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高窟北朝部分壁画和它产生的历史背景
2017-01-11李大鹏王嘉宝
李大鹏++王嘉宝
摘 要: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呻吟。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因此这一时期壁画中盛行本生,本缘画,表现佛中所述前世因缘故事,突出施舍,仁义思想,宣扬忍辱牺牲,舍已为人的苦行。
关键词:佛陀;时代;苦难;壁画;宗教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074-01
敦煌艺术创始于晋而兴于北魏,这一时期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艺术、传统艺术融合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佛教造型艺术在吸收外来艺术,逐步形成本土化艺术特征的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范。在艺术表现技法的背后这一时期的壁画又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一、北朝宗教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豪强并起,中国又重新陷入了诸侯割据的局面。这个期间社会极为动荡,人民颠沛流离,连曹操这样的上层统治者都发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魏被晋代替后,大封宗室,豪门世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发生了“八王之乱”,揭开了社会更大动乱的序幕,使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遭到了极大的灾难。西晋灭亡后,全国又形成了割据局面,北方先后出现了五胡十六国,439年北魏灭掉北凉而统一北方,史称北朝。所以这一期间经常是“白骨遍野,百无一存”(《贾疋传》),“道路断绝,千里无烟”,(《晋书,苻坚载记》),“身祸家破,嗑门比屋”(《宋书,谢灵运传》),“饿死衢路,无人收识”(《魏书,高祖纪》)。
北朝是一个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朝代。虽然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北方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但是鲜卑族和汉族地主阶级残酷的压迫剥削各族人民,兵役,徭役,苛捐杂税,野蛮的屠杀……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肉体得不到庇护,更多地寻求精神的庇护。还有一部分人为了逃避兵役和劳役,便只好抛家弃子披上袈裟“假慕沙门,实避调役”。这不是孔孟学说所能解释得清楚的,也不是老庄思想所能说明白的。于是佛教宣扬苦海轮回,当世忍辱苦痛,把“合理”与“公道”寄托与“来世”和“天国”求得累世成佛的思想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恐怖的、血淋淋的、悲惨的佛陀世界的壁画艺术,因此壁画中盛行本生,本缘画,表现佛中所述前世因缘故事,常以前生为国王,王子,婆罗门。商人以及弱小的动物的遭遇,突出施舍,仁义思想,宣扬忍辱牺牲,舍已为人的苦行。
二、北朝部分壁画探析
275窟(十六国)是现在的最早的洞窟之一左右二壁绘有本生,佛传等故事画。如:《尸毗王本生》,《毗楞竭梨王本生》等。“割肉贸鸽”尸毗王一脚盘座,一脚垂于身躯高大,头微侧,目下视,神态安详,镇定无所畏惧,一只手抬于胸前,另一只手托着向他求救的鸽子,下面则是矮小而满脸凶狠的刽子手在割腿肉,鲜肉淋漓。周围配以各色表情的人物,或哀叹或恐惧。飘逸流动的菩萨飞舞在旁,像音乐和声般的流畅而强烈的音响,衬托出这庄严的主题,整个画面企图在肉体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毗楞竭梨王以钉钉身是说毗楞竭梨王为了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让他手下人往他身上钉钉子的苦修行的故事。
254窟(北魏)《舍身饲虎图》表现了萨缍那太子丢掉性命饲虎的故事,整幅画中最突出的是饲虎的场面,故事和场面比割肉贸鸽更为阴森凄厉。意图正是要在这愈发悲惨的苦难中,托出灵魂的善良与美丽。
285窟(西魏)是莫高窟最早出现纪年题记的洞窟。其中《五百强盗成佛图》是罕见的题材,在横向的构图中画了五百强盗造反遭到官兵镇压,受到剜眼酷刑后被放逐山林,后得到释迦拯救皈依佛教而双眼复明的故事。画中的人均是当时装束,手执兵刃的起义者与骑马披甲的官司兵作战,以及受刑后痛哭呼号之状颇为感人,不愧为现实社会中苦难的真实写照。
像割肉,恩将仇报,饲虎,反抗而遭镇压挖眼……这些都是这时期悲惨世界的真实影射,却被用来宣扬自我牺牲肉体而累世成佛。像这血淋淋的,让人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几乎是不合常情的故事画面,正是当时被压迫者的无声抗议。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呻吟。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
这个时期壁画画法豪放,线条粗犷而单纯形体简单,概括,常以红、白、兰、绿等浓烈的原色为基调,给人以庄重深沉的感受。没有性别的形体仅为承载思想与精神的符号而已,这形成了北朝时壁画独有的风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圣严法师.禅七开示录[M].成都:四川省新闻出版局,1997年第一版
[2]甘肃乡土历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局,1982年第一版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