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松丽和她的“甜蜜事业”
2017-01-11张珏
◇ 文 / 张珏
罗松丽和她的“甜蜜事业”
◇ 文 / 张珏
11月23日晚十点,采访结束后罗松丽拖着箱子匆匆忙忙地赶往火车站。采访时,她跟记者说她要进山里去。这一次进山是准备采收今年的冬蜜。
罗松丽口中的山,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西山乡。从昆明出发,搭乘火车再转两趟汽车,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罗松丽的家就在这山里——远离县城100多公里的溪坪村。溪坪村隶属于洱源县西山乡建设行政村,海拔2480米,年平均气温为12℃,降水量1000毫米。这里的村民大多是土生土长的白族同胞,也杂居着少数彝族。地处山区的溪坪村是个美丽的地方,覆盖着大片的天然森林,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适合原生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然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带来了一个难题:交通不便利。山里人走不出去,山外人也进不来。溪坪村至今仍然是一个贫困村。
走出大山
今年29岁的白族姑娘罗松丽,在她小时的记忆里,村子里的人祖祖辈辈都住在传统的木屋里,夜晚用火把照明。村里很久才会遇上一辆进山的解放牌汽车或者拖拉机,赶集要步行到40公里外的炼铁乡或者等待一年一次的九月会。时不时大人们会聊起山外的趣事。她从小就对山外充满了好奇,以至于每次和爷爷放羊,都要把羊赶到村子附近最高的山头上去,站在那里眺望山外。
罗松丽8岁的时候,村里终于通了电。村委会多了一台电视机,它成为小松丽了解山外的唯一通道。看电视才发现,原来山外的世界那么精彩。也是从那个时候,小松丽立下了志向:一定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读初二的时候,她的父亲不幸患食道癌去世。那时她第一次知道,在城里可以买医疗保险,可以做体检,并且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她想如果我们也在大城市里生活,父亲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许就不会早早地离开她和家人了。父亲的去世更加坚定了她走出大山的决心。
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罗松丽离家越来越远。初中时,她到离家40公里的县三中读书。父亲去世后,家里便时常缺米少油。没有了经济支柱,大哥不得不辍学养家。高中时,她考到离家100多公里的县一中读书。每周20块钱的生活费,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大的一笔开支。但是,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借到这20块钱,不让女儿在学校饿肚子。大学时,她走出了县城,第一次到离家500公里的昆明读书。来到昆明,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好,自己越发想留在城市里。2010年大学毕业,罗松丽毫不犹豫地选择去了离家几千公里的大城市工作。因为大学时学习电子商务,工作也自然地和互联网挂上了钩,主要从事信息管理和品牌运营。她和母亲说:“我一定要去大城市里打拼,给你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好的医疗保障。”为着这个理想,她一步一步走出了大山,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刚刚开始。
返回大山
刚分装好的蜂蜜
2014年,罗松丽辞职离开了公司。她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回到家乡,注册了洱源县耘之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创业之初,他们十分迷茫。用罗松丽自己的话说,心里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却无从下手。手头上,除了热情不缺,其他什么都缺。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经验。整整一年的时间,他们都在探索。一点一点地找资金,一步一步地探方向。在摸索中,家乡的土蜂蜜闪进了罗松丽的眼中。
西山乡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丰富,树木繁茂。早些年人们靠着伐木为生。后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户们开始种植核桃、大豆等经济作物。然而,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开始农产品是卖不出去的。近几年,在政府的帮扶下,各村通上了电,修通了路。路通了,收山货的人也来了,农户们才渐渐地知道自己手头上哪些农产品可以换钱。乡里的农户有着上百年的养蜂传统。传统的放养方法,是让蜜蜂自生自灭,农户们并不刻意地打理。割下来的蜜一般就是自给自足,很少用来贩卖。就算偶有贩卖的农户,也仅仅只是卖到邻近的县乡,价格低廉。罗松丽把眼光投在了养蜂项目上,她想放养蜜蜂并不需要太多的体力,在乡里老弱病残都可以从事这个活计。因有养蜂传统,蜜蜂的养殖可以说是低投入、低风险的一个项目。西山乡的土蜂蜜因其天然的特性,口感香醇。无污染、无添加的原生蜜卖到城里去,肯定大有市场。看准项目后,罗松丽开始了她的“甜蜜事业”。
2015年底,正好赶上了国家的扶贫政策。作为创业者,罗松丽从银行贷到了两年免息的创业贷款。有了这十多万的启动资金,很快耘之山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起了自己的中蜂养殖示范基地。基地建立起来了,科学养殖技术从何而来呢?罗松丽和小伙伴们又陷入了另一个难题。现有的传统养蜂方式,太过随意,蜂蜜产量低,对蜜蜂也缺乏有效地管理。经过多方考察,罗松丽在同行那里学到养蜂技术后,她把技术带回山里,在自己的中蜂养殖基地做实验。待到实验成功,罗松丽和小伙伴们又一户一户地登门推广,把技术送到农户家中。就这样,通过中蜂养殖示范基地,他们开始向农户免费提供科学养蜂技术的培训,并推广科学养蜂、科学管蜂的养殖方法。在山里,传统的木桶养殖法不便于蜂蜜的采收,蜂蜜产量低。合作社在不改变养蜂环境和养蜂过程的前提下,积极推广活框养殖法,更加有效地对蜜蜂进行管理,从而提高了蜂蜜的产量。为了保证蜂蜜的品质,合作社与农户达成协议,每年只采割两次蜂蜜,蜂蜜留蜜时间长,品质香醇。
