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情境 丰润阅读
2017-01-10高小红
高小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感受内涵、激发想象。有利于沟通阅读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师生积极互动交流,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教学和强化,而对于课内阅读的组织简单化、浅层化则熟视无睹。要克服这一弊端,关键要在阅读情境的优化上下功夫。以情感的体验为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主体地位,创设和谐的阅读氛围,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素养。将情境教学引入阅读教学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常态,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忽视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阅读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等基础之上。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不分年级高低,全都采用统一的情境创设思路,造成了模式单一且又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地被消磨。其实低年级儿童偏重记忆、善于模仿,而高年级学生偏重表达、善于联想,所以阅读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这些特点。
2.缺乏引导。在情境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有些教师只关注情境的创设,负责“搭台子”,至于如何唱戏,则采用放羊式,任凭学生自由发挥。虽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但是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犹如脱缰的野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到头来一头雾水。情境归根结底是教学的手段,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出现偏差或迷茫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要出手,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3.偏重形式。有些教师在创设阅读情境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形式的丰富新奇,几乎每节课都有背景布置、唱歌跳舞、绘画表演,最终的结果是表面热闹、效果一般,究其原因是没有“量体裁衣”。内容决定形式,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情境要与文本内容高度贴切。所以,有效的情境不在于多么诗情画意,也不在于多么感人肺腑,而在于能够巧妙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在文本中体会美丽的语言、浓醇的情感。
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对语文课内阅读情境的优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1.形象真实,唤醒经验。语文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形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必定要依托对生活形象的感知。所以,创设阅读情境的第一要点就是形象真实,也就是要把课文中的人、物、景形象真切地表示出来,以鲜明生动的场景,唤醒学生的认知。如何才能达到形象真实的效果呢?关键是要抓住典型特征,形象真实并不是实物实景的再现,而是要采用美术中的白描和写意手法。例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先呈现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场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寒冬的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身临其境。然后,让学生们交流冬天的生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勾勒出他们描绘的形象。紧接着出示小燕子、小青蛙和小蜜蜂的简笔画图片,顺势提问:“它们怎样度过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呢?”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探究的积极性,顺势导入课文的学习。
2.感情真切,洞悉内心。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更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既要说理,又要动情。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在情境的创设上下足功夫。如果情境缺乏情,那么境就会成为一潭死水。例如在教学《英英学古诗》一课时,学生经过充分诵读,《静夜思》这首古诗很快就朗朗上口,但如何让学生深切体会诗句的内涵呢?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此时,教师可以播放中秋月圆、合家团聚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中。紧接着画面一转,夜深人静,李白独在异乡、抬头望月。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李白思乡的浓浓情愫,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激发情感,形成共鸣。
3.美由境生,陶冶性情。语文是一门蕴含着“美”的学科,语言的美、音律的美、形象的美、情感的美,我们要将“美”贯穿于情境的始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的课文,都运用美的文本诠释着美的寓意,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素材。情境教学要把学生带入情境,感知美;分析情境,理解美;再现情境,表达美。从而感受到语言美与情境美的统一。例如在教学《望月》一文时,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走进文本,从优美的文字中体会月夜的宁静之美、动态之美、朦胧之美,从而品读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紧接着由欣赏“眼中月”过渡到感悟“诗中月”。让学生体会诗中月的灵动跳跃、清幽旷远等多种形态和意境,进而体会儿时李白的天真浪漫、苏轼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阅读”已经成为共识,让我们积极构建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的阅读情境,使小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内心受到触动,情感得到共鸣,思维得到提升。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