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新闻的概念隐喻分析
——以《中国航天报》社论为例
2017-01-11李响林
李响林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航天新闻的概念隐喻分析
——以《中国航天报》社论为例
李响林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新闻也受到越来越多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笔者以莱卡夫的概念隐喻分析为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了《中国航天报》中的人类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以及道路隐喻,发现:在航天新闻语篇中,隐喻与新闻报道的对象以及报道的历史背景两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航天新闻;概念隐喻;《中国航天报》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一系列可喜的成就,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顺利升空,各大新闻媒体均给予了广泛的报道。作为新闻报道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航天新闻除了拥有一般新闻报道所共有的特性外,还有其独特的外延。与传统的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相比,航天新闻有保密性强、科技词汇多等特点。所以,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新闻发布者往往会对一些敏感的话题或者是理解存在障碍的话题,进行适当地处理,采用广大读者更容易接受的一种表达方式——隐喻。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航天新闻语篇。
作为国内航天高科技产业领域唯一公开发行的行业报,同时也作为向外介绍我国航天产业发展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航天报》在航天新闻领域的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笔者以《中国航天报》中的社论为研究对象,以莱卡夫的隐喻分析为理论基础,对航天新闻的隐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航天新闻中的隐喻表达,同时也希望能够丰富概念隐喻的相关研究。
一、概念隐喻理论
1.概念隐喻理论的含义
1980年,莱卡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在他们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概念。为了阐明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莱卡夫进一步提出了目标域(target domain)和源域(source domain)两个概念。源域是指具体的、相对熟悉的概念,与之相对的目标域指的是抽象的、相对陌生的概念。隐喻的思维过程就是源域的概念映射(mapping)到目标域的过程。例如:在“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这一隐喻中,将源域“乘风破浪的巨轮”映射到目标域“我国的航天事业”上,表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困难中不断向前行。
由此可见,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现象,是人们利用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来理解周边其他事物的认知活动。正如束定芳指出的那样,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或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1]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知识储备的缺乏、社会经验的缺失,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事物,因此必须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另一个事物,这个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
2.概念隐喻视角下的新闻语篇分析的概述
概念隐喻理论提出30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国内外学者对此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兴趣,运用隐喻分析理论对各种类型的新闻语篇进行了深入地探究。
在众多的新闻语篇类型中,经济新闻受到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狄艳华,杨忠搜集了全球各大中文媒体对1998年金融危机的相关报道,集中分析了新闻语篇中的天气隐喻、疾病隐喻、人类隐喻、战争隐喻,并详细分析了这些隐喻背后隐含的认知基础,加深读者对相关新闻的理解。[2]另外,也有不少学者对不同国家的经济新闻语篇经行探究。彭新勇从日本知名经济新闻报刊中选取大量语料,总结出了身体隐喻、机械隐喻、战争隐喻等隐喻类型,并进一步指出中日经济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存在着趋同现象,这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沟通与贸易往来。[3]徐玲在收集了大量英文经济新闻语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人类隐喻、感知隐喻,、道路隐喻、动物隐喻、战争隐喻五种隐喻类型,并通过对英汉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概念隐喻存在的认知普遍性和文化相对性。[4]
政治新闻语篇因其社会关注度较高,也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王晶之从历时的角度对《人民日报》中的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经行全面分析,并指出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与国家不同时期的执政政策息息相关。[5]刘巧稚则对中美新闻媒体对中日关系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双方的新闻媒体报道中所用的概念隐喻存在相似性以及差异性,并从认知以及文化因素的角度说明了原因。[6]
尽管目前航天新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学界对其研究大多是其写作手法、写作特点的探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航天新闻的研究十分少见,从概念隐喻视角对其进行探究的论文更是凤毛麟角。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以《中国航天报》中的新闻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希望丰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航天新闻语篇。
二、中国航天新闻中隐喻的类型
笔者以莱卡夫的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以《中国航天报》1986年~2016年间刊发的28篇新闻社论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若干隐喻类型,其中人类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和道路隐喻是使用相对频繁的四种隐喻。
