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以读为本的写作教学
2017-01-11蒙勇
蒙勇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读与写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了突出写作能力的训练,强调创新精神、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采用的是读写分编合订的方式,但是,这样的体例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忽视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的结合乃至融合,因为写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体验,同样也离不开阅读,因为模仿和借鉴有利于写作和创新;写作教材部分的“范文”明显的数量不足,不利于学生学习领悟作文的技巧和章法。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一是引导学生阅读写作知识类文章,丰富写作知识,学习写作技巧。读本有语文教育家、学者所写的30多篇介绍写作知识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丰富的写作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领悟写作的基本技巧。
二是引导学生研读《语文读本》中的精粹作品,从中领悟作文的基本技巧,归纳文章的主要章法。在教科书里,每一个“写作”单元的内容主要“学习重点”“写作指导”“写作训练”“借鉴实例”“课外练笔”等五项,但是,其中“借鉴实例”一项通常只有一两篇“实例”,显得很不足。
三是结合《语文读本》,创编新颖的“作文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填词训练。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词七首》之后,有这样一个“文学创作”的训练:“用学过的词牌活其他词牌填一首词,词题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韵。”我对这一练习做了一个适度的“改造”,要求学生:(1)课外阅读,摘抄同一词牌的三首词,分析其字数、句式、平仄等形式方面的主要特点;(2)运用这一“词牌”填一首词,朗诵给同学听,与同学讨论,然后再进行修改。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思想定势,大胆求异,推陈出新,勇于实践。这样,学生才会源源不断地找到作文的材料。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选择一些能反映兰芝、仲卿性格特征的重点段落,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刘兰芝、焦仲卿以死殉情,以死抗争封建家长制度,是值得歌颂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通过再读原作思考、讨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说他们是封建社会具有叛逆精神的代表,值得歌颂;一种意见认为他们双双殉情,可以理解同情,但不值得歌颂,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死是可悲的,他们没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有的同学还联系到当今社会一些人因“情场”“商场”等失意而自杀的现象。在同学讨论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让学生每人动笔写一篇500字的短文,阐发自己的观点,只要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内容充实,有理有据。学生在品读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联系现实,受益匪浅。由此看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有益阅读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我实施了“三个一工程”,每天大声朗读一篇美文;抄写一个精彩片段;背诵一段典范文字(或一首诗)。我利用早读或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科学家,最喜欢的作家、诗人,最喜欢的名言警句,最喜欢的作品或作品片断,最喜欢的科普读物,最喜欢探索的课外知识等等,并说明崇拜、喜欢的理由。这样,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各种有益书籍的兴趣,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学生的阅读量与日俱增,认识、胆识、素质也一天天得到了提高。学生从有益的书中获取了生活的真知,吸纳了精美的语言,增强了思辨能力。学生的作文,时常冒出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名言警句,语言有了光彩,内容有了深度,题材也大大地拓宽了。在实施“作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中,上述做法,较好地做到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加深了理解,加强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渐提高。鲁迅先生在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要使学生致力于读书,教师必须抓住“读”这个根本。以读为本,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本与读本的跨联应当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功利的,又有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迁移。显而易见,二者的整合势必产生良好的效力。然而,课内有限,课外无限,要充分发挥读本作用,关键还是要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吸取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