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相须治疗颈椎病
——附50例临床小结
2017-01-11冯永增
冯永增
(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新民街226号中医针灸诊疗所,浙江 临安 311300)
针药相须治疗颈椎病
——附50例临床小结
冯永增
(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新民街226号中医针灸诊疗所,浙江 临安 311300)
目的 针药相须治疗颈椎病,结合临床辩证用药,疗效显著。方法 本组颈椎病患者50例,都经过临安市各大医院治疗乏效者,笔者采用针药相须为用,针刺、拔罐、艾灸大椎、陶道诸穴,加之辩证分型用药,设15天为一疗程,并设定经临安市各大医院治疗乏效为对照,肯定其治疗效果。结果 50例颈椎病患者经1~2个疗程的治疗,无效者仅2例。有效率为9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相须,辩证用药,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颈椎病;辩证论治;针药相须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临床从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集本市各大医院治疗颈椎病乏效者50例。其病案记录完整,处方立法齐全,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0岁,其中20岁至50岁40例,51岁以上仅10例;病程最长30年,最短5天;反复发作者45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文献[1],临床病例均经大医院CT和核磁共振检查证实:(1)颈椎间盘突出或膨出;(2)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颈椎反曲;(3)有椎基底动脉缺血征存在,以眩晕为主或有猝倒病史。
1.3 方法
1.3.1 中医辩证分型
(1)气滞血瘀型:由于外伤所致,脉络破损,血液瘀滞;或病程日久,外邪留滞;或脾胃虚弱,久治不愈,气血不足,血行无力,导致气血瘀滞脉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颈、肩、背及肢体疼痛、麻木,其痛多为刺痛,却痛有定处并除按,以夜间为甚;严重者,可有手臂肌肉萎缩,肢端麻木,指甲凹陷,甲无光泽,皮肤干燥,時時发痒,甚者可有肢体拘挛、抽搐。全身症状可有头昏眼花,视力模糊,少寐健忘,胸闷不适,甚者可有疼痛不安,面色少华等症。望其舌,质暗,边有瘀斑;按其脉,多弦涩。本型多见于神经根型的颈椎病,CT和核磁共振检查可以证实,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脉,拟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路路通、白芷、羌活、柴胡、枳壳、炙甘草等;甚者可用化瘀除痹汤加减:当归、川芎、红花、刘寄奴、姜黄、路路通、羌活、白芷、威灵仙、桑枝、制南星、白芥子等;气血不足,致气滞血瘀者,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赤芍、川芎、白芍、木瓜、地龙、桃仁、红花、白芷、木香等。
(2)痰湿瘀阻型:本型是在气滞血瘀的基础上兼夹痰湿。临床可见气滞血瘀的症状外,还伴有痰湿体征,如头昏目眩,心悸恶心,咳喘痰多,咽喉不利,胸闷胁胀,胃纳不佳,大便溏泻,肢体麻木,怠倦乏力,甚者神昏猝倒。舌脉两证,可见舌体肥胖,苔滑白腻,脉多沉迟、濡弱。颈部可见,盼顾不利,颈肌紧张,活动受限,治拟去湿化痰,通络散瘀。药用导痰汤合四物汤加减:制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茯苓、川芎、白芥子、当归、赤芍、郁金等。如瘀重者,可加紫丹参、红花、山甲粉;痰湿重者,加薏苡仁、苍术。
(3)肝肾亏虚型:由于病程迁延,精血耗伤;或体质差异,素阴虚液亏,均可导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从而形成虚痹。肝主筋,肾主骨,颈椎病实际上是筋骨为患,因而肝肾受累最著,这時已形成典型的本虚标实证。
其临床主要症状有:头昏眼花,耳鸣耳聋,头脑胀痛,面红而赤,口苦咽干,少寐多梦,急躁易怒,腰膝酸软,一派阴虚阳亢证候,甚者,可有牵强拘挛,筋惕肉瞤,步履蹒跚,小便淋漓;更甚者,两便失控,肢体瘫痪;望其舌,质红体瘦,苔净(或少苔);按其脉,多弦细、弦涩、弦数,治当滋水涵木,平肝熄风。方用虎潜丸加减:龟板、黄柏、知母、熟地、白芍、锁阳、陈皮、木瓜、白芷等。如有颈部和肢体疼痛拘急者,可用芍药甘草汤加减:白芍、木瓜、熟地、生甘草等,其效灵验。
1.3.2 针灸
针灸大椎、陶道是治疗本病的要穴,但是根据临床症状还须加减施治。气虚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章门以补气(足三里可灸);血虚者,加膈俞、足三里以补气生血;气滞者,加期门、肝俞、行间以行气止痛;痰瘀交阻者,加脾俞、章门、胃俞、中脘、丰隆、风池、内关、膈俞,以健脾化痰湿;肾虚者,加太溪、肾俞、志室、关元(可灸)。临床上常用俞募相配法,其中气虚、血虚、肾虚者,施针時一般用补法。
关于补法:用徐疾结合捻转提插补法1~2 min后,使气到病所,间歇动留针20~30 min。
关于泻法:用捻转结合提插泻法,同样间歇动留针20~30 min。气滞血瘀和痰瘀交阻者可用泻法。临床凡气滞血瘀和痰瘀交阻型的患者针刺后,大椎、陶道两穴可行拔罐疗法,其疗效显著。气虚、血虚、肾虚者可直接灸大椎穴1~2 min,同时可选择性灸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临床可获即刻效应。
2 结 果
一般经1~2个疗程的辩证论治及针药相须为用,50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愈40例(临床体征完全消失),6例显效(临床体征基本消失),2例有效(临床体征明显好转),2例无效(体征无改善),有效率达96%。
3 典型病例分析
