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家庭对幼儿自信心培养的误区与解决策略

2017-01-11王凌

未来英才 2016年16期

王凌

摘要: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是成功的基石。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增强学生自信心作为培养目标。中国少儿委员会提出我国当代少年儿童要具有“五自”,自信就是其中之一;《纲要》也增添了培养幼儿自信的目标。但事实上,“4+2+1”的家庭模式,使大多数孩子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代替、过度期望造成了孩子缺乏自信心。面向21世纪,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自信心;缺乏;孩子;培养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充满自信,有的孩子却有自卑感,但未来是充满着机遇和发展的社会,也是机遇和发展稍纵即逝的社会,只有充分自信的人,才能相信自己,把握自我,及时抓住机遇,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然而,目前大多数父母只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力而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许多孩子会以很快的速度做出数学题、背出数首诗歌,而当老师请他为全班小朋友带操、带头做游戏或完成其它任务时,孩子就面露难色,犹豫不决,有的当场就对老师说:“我不会,我不行。”甚至个别孩子还害怕得哭起来。面对困难挫折,一些孩子常常害怕、退缩,惧怕尝试新事物,包括未玩过的玩具、游戏。在活动时总选择比较容易的项目,逃避有一定难度或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等等,这都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一、现实生活教养的误区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养存在着诸多误区,反而造成了孩子缺乏自信心。例如有些家长采取了过度的保护、溺爱,包办代替措施,把孩子视为柔弱的个体,总是竭尽全力为孩子解决各种困难。而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寄以过高希望,拔高要求。同时存在着有些家长经常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对孩子严厉、粗暴,过多否定。轻者批评、否定,重者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如,离园时,某幼儿高兴地从教室里走出来扑向正领他回家的爸爸,并兴奋地指着额头对爸爸说:“爸爸,我今天画画得了一朵笑脸花。”爸爸一本正经对他说:“难看死了,这要来干什么,赶快撕下来把它仍掉。”该幼儿无可奈何,小手始终没有伸到额头的笑脸花上。也存在着有些家长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有所成就。为此,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进行比较,但却往往拿其他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比。

二、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策略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有利用多种手段坚持进行培养,才能不断增强。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标准适当,培养自信心。孩子自我评价能力较差,大多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尤其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自信的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孩子发展所确立的标准要适当,应考虑自己孩子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总以过高标准要求孩子。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在实际生活中,家长要相信孩子虽小却具有巨大的学习与发展潜力,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信任幼儿,采取少批评、多鼓励的方法,经常以肯定的口吻,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做好”,“你肯定行”,“你真是好孩子”。孩子们就从成人肯定与信任的态度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并转化为自身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克服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使信心得到增强。反之,他们就常认为自己不行,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信心。

2、提供机会,树立自信心。树立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使孩子能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孩子对成功的体验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帮助孩子在某些领域的活动中获得成功,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从而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让他们从实践中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如,家里设立“展示栏”,让孩子随时向家长或客人、同伴讲解自己在“展示栏”的作品,使孩子在不同程度上,树立成功感和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孩子开展“我有一双巧巧手”的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励孩子开展“整理自己的床铺、玩具柜”,“扫地”,“自己洗手帕”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乃至竞争中,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其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

3、解难练习,锻炼自信心。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能否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是孩子是否具有自信心的重要标志。经常为孩子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进行思考和操作。只有敢于克服困难,才能使树立自信心有了较为切实的基础。为此,家长可在家里开辟一个角落,设置“我能行”的角,里头设有供孩子操作的材料,如“小房子里的难事”、“小床上的钉子”、“喝不到的汽水”等等。让孩子在操作中,知道这里是勇敢者来的地方。“我能行”成了孩子锻炼自信心的训练角。同时在与孩子实践、游戏中,家长可让孩子通过思考、商量,努力获得成功。如在玩数学游戏时,家长提出“小动物们在排队,从前面数,小猫排在第三,从后面数,小猫排在了第五,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在排队?”孩子通过动脑筋,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答案。通过让孩子解难练习,战胜困难,锻炼了孩子的自信心。让幼儿在困难的实践、游戏和探索活动中逐渐形成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4、丰富知识,增强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务必与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多种兴趣结合起来,使孩子的自信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笔者在活动中往往发现: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比较自信,在成人和伙伴面前敢说敢唱,不怕困难。相比之下,能力差的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果说自信心与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那么知识是获得能力的源泉之一。因此,家长应多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启发孩子多想多问,引导孩子看书、听故事。使孩子知道从书籍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从而多掌握一些与能力有关的知识技能,有助于孩子的能力发展。

总之,家长应重视自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成为有足够活力、足够勇气和充满自信的人,昂首阔步走向社会、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迎接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