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巍山县利克村传统民居建筑群
2017-01-11云南民族博物馆胡梅英
◇ 文·图 / 云南民族博物馆 胡梅英
探访巍山县利克村传统民居建筑群
◇ 文·图 / 云南民族博物馆 胡梅英
每一个建筑单元的雕刻、绘画和装饰的图案纹饰都极其精美
利克村古民居群院落造型古朴,装饰彩绘简洁大方
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巍山,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荟萃,共有省、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其中,利克村传统民居建筑群于2012年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当地好友的引领下,笔者最近慕名走访了这座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村落,并被其别致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利克村位于巍山县庙街镇营盘村委会南面的一个小山坳里,村中3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显得古朴庄重。
据介绍,利克村分上、下两个社,皆为郑姓,村民主要为汉族。古民居群布局具有很强的家族性,且均属郑氏家族。从53号民居中供奉的一通祖宗碑上可知,郑氏家族原籍四川顺庆府(今南充市),利克村民居群由第九代郑国珍于清嘉庆年间开始修建,随着人口增加,至民国时已成今日之规模。
利克村民居群背靠青山,前面临箐,布局井然有序,依山势递升,分上、中、下三排,共36院,上、中排约13院,由约1.6米宽的小巷连贯在一起,房向大多坐北朝南,大门向东开,所有院落整体呈“一”字排开,民居群规划整齐,气势宏伟,建筑工艺精湛、用料讲究。东南西北各建有一个栅门,所有民居既为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颇有营寨之感,体现出当时规划建设村落时所受到的军事思想影响。方正通透的建筑格局,利于瞭望、疏散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当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村中民居进行规划保护,大部分村民已陆续搬迁至附近的新村居住,目前仍在老宅中居住的已不到10家。
利克村古民居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六合同春”等传统建筑格局,融入了当地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
利克村古民居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传统建筑格局,融入了当地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村内房屋以明清建筑为主,连接紧密,错落有致,房屋之间间距很窄,形成村巷。一条条笔直的碎石小路左右相连、前后相通,将村寨切割成若干格子,格子里陈列着一件件不可移动的文物。
利克村古民居群院落外形素雅,做工精细,每一个建筑单元的雕刻、纹饰、绘画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跟随主人穿过一条深邃小巷,就到了他家老宅门口。院子大门向东,飞檐斗拱,气势宏伟。门槛前有一对辟邪镇宅的石狮,一左一右,相对而望,俨然一对把门将军,静静地守护主人和客人,把邪气、晦气拒之门外,保卫院内祥和平安。两侧门柱正前置有一对小香炉,突出墙面,内置香火,两侧各雕一对花瓶,内有雕刻的插花,寓意花开富贵,香炉、花瓶和插花皆为浮雕。飞檐下的三个长方形框里分别镶嵌着石榴、茄子、番茄、白菜、莲藕、莲花等,所有雕刻的吉祥物,无不昭示着主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院落天井中植有两棵饱经风霜的百年老树,一棵枣树、一棵褡裢梅。主人介绍,先辈们选择培育这两棵寓意深刻、象征兴旺发达的果树,是为了祈求后人夫妻和睦、生活幸福。
院落的照壁位于主房的正前方,虽然墙体已有部分脱落,墙面上的石灰涂层已显斑驳,但是整体的描绘、诗句仍然依稀可见,瓦顶飞檐下写有表达主人心愿的“鸟语花香” 四个醒目大字。照壁脚下砌有花坛,花香四溢,怡静幽雅。
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看着很多院落都上了锁,仅有偶尔带小孩玩耍的中年妇女和在井边挑水的老伯,以及三三两两的参观者。我不禁想到,要让这些传统建筑群重现昔日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展示传统建筑文化的窗口,一是应在古村落整体规划过程中及时邀请文化、住建等部门参与,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建筑群外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应对现有居民和回迁居民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文物保护知识和法律的宣传教育,强化其保护传统民居的思想意识。三是在古民居建筑群的保护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手工技艺的活态保护和传承。
(责任编辑 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