1.人类隐喻
隐喻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而人类的生活体验来自于对自身的认识。中国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了哲学认知层面上“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认知思想。[7]由于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最为熟悉,因此人类隐喻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隐喻类型。在航天新闻中,媒体常常将人所特有的一些特征,如情感、行为、思维等投射到“航天事业”这一抽象的概念上,形成“航天事业是人”这一隐喻。
例1:我们坚信,进入不惑之年的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经过40年风雨考验的20多万航天职工……(《中国航天报》,1996/10/9)
例2:……中国航天事业沿着出成果、出人才的大道阔步向前。(《中国航天报》,1996/10/9)
例1中“不惑之年”指人“能明辨事理,不被迷惑的阶段”,即人四十岁左右正值青壮年的时候。例2中“阔步向前”也是指人所特有的行为,其中“向前”给人一种乐观、积极的印象。上面两例将中国的航天事业刻画成一个“意气风发,奋勇前进”的人物形象,表明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处在稳健发展时期。
2.建筑隐喻
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大部分的生产、生活活动都需要在不同的建筑物中完成。人类对于建筑的依赖性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够为人们遮风挡雨,能够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一个建筑物的产生往往意味着新生事物的萌芽,它代表的是向上的、发展的力量。在航天新闻语篇中,新闻记者经常将建筑物的这些特点映射到“航天事业”这一概念上,构成“航天事业是建筑”这一隐喻。
例3:以钱学森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国内,为航天事业奠定基石。(《中国航天报》,2006/6/28)
例4:……航天战线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在改革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中国航天报》,1987/1/5)
作者在例3中将中国航天事业比作一座宏伟的建筑,而为航天事业做贡献的老一辈航天人则是这座建筑的奠基人,他们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国航天事业如今取得的成就,有赖于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在例4中,航天战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抽象的概念被物化成两栋拔地而起的建筑,正在不断发展。
3.战争隐喻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部战争史。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战争,但是它的影响之大,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战争并不一定意味着血腥与杀戮,它也能磨砺人们的意志,激发人们的斗志,与反对势力作斗争。在航天新闻语篇中,战争隐喻往往用来喻指与困难斗争的过程。
例5:在型号飞行试验和卫星发射方面,我们在1997年的基础上乘胜前进。(《中国航天报》,1999/1/2)
例6:在喜迎千禧之际,我们向奋战在航天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及其家属,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福。(《中国航天报》,2000/1/1)
例5和例6中的“乘胜前进”“奋战”“战线”这些词汇带有明显的战争痕迹。航天工业领域是高科技领域,专业性强,不可控因素多,经常会出现诸多困难和瓶颈,因此,航天工业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与困难做斗争的一个过程。
4.道路隐喻
道路是人与外界世界沟通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不同道路去往同一个目的地,有的道路便捷,有的道路颠簸,有的道路甚至与目的地背道而驰。因此道路在很多情况下是方向的喻指。在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道路指的是不同的发展方向。
例7:……航天事业的探索绝对不能假手于他人,必须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中国航天报》,2013/12/16)
例8:……引导中国航天事业在更加宽广的大道上前进,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中国航天报》,2001/6/29)
在例7中,“创新的道路”就是指航天事业的发展要以产品创新作为前进的方向,要求航天人不断地推陈出新。例8中,作者将航天事业比作快速的马车,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宽阔的马路上一路前行。
三、航天新闻中的隐喻分析
人类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以及道路隐喻均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每类隐喻均有其特殊的喻指。笔者根据每种隐喻类型的特点,对其进行甄别,统计他们在航天新闻中出现的频率,并算出每种类型隐喻占隐喻总数的百分比,得出表1:
表1 各种隐喻类型的频数及其百分比
由上表可知,四种隐喻类型中,所占比率最大的为人类隐喻,占所有隐喻数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并且仅人类隐喻、战争隐喻和建筑隐喻这三种隐喻类型几乎占据所有隐喻的百分之六十。这四种隐喻类型之所以受到航天新闻语篇的青睐,是与航天事业的特点密切相关的。
众所周知,航天事业属于高技术、高科技产业,因此在报道航天领域相关活动时,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报道的专业性以及读者的接受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如何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又不会给广大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航天新闻中加入一些人类隐喻的表达,将航天活动比喻成人的行为,这样的语言处理方式使得读者能够用平民化的视角解读航天新闻,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我国的国防安全做贡献的,其基本宗旨是为国防建设服务,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保障军队的需要,保障军需是航天产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出发点和首要任务。[8]可以说航天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所奉行的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中的“战斗”“攻关”两处均与战争有关。因此,在航天新闻报道中有大量的战争隐喻,这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目前,我国的航天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民用航天领域与发达国家和某些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与满足国内用户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9]还需要不断加强建设。因此在航天新闻中,关于建筑隐喻的比率也是十分突出的。
