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孩子做得更好
2017-01-11张格娜
张格娜
一、爱——从了解开始
了解孩子的现实状况,是我开展研究的第一步,教师只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孩子们在绘画兴趣、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情况,才能为孩子开出教育的良方。通过日常观察、活动测查发现,班里共有32名孩子的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其中:
1、能力强的孩子,绘画兴趣非常浓厚兴,他们的绘画作品大多呈现出的是流畅的线条,鲜艳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当然这一部分孩子同中有异,例如有的想象力突出,有的用色大胆,还有的临摹能力强等等,也各具特点。
2、能力差的孩子,参与活动被动,手部协调能力较差,个别孩子极其缺乏自信。例如:苹苹小朋友,由于天生手部肌腱僵硬,就连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对笔的控制能力。涵涵小朋友,由于性格内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敏感,缺乏自信。在一次绘画活动中,身边的小朋友说他“画得很难看”,让他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从此不愿意参加美术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以及们所呈现出的各种状态,让我对他们的绘画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开展分层指导教学提供依据和指导方向。
二、爱——从尊重出发。
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其自然的规律,每个个体都有具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因此他们存在个体的特点和差异,爱他们,就必须从尊重出发。
1、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孩子这样参差不齐的水平,在指导他们进行绘画活动时,看到能力发展缓慢的孩子,我着急过,因为着急,我的语言有过不妥,因为急,我的行为也有过不当。反思自己曾经的这些行为,我意识到自己的观念虽然在改变,懂得孩子在发展水平上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明白教育评价不能只建立在横向比较,而要注重纵向比较。但自己在落实这些观念的时候,自己的行为却没跟上。于是我告诫自己不要急,放慢自己的脚步,给孩子时间,给孩子空间,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2、认真聆听,用心读画。渐渐地,我发现,虽然看似凌乱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孩子们内心真正的感受,他们喜欢夸张,常常把自己喜欢或有特别感受的形象予以“放大”来进行表现,关注事物某些突出“点”,经过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加工”转化成自我特色的美术作品,他们画的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案例一:橙橙的《小兔》
由于运笔能力缺乏,原本不太成形的外观,更突显不出小兔的基本轮廓,身子周围画满了长长黑线,很难与小兔联想在一起,仔细听听橙橙的想法吧:这是我画的小灰兔,胖乎乎的,身上长了很多很多的毛毛……还真像他说的那回事,橙橙的关注点就在小兔身上的灰毛,这就是他最想表现的东西。
案例二:树儿的《植物大战僵尸》
初看画面,最明显的就是一团一团大小不同的黑色线圈,面且边画边念着“嘣、嘣……”看似胡乱作画的他却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樱桃炸弹可厉害了,僵尸都背炸死了。树儿所表现的就是玩这个植物大战僵尸游戏时自己认为最重要,感受最深的地方。看孩子的画,如同从孩子的眼里看世界,蹲下身来,认真聆听孩子的作品,让我发现原来他们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画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最重要的是教师有没有读懂其中的意义,另外,教师对他们的肯定也尤为重要,因为孩子希望他们的想法得到认可,于是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鼓励和肯定。
3、画什么孩子说了算。只有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孩子学习的动机。为了调动孩子们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我常常针对孩子们感兴趣的卡通动物、人物以及游戏情景进行绘画。利用晨间活动,餐前活动收集孩子们最想画的内容,真正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
三、爱——从方法入手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材实施,让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统一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方法,是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孩子的发展需求,只有适宜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孩子的发展。
1、制定分层计划。绘画教学活动中我主要借用小组活动开展美术绘画活动,让孩子与老师的互动交往更加密切,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计划。
(1)关注共性同时关注个性。制定教学计划,一方面针对孩子共性设置,一方面针对孩子个性差异设置,将孩子的共性与孩子的个性辩证统一起来,从而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不同学习需求。例如:绘画活动“愤怒的小鸟”,就是围绕孩子们的共性确定这一主题,绘画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针对班里的不同水平的孩子,内容可以扩展为难易程度不一的内容。能力强的孩子重点进行游戏的情景绘画,能力差的孩子只需要掌握事物的基本形态,能力中间层的孩子则介于两者之间。
(2)制定个别发展计划。在制定分层教学计划时,我针对能力较差的孩子制定个别教学计划。根据他们的绘画兴趣、绘画技能、绘画习惯而制定了一个短期计划。通过活动区活动、晨间活动对他们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为他们建立绘画成长册,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实施分层指导。
(1)同质分层,异质分层有机结合。教学实践中,我除了采取相同能力水平分层的小组活动以外,还有意将小组重新打乱、调整,将不同层次水平的孩子重新组合在一起,将同质分层和异质合作的小组形式交替运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孩子的差异资源。
(2)不同水平,不同方法灵活指导。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教师如何让每一个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呢?什么样的指导比较适宜呢?教师灵活而有效的指导方法虽然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问题,但我仍然努力探索着。例如绘画活动中,针对能力强的孩子,我一般会采用更多语言性的指导;针对能力中间层的孩子,我会采用重点示范和重点语言结合指导;针对能力差的孩子,我则采用语言及辅助材料进行指导,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的需要。
(3)扩大自选,满足需要,分层评价。针对集体绘画活动,孩子在一起往往容易产生标签效应,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无论那个能力层次的孩子我都允许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选择,包括绘画内容,绘画材料,绘画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由于孩子选择空间较大,所呈现的绘画作品层次各不同,教师的有效评价非常重要。针对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教师必须用心观察,认真发现,纵向评价,及时肯定、鼓励孩子的进步,来调动他们对绘画活动更加浓厚的兴趣。
因为有爱,孩子一点一点在进步;因为有爱,孩子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但我深知,这样的爱还需要自己灌注更多的营养,让它具有更加丰富的营养价值,我会为此而继续探索,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