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2017-01-10钱燕娜

南北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挑战建设

钱燕娜

【摘 要】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这些都突出了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旨在告诉我们在取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为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过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挑战;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20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随着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其内涵也在日益丰富和拓展。“党的十八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使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二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三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保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文化软实力成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文化建设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部分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单纯的某一部分是不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方面,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内在规定的思想精神层面的内容,规定和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思想意识方面的要求。文化建设提供和保障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各个方面的物质基础条件,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

(二)文化建设能够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a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着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因此,谁在文化发展中占据了主动地位,谁就能够更好的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文化层面的融合与斗争不断加剧,有包容也有对立,有输出也有输入。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文化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选择不容干涉,如果说国土完整是我们在现实中不可妥协的底线,那么维护文化安全是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要坚守的重要任务。文化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也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三)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揭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要求就是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意志,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同样的道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指导人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对其充满信心。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有利于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四)文化建设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与经济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反映。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告别贫穷,打破封闭,实行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强国,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因此,也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建设战略目标,将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充分认识当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1.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和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经济的发展能带动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又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经济非但没有像很多发达国家那样出现严重衰退,反而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国家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国家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民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均得到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与过去发生很大变化,开始关注对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总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文化的繁荣进步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

2.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寻求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需求,用于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在空闲时间,电视和电影成了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人们选择各种可能的方式来丰富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去公共图书馆看书,补充自身各种知识的欠缺;钟情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参加歌唱和舞蹈组织,参加美术和乐器辅导班;还有人对古玩书画等产生浓厚兴趣并热情投身其中。总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多层次、多角度表现出来。而相对于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社会的文化供给还远远不相适应,供不应求,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发展多种文化形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3.文化全球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引发了文化全球化。目前,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逐步增强,各国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性,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世界出现的中国文化热、中国语言热、汉学热,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表明世界也在重新认识中国。”并且希望对中国文化的内涵有更深的了解,这就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也涌入中国,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从而丰富我国的文化形式。在这样的形式下,我国更需要加大力度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4.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文化产业带来发展契机。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我国的文化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有一个先抑后扬、先损后益的过程。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往往能够带动一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反金融危机力量的兴起也会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人们的精神需求最旺盛的时刻,急切需要相应的文化带来精神领域的引导,形成人们的精神支柱,因此,符合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往往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威胁主流社会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已经或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模式也突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种种束缚,日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是与我国目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现象相适应的,但社会思想的多样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不代表着整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可以多元,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是由不同的音符组成的,它们都要统一于共同的主旋律,这样才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不够坚定,我们的个人价值就会失去“主心骨”,就会偏离社会价值而不小心“误入歧途”,容易导致社会的思想混乱并产生社会动荡,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2.文化全球化使中国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和物质资料在全球流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与之而来的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先进技术,垄断了传播媒体,通过电影、电视、广告、国际互联网等向各个国家倾销其文化产品,将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向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广,逐步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等,以确立其在文化领域的支配地位。外来的文化对中国构成的冲击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会使人逐渐忘记集体主义的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不利于人们社会公德的培养。在文化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对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中国人开始羡慕西方的生活方式,并对其加以模仿,甚至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也主张学习西方,认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是可以世人皆用的,倡导“全盘西化”,逐步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反对甚至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

3.大众传媒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大众传媒时代,互联网、电视、广播及报纸等传播媒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报道,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被认识的世界,进而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行为。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社会行为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应该重视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需要新闻舆论的支持。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盛行,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有主流的思想观念也有非主流的思想观念,一旦一些脱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通过这些大众媒介传播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将会产生根深蒂固的消极影响,从而影响我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传播及普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此外,我们还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现实的网络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网络欺诈行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公民信息的泄露、淫秽色情的扩散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网络安全,而且严重影响社会风气。网络覆盖范围广泛,参与具有交互性,言论发布具有实时性,主体具有虚拟性,这些特征决定了网络管理和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4.公共文化服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但目前来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有效的领导和资金投入,使公益性文化事业不能发展壮大,导致文化产品的数量少,质量低,并且结构单一;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管理过死、过严,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现象,使得文化事业不能良性发展,缺乏生机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更不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事业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共文化事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导致资源分散,没有达到有效利用;公共文化事业的管理人才的普遍缺失也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挑战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我来挑战(二)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第52Q 迈向新挑战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