中蜂养殖技术不断提升,蜂蜜收回来了。接下来,罗松丽开始琢磨如何把蜂蜜卖出大山,卖给更多的城里人。以前的学习和经历,让她在蜂蜜销售上有了新思路。合作社选择把运营中心设立在昆明,昆明的市场份额和物流速度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以昆明为基点,合作社走分销加零售的模式,把西山乡的土蜂蜜卖到了全国。在市场开拓过程中,合作社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运营管理。在罗松丽看来,现在单纯追求互联网平台上的销售量是不理智的,她暂时不会在其中做销量引流。线下的渠道铺设对于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但她看重互联网的影响力,想把互联网作为对外展示的平台,向人们介绍西山乡和西山乡的土蜂蜜。通过网页、微店、公众号等形式,合作社积极地开拓向外宣传的平台。同时,他们在网络中建立了“大健康部落”,旨在引导人们以一种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具体的生活中。可见在对消费者的引导中,他们不只意在售卖蜂蜜,更想倡导健康的生活观念。
罗松丽始终有一个想法,她想把西山乡的土蜂蜜做成知名品牌,名字就叫做“西山高原百花土蜂蜜”。等资金更宽裕了,她要请中蜂养殖专家和科研院校的老师为他们的养殖做专业指导,要把蜂蜜的品质不断地提高,为品牌的建设夯实基础。
开箱
检查封盖情况
割蜜
滤蜜
返乡之困
对于罗松丽返乡的选择,很多人是看不懂也想不通的。好不容易走出了大山,变成了“城里人”。怎么又折返回来,在山间林里打转呢?返乡不就违背了最初的理想么?很多人心中,不禁疑问是不是这个小姑娘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所以返乡呢?在和记者的对话中,罗松丽讲述了2013年发生的一件事,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团。
2013年6月,罗松丽还在读大学的妹妹罹患了白血病。父亲的离世对这个家庭已经是一次重击。而妹妹这次得病,无疑似天降横祸,又重重地给了这个家庭一拳。家里还没有从父亲的离世缓过气来,没有足够多的钱医治妹妹的病。看着正处花季的妹妹一点一点地虚弱下去,全家人心急如焚。就在此时,罗松丽所在的公司、家乡的政府、乡亲和社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大家的帮助下,妹妹得到了及时的医治,并与姐姐配对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妹妹的康复,让全家人都高兴万分,也让罗松丽心存感激。她对记者说:“我是一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民的孩子,是大山哺育了我,是社会和家乡父老的细心呵护让我从一个农村姑娘变成一个大学生。而在我的家庭遇到灾难和困苦时,又是家乡父老用爱托起了我的家庭。我返乡,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家人需要我的陪伴。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我有知识、有文化,并且现在有能力为我的家乡做点事情。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家乡,回报帮助过我的父老乡亲。”
罗松丽的回乡不是偶然的。她是靠着乡亲们帮扶的手慢慢地走出大山的。她的回乡,其实也是乡亲们的手把她渐渐地拉回来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乡亲们总能及时地在后面撑住她。她的回乡,是乡亲们爱的感召;她的回乡,也是自己想回报这份厚爱。
再次启程
在政府的帮扶下,罗松丽和小伙伴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并有了自己的运营团队。目前,合作社已与56户农户结成合作伙伴。他们的目标是到2017年底将合作伙伴拓展到200户。通过对养蜂户技术的指导,蜂蜜的品质和产量都不断改善。在蜂蜜的采收中,合作社也把最大的利润留给了农户。高出市场价10%-30%的收购价,深得农户的青睐。通过中蜂养殖项目,每箱蜜蜂每年可为农户增收2000元。如果每户农户养殖10-20箱蜜蜂,每年增收2万-4万元。这对年平均收入不过万元的贫困农户来说,无疑是一笔重要的收入。
耘之山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建成对当地蜜蜂养殖产业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户们从原先的天然放养,到开始重视蜜蜂的科学养殖。人人都有养蜂的热情,人人都在想方设法地把蜂养好。
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罗松丽的干劲更大了。2016年4月,合作社“走进西山”微信公众号开通。罗松丽希望通过公众号的宣传,能把西山的物产、文化、自然介绍给山外的人们。她在公众号中发起了“助力西山”的项目。在项目介绍中,她向大家展示了美丽的西山以及西山优越的生态环境,也向大家说明了家乡贫困的原因。她希望这个项目,能得到政府、市场以及更多社会组织和人群的关注,让更多的人认识西山,同时也能为西山带来更多的市场、资金和帮助。在公众号里,罗松丽这样写道:“过去、现在、未来,一代代人走出西山又回到西山,为了看清楚、听明白内心深处的颤抖。而我们所走的每一段路都是真实的,它们必将在以后长久琐碎的生活里,像嵌在体内的金子一样,某一刻突然发起光来!”
2016年10月,罗松丽作为洱源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典型代表参加了大理州脱贫攻坚电视公益晚会。站在台上,她侃侃而谈。作为一个从小梦想走出大山的孩子,生活给了她太多的挫折和磨难,让她无法在大山外的世界尽情追逐梦想。但她并没有气馁,在大山里她开启了自己的“甜蜜事业”,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走出大山”。
(本文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