我国航天事业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期间经过多次体制改革。每次改革均涉及到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问题。因此在航天新闻中,道路隐喻也备受瞩目。
图1 不同年份的隐喻堆积数据点折线图
除了与航天事业本身的特点相关,航天新闻中隐喻的数量也会受到不同社会历史事件的影响。由图1可知,在1996年、2006年以及2016年,航天新闻中的隐喻数量均高于其他年份,这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
我国的航天事业于1956年正式起步,1996年、2006年、2016年分别是航天工业诞生的整十周年纪念年。纪念性节日往往能够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中国航天事业都是从荆棘一路走来,所以在这几年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战线”“攻克”等战争隐喻。另外,纪念性节日也能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航天人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发展、建设航天事业。因此报道中“建筑”“创建”等建筑隐喻出现频率会显著增加。节日的氛围往往会调动人的情绪思维,而隐喻是人们思维的反映,因此在这些年份,新闻媒体会更多地使用隐喻。
除了以上这些年份,1999年以及2009年的隐喻数量也相对较多。1999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史上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刚刚完成改革和转型任务的航天事业处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建设。除此之外,人类隐喻的登场率也很高,经常出现的词汇有“前进”“迈入”等。对于航天事业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需要航天人勇敢前进,积极探索,推动航天工业“迈入”新的旅程。2009年恰好是航天事业管理体制改革10周年,因此在这两年的航天报道中建筑隐喻、人类隐喻使用得相当频繁。
另外,我们注意到,在2003年,战争隐喻出现的频数为12,远远高出其他年份,这是由于2003年正处于“非典”时期,全国上下都在团结一致,与疾病做斗争。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与疾病抗争的过程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战斗”“抗击”“胜利”等战争词汇。
通过以上分析,航天报道中的隐喻类型与报道的对象——中国航天工业的特点密切相关,另外,航天新闻中隐喻的数量也会受到新闻报道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航天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受到新闻报道的对象以及报道的历史背景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四、结语
目前,我国航天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航天事业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航天新闻的作用愈发凸显出来。然而,相对于其他的新闻语篇类型,学界对航天新闻的研究还不够广泛和深入,航天新闻语篇的概念隐喻研究基本上是一片尚未涉足的领域。文章基于莱卡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考察了航天新闻语篇中隐喻的特点,并分析了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隐喻使用情况的变化,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航天新闻语篇,并且也能够为相关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由于文章的篇幅有限,笔者仅对四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隐喻进行了大致的分析,还有很多隐喻类型未能一一剖析。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民众对航天新闻关注度的提高,相信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对航天新闻语篇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6):10-19.
[2]狄艳华,杨忠.经济危机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0-115.
[3]彭新勇.日语经济新闻中的概念隐喻[J].长春大学学报,2011(11):66-68.
[4]徐玲.英汉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7.
[5]王晶之.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历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6]刘巧稚.中美关于“中日冲突”的新闻标题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7]彭新勇.日语经济新闻中的概念隐喻[J].长春大学学报,2011(11):66-68.
[8]伍青,强雁.军事大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与我国航天产业转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162-165.
[9]孙来燕.中国航天的发展战略和重点领域[J].中国工程科学,2006(10):6-12.
[责任编辑 刘晓华]
A Conceptual Metaphor Analysis of Chinese Space News:Based on Editorials in China Space News
LI Xiang-lin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Guangxi,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ace industry, space news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mong linguistic researchers. Based on Lakoff's conceptual metaphor analysis,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several main types of metaphors, including human metaphor, building metaphor, war metaphor as well as road metaphor. It is concluded that metaphors in space new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arget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news report.
space news; conceptual metaphor;ChinaSpaceNews
2016-09-17
李响林(1988-),男,湖北武汉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与二语习得。
V4;G21
A
1673-6133(2016)06-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