生态建筑技术的设计运用,生态建筑分析工具软件的操作,生态建筑的实践等等。注重建筑设计与生态技术方法的结合。
1)在建筑学课程体系中增加有关生态建筑的课程。例如开设“绿色建筑原理”、“人居环境学概论”、“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等基础课程。选择开设“可持续建筑与环境保护”、“建筑光环境、声环境”、“新型建筑材料”、“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计算机辅助绿色建筑”等技术课程;“传统乡土民居与建筑”、“旧建筑保护、维修与更新”等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古建筑测绘、旧建筑改造等实践课程,对传统乡土建筑进行探讨研究,开阔学生视野,探索传统建筑节能生态观。
2)根据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更新相关技术类课程。例如在建筑结构类课程中,增加教学内容:“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优化及循环利用等;生态建筑结构的投资与项目管理;建筑生命周期内能耗、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在建筑物理、设备、节能等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习建筑的物理环境参数分析,日照遮阳、自然采光通风、隔声、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等原理、技术和规范;水暖电通设备的性能与节能技术;在建筑材料构造课程中,增加讲解绿色建材的发展、性能,节材技术;节能构造做法;地方建筑的用材、节材、节能方法等。在建筑防灾、智能化课程中增强学生防灾意识,了解智能化建筑的发展。
3)在相应课程中扩充有关生态建筑的内容。在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中注重生态建筑发展史、文化及理念方面知识。建筑心理学、建筑环境概论课程中增加生态学、资源与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知识。城市规划的课程中关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建筑管理、经济和法规课程中增加生态建筑法规、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等。
③以建筑设计为教学主线,结合生态建筑知识、技术与设计方法的讲授。设置生态建筑设计专题与竞赛,扩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其对生态建筑的认识理解。内容包括: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和原则,绿色建筑概念设计。绿色建筑的被动式、主动式设计技术与科学运用。.运用生态建筑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功能、环境与能耗方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并对建筑的生态设计修正完善。生态建筑性能分析,包括全生命周期中能源、资源消耗等。生态建筑安全可靠性、风险与可维护性分析等。
④使学生在实践课程及参与生态建筑科研项目、生态建筑设计开发项目中,了解生态建筑的实际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管理、检测评估,能具备良好的知识与实际操作基础。充分发挥当地的地域条件,引导学生对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建设进行实际分析研究,切身体验生态意识观念与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 结语
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建造观、人文观、生态观,能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客观全面地分析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建设问题,为自己的建筑师职业准确定位,肩负起社会责任,创造宜居优美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G.Broadbent.Emerging Conceptsin Urban Space Design[M].VNR,USA,1990.
[2]肯尼斯.弗莱普顿: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主旨报告[J].建筑学报,1999(08):11-14.
[3]冯贵秀,傅艺兵,梁振然.西部地区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