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伊定律”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引导研究
2017-01-11曲婷
曲 婷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3)
“萨伊定律”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引导研究
曲 婷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3)
以经济学的新视角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需求分析”,揭示了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需求“扭曲效应”,即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并非“过多”,而是扭曲的个体需求效应造成了供给“过多”的假相。借鉴“萨伊定律”,从供给侧视角出发,通过“创造性供给”引导个体需求,来消除个体需求中的“扭曲效应”,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萨伊定律 思想政治教育 需求引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数次强调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2]。大学生是我国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具有可塑性强、思维多元,与时俱进等多重特点,如何“瞄准”新生代大学生不断变化的现实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当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需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其中,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演绎中将经济学的“市场化需求”与“供给管理”概念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运用“萨伊定律”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和消费”关系,可以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视角的一种创新和延伸。
“萨伊定律”,也称为“萨伊市场定律”,是法国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让·巴蒂斯图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创立的著名经济学定律。作为供给侧理论的原始出处,萨伊定律主要说明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是多样化,产品销售得就越快。简而言之,就是供给可以自行创造需求,生产出来多少产品就能创造多少相应的需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不能等待、依靠、遵循消费者的主观需求,而要以创造性的供给来激发消费者需求。从供给侧角度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引导问题,既符合当前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新趋势,也是有效改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萨伊定律”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现状分析
借鉴古典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劳动”,用于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而这种精神需求可以看作是大学生的“个体需求”或“市场需求”,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则可以看作是“社会需求”,按照“萨伊定律”提倡的市场经济规律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和消费”。然而,高校大学生的“市场需求”并不能等同于“个体需求”。首先,如果把“市场需求”简单地等同于“个体需求”,就相当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般市场上的商品,要求“以需定产”。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与一般商品存在极大不同,市场需求规律对它不完全适用。其次,把“市场需求”简单地等同于“个体需求”暗含了一个假定,即大学生(需求者)是信息掌握完全,具有充分理性,完全了解自身需求的“理性人”。而实际上,90后的大学生有极强的成才欲,政治思想品质的可塑性强,但同时政治、道德、思想判断选择能力弱,思想“方向感”不强,个体需求难以准确反映社会需求。
因此,当前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需从“社会需求”入手,充分考虑“个体需求”状况,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需求。在思想政治的需求体系中,社会需求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决定个体需求的发展方向;同时,社会需求又通过满足个体需求来体现其自身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只有在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之间实现相对平衡,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社会需求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于如何实现两种需求的平衡,主要取决于大学生主观上是否具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愿望和意愿,因此大学生的个体需求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中不容忽视的主要环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扭曲效应分析
我们用经济学分析框架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扭曲效应。首先,在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有利于简化分析的假定。第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市场视为一个完全竞争的理想市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完全遵循市场供求规律。
图1 需求扭曲效应图
在实际情况中,供需曲线并不是一条与纵横轴成450的斜线,而是如图1所示的一条在直线OG下向OS1G角凸出的曲线。这是由于现实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出现很多不相适应的新情况,新时期社会思想多元化造成了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盲从抗拒心理,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需求发生了“形变”,即变成曲线,不能反映客观的“社会需求”。如图1所示,我们得出所需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社会需求”为S0,而在实际状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S0对应的需求量却是Q2的“个体需求”,因为Q2小于Q0,这就是“社会需求”被“个体需求”扭曲之后的需求假象。对于如何解决(Q0—Q2)的个体需求缺口,根据萨伊定律,我们需要通过“创造性的供给”来弥补这个缺口,以供给创造需求,引导需求,使客观存在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使“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符。
三、以“创造性供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根据上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供需实际状态的分析,我们发现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要消除“需求扭曲效应”,着眼于为大学生提供“创造性的供给”,但不能仅从“适应个体需求”出发,教育者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出正确的教育决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大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为教育者,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需求扭曲效应。当前,由于学术界过分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过多’‘统管过多’”,建议“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个体需求’”,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需求在需求体系中的中心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以“个体需求”为中心,要进一步明确“社会需求”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的主动意识,从而使大学生主动将社会需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质需求[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发展规范为导向,切实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标准,以“社会需求”来引导、规范学生自我需求,和谐统一“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时代性和发展性,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满足和引导学生的需求,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强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禁锢和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成不变的声音刺激索然枯燥,使得大学生只能消极被动接受,难以提起兴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不断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和渠道,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和思考思想政治。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社会热点以及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是过时、陈腐的教条和意识形态灌输,在此基础上削减学生的排斥心理并引起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育上,可以开发运用如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情境模拟、辩论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在实践层次上,要合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如利用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互补融合,让学生获得更进一步更为直观的感受,使思想教育能够深入人心,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总之,只有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拓展的整体合力,才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协同性[4]。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科的创新
更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意识也更加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的基础上,需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创造性地补充各种进步的新思想和新意识,尤其是要把改革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公民意识等作为思想政治内容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正向积极情绪,积蓄正能量,引导学生建立与正向思维相关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5]。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还要强化心理教育、法纪教育和合作教育,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从学科发展来看,要实现各种学科不断渗透和拓展,推动学科交叉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也要不断拓展学科的文化视野,促进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与美学的融合和拓展,形成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群,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当前学科发展的需要。
(四)丰富和完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可发展性,会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而不断丰富完善。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手段更加快捷,因此,为应对网络新媒体影响下的多元思想辐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势和能量,切实挖掘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新思维和新动向。一方面,新媒体的无规范性容易造成大学生伦理结构的动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挑战,影响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敏锐性。另一方面,新媒体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包容性等特点,大大拓宽了大学生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的环境和视野,有利于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这种新型技术手段拓展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面。然而,虽然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巨大,但是新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载体,传统载体在理论灌输上仍然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努力推动各类载体的创新,探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平衡点,发挥各类载体的独有优势,提高教育工作的综合效益,通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育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
(五)充分发掘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和主观能动性,使得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停留在了学生精神世界之外。在互联网时代日趋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大学生的交往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交往需求也变得更加细腻。因此,教育者应充分重视与大学生的对话、理解与共享,将大学生当作平等的对话者、交往者,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运用启发、疏导式的开放教育模式,引发大学生的整体性参与,促进情感的共鸣与升华。教育者要重视大学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大学生信息接受的复杂性,发挥大学生独立性和自我教育的特点,在引导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学生对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6]。
四、结论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高校教育者如何以新方法、新内容创造性地激发、引导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合理发展,进而消除“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扭曲效应。对于如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生产,教育者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方式和社会变革的研究,在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基础上充分丰富教育内容,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启发性,运用丰富化的教育手段和现代化设备,提升教育信息的供给量。通过创造性供给消除“需求扭曲”效应,突出对“教育真空”的弥补,方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R].2016-04-25.
[2]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R].2014-12-29.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0.
[4]骆郁廷.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5]黄伟.主观幸福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求索,2011,(6).
[6]姜正国,范大平,杨国辉.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211.
(责任编辑:许 烨)
G641
A
1009-2293(2016)06-0085-03
曲 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系统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DOI】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