马某,女,22岁,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王市镇人。2012年5月14日初诊。主诉:颈项不适连及肩背,从记忆开始就有,当体位不正时,便有恶心、头昏、乏力等体征。近日,腰酸痛,带下黄,有味,小腹作痛。望其舌,淡红兼暗,苔薄黄;切其脉,沉细稍数(90次/分)。颈项不适是夙疾,带下黄稠是新病。治当先标后本。辨证认为,似湿热为患,仿止带汤意(《世补斋·不谢方》)。Rp:茯苓、猪苓、车前子(包煎)、泽泻、丹皮、川牛膝各10 g,旱莲草、银花、生山栀、黄柏、红藤各6 g,绵茵陈、白茅根、蒲公英、土茯苓各15 g。3剂。
5月20日二诊,带下明显好转,小腹已不痛。主诉:头昏、乏力依然,续原方3剂。并嘱去大医院做颈部核磁共振检查(MRI)。
6月2日三诊,带下干净,腰酸腹痛消失,市中医院MRI示:C4-7,各颈椎体间盘膨出,硬膜囊受压。辨证认为,舌转淡红而少苔,脉沉细缓,当从阴虚内热治。
(1)黄柏、知母、广地龙各6 g,龟板、鳖甲、白芷、木瓜、赤芍、生葛根各10,炒白芍12 g,熟地15 g,(元胡、地鳖虫各2 g、全蝎1 g)研吞。7剂(2)针灸:大椎拔罐、C3-7夹脊穴针刺(双侧用泻法)。
6月8日四诊,颈部感觉明显好转,唯觉胸闷,心悸、少寐,考虑内热耗伤气阴。
6月2日方(1)加麦冬、太子参、川石斛各10 g,合欢皮、柏子仁各6 g,银花5 g,五味子3 g,3剂。
2)续针灸,大椎穴改用针刺。
至6月11日五诊时,诸症已消失,恒守原方5剂(6月8日方),续隔日一服,以巩固疗效。
至6月29日来访,见脸色红润,体重增加5斤,纳可,便通、夜安,胸闷、心悸一概消失,告临床治愈。
按:本例首方,因患者肾气不足,阴虚失守,胞脉空虚,湿邪乘虚而入,蕴而化热,发为带下,量多而有臭味,故以止带汤加味治之而愈。三诊时,核磁共振示(MRI):C4-7,各椎体膨出,硬膜囊受压,却舌已转淡红少苔,脉转沉细缓。辨证认为,当从阴虚内热治,仿虎潜丸意,然虎骨在市场上已绝迹,故加全蝎、地鳖虫等虫类药同样取效。督脉为病,所谓“筋出槽,骨错缝”,椎体间盘膨出,硬膜囊受压,现代医学认为,交感神经和椎动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故临床表现为头昏、乏力、恶心、胸闷、心悸等体征。虎潜丸加减用药,其意在于因肝肾阴亏,精血不足,使其精血充沛,骨有所养,肾水充足,肝阳下潜,头昏、胸闷、心悸等症状随之消失;加上与活血凉血及益气安神药同用,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变和恢复椎体间软组织的弹性,促进炎性病灶的吸收和水肿的消失。“针药相须”为用,同样功不可没。大椎穴针刺拔罐能使郁热散、经络通、气血行,医圣张仲景曰“颈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笔者认为,针刺C3-T1夹脊穴,其理和大椎穴一样,达到通经活血,有“血行风自灭”的效应,故其效灵验。
4 讨 论
辩证论治始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离开了这一原则,中医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从西医角度看,气滞血瘀的颈椎病和痹证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多见于神经根型的颈椎病,症状以痛为主;痰瘀交阻型的颈椎病,多见于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型的颈椎病,在气滞血瘀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头昏目眩,心悸及猝倒等症状;肝肾亏虚型的颈椎病,以筋脉失养,肢体不协调为主要症状,如肢体颤抖,头重脚轻,二便失控甚至瘫痪等症状,临床表现为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存在。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如中药、手法、针灸、理疗、手术等,今笔者提倡“针药相须,内外合治”的治疗方法,其效甚佳。其实“针药相须,内外合治”自古有之。古人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辩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言医[2]”。明代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更是直言,治疗颈椎疾病,取大椎、陶道两穴。陶道: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阳、督脉之会,“主痎疟寒热,洒淅脊强,烦满,汗不出,头重,目瞑,瘈瘲,恍惚不乐[3]”。大椎: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铜人》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以年为壮。“主肺胀肋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虐痎虐,气注背膊拘急,颈项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4]。”在临床实践,为尽快 减轻病人的痛苦,维持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在治疗颈椎病時,采用了“针药相须,内外合治”的综合治疗手段,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今供临床医疗同行验证。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2.
[2] 段逸山,赵辉贤.医古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6:87.
[3] 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274.
[4] 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274.
R681.5
B
ISSN.2095-6681.2017.31.140.02
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