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拜杜丽娜作品《十字架》的微分音及和声音丛分析

2017-01-11韩东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十字架

韩东岳

摘 要:古拜杜丽娜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与施尼特凯、杰尼索夫并称为"俄罗斯三杰"。《十字架》是古拜杜丽娜创作于1979年,原为大提琴和管风琴而作,1992年经德国手风琴演奏家的建议改为大提琴和巴扬演奏,并于2001年11月20日发行CD。《十字架》是一部与宗教体裁相关的作品,而且对于作曲家创作生涯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本文主要对《十字架》中的微分音和纵向密集和声音丛的使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古拜杜丽娜;《十字架》;微分音;纵向密集和声音丛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065-01

一、《十字架》作品简介

索菲亚·阿斯戈托芙娜·古拜杜丽娜(1931-),鞑靼血统的俄罗斯女作曲家,是二十世纪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一名东正教徒。她的作品中有着她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常通过不同的音乐形态来表现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符号,比如“十字架”、“天使”、“圣咏”等。《十字架》可算是古拜杜丽娜创作的第一首把宗教信仰融入标题以及作品的宗教体裁作品,当然就作曲家本人而言,她的所有创作都是基于她虔诚的宗教信仰。除了《十字架》本身标题所具代表性之外,其音乐内容也隐含着诸多宗教因素。《十字架》是象征人类受苦受难再到救赎的一个过程,如两种乐器各自代表的形象,巴扬高音区所代表的“光明”主题,象征着天堂的和谐与美好,大提琴低音区所代表的“黑暗”主题则象征着人间的痛苦;演奏音区的交叉互换所形成的符号特征等等。尤其是具有十字架意义的“十字交叉”主题,促成了其以后创作中所形成的纵向与横向的交叉思路。

二、微分音的使用

微分音的历史源远长,早在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体系中就出现过。古希腊时期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础上。四音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的四度框架,两端界音的音高是固定的,中间两个音可以灵活变动,因而形成三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四音音列。①古拜杜丽娜在乐曲中所使用的四分之一音还是将其作为“变音”来使用。比如在第37小节中,古拜杜丽娜是在E音和F音之间使用了升高四分之一音的E,很明显在这里她是将微分音作为经过音来使用。巴扬使用十二半音体系,大提琴使用微分音体系,正是古拜杜丽娜在这部作品中独特的创作构思。在升高四分之一E音处用了f的强度,把大提琴所表达的阴郁音色推动的更强烈,加深了与巴扬声部明亮音色的对比,使这种冲突变得更加不可调和,又恰恰符合了大提琴低音区要表达的阴暗气质。这也正是四分之一音用在此处的巧妙之处。

在下例中,古拜杜丽娜则把四分之一音的音程作为模进动机,连续上行模进,且每次模进在力度上也不断增加,给人一种倍加压抑和挣扎的感觉。

例:第77-81小节:

模进动机的是升高3/4音的D-E,在mf的力度上,然后作上行四分之一音的模进,E-升高1/4音的E,再次模进升高四分之一音,升高1/4音的E-F,力度上从mf推进到ff。这样通过微分音的一步步推进,比十二半音的模进更多了一分推动力,将人们所经受的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入。

微分音的使用使古拜杜丽娜想要表现的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这也是十二半音体系所不能表达出来的,这种极不和谐的音响,用在此处恰如其分。

三、纵向密集和声音丛

“音丛和弦”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新音乐作曲家、钢琴家亨利·考威尔所提出的,他做了许多以钢琴音乐为主的新和声、新音色、新演奏法、新节奏法和新记谱法的实验。他使用手掌、拳头或手臂在键盘上演奏,这样形成的密集二度高叠和音,被他称之为“音丛(tone-clusters)”。而在现代音乐作品中,这种概念也扩展开来适用在其他的乐器上,泛指在音乐的纵向结构上,一大块的和音结合在一起形成密集的和声。

例:第183-191小节:

在上例中,第187小节巴扬声部用的即是密集和声音丛。给出大概的音程范围,按住相隔的二度音程不动,演奏标记是“very fast bellow shake(快速地抖动风箱)”,而所按住的音我们也可以通过前面的密集和弦得出结果,其中右手弹奏的是白键的“F-G-A-B-C”,左手弹奏的是黑键的“bE-bG-bA-bB”,形成二度的交叉,然后再通过快速抖动风箱的演奏方式,产生混响效果,配合着大提琴的音区不断提高,极有推动力,且随着力度上的不断增强,烘托出一种风雨欲来的气氛。

注释:

①朱敬修.西方音乐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04.

猜你喜欢

十字架
捷径往往是最大的弯路
Comparison between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and To Hélène
人生十字架
十字架变形记
王冠上的十字架(大家拍世界)
十字架
有趣的日历
抢“平安”
人生的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