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研究

2017-01-10潘建伟刘彩霞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政策建议城乡居民

潘建伟+刘彩霞

◆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北京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服务消费支出随之增加,服务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完成从“衣食”消费向“住行、康乐”消费升级,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第一阶段尚未完成,同时在“住行”和“康乐”方面的消费增速也有可能提升。本文通过对服务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得出:反映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购买能力和服务消费需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是影响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体现服务产品供给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并由此针对性地提出扩大北京市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的政策建议,包括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预期;加快郊区城镇化建设,释放服务消费需求;加快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供给水平。

关键词:城乡居民 服务消费 恩格尔系数 政策建议

服务消费也称劳务消费,是指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非实物性的服务费用总和。服务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美化家庭生活,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2012年,我国人均GDP初步核算值超过3000美元,从美、日、韩等国家消费结构升级经验可知:我国已进入“衣食”消费向“住行、康乐”消费升级的服务消费阶段。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食品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2011年较2007年上涨2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由2007年的4326.07元上升到5253.15元,上涨了21%,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由844.3元提高到1380.14元,增长幅度为63%。目前我国已进入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但是支出比重缓慢提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服务消费增长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有鉴于此,本文以北京市为例,深入研究北京市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的变化。

北京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现状

一般统计中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划分为八类,分别是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以及其它商品和服务。而一般将“食品”支出项中的饮食服务、“衣着”支出项中的衣着加工服务费、“居住”支出项中的居住服务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项中的家庭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和其它服务的总和作为服务消费总支出。本文对于城镇居民的分析,将以上八项服务总和作为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而对于农村居民的分析,鉴于部分支出项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比重较小且相关数据不可得,这里仅将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三项支出的总和作为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刘晓红,2011)。

(一)北京城镇居民总体上开启便捷型和享受型服务消费转型升级阶段

2007年以来,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2012年达到5777.27美元,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逐渐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7年的32.2%下降到2011年的31.4%。用于服务消费方面的支出相对逐年增加,但从占全年消费总支出比重来看,近几年来变动趋势较为稳定,保持在50%左右,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八项中饮食、衣着、居住、家庭和其它服务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小,除衣着加工服务外,其它各项从2008年起逐年增长。其中,2011年较2010年增长较突出的是居住服务和家庭服务,分别为20.71%和14.29%。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带动了物业管理等费用的增加,而且为了获取更多的个人工作和休闲时间,家政服务、育婴等消费迅速增长。

相比之下,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这三项占主要比重。其中,交通通信支出占32.61%,其次是文教娱乐支出30.63%、医疗保健支出14.11%。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支出在2008-2010年期间保持较快增速,随着私家车的日益普及和家用计算机、移动电话等通信工具数量的增多,城镇居民需要付出更多的交通通信费用来满足他们追求便利、快捷生活的要求。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对家用计算机、移动电话和家用汽车的拥有量为104台、215部和38辆,较2007年这三项耐用品分别增长了13.04%、3.86%和90.00%。但2010年以来交通通信支出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这与政府实施城镇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地铁覆盖率提高以及公交运营财政补贴票价优惠等政策从而使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增加有一定关系。文教娱乐支出从2008年起持续增长,2011年较2007年增长38.72%。外出旅游、健身锻炼以及接受再教育等精神方面更高层次的享受已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2007年以来,医疗保健支出在2009-2010年间出现负增长,而后重新开始回升,这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对医疗保险和医药监管等监管力度加大,城镇居民用于高昂医药费等的支出减少,可用在自身保健方面的支出增加,因而消费的内涵正在渐渐发生转变。

综合来看,北京市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居民基本上完成从“衣食”消费向“住行、康乐”消费升级,并有望在“衣食、住行”向“康乐”阶段快速发展,逐渐进入便捷型和享受型的服务消费时代。2007-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主要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变动趋势图见图1。

(二)北京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水平较低且距离服务消费时代还有较远距离

2012年,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10.06美元,较2007年上升了74.54%。随着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整体上处于下行趋势,2011年为32.4%。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以“吃”、“穿”为主的生活消费结构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具体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2007-2011年间,北京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消费支出不断增加,但占消费总支出比重较低,仅维持在30%左右,且整体处于下行趋势。2011年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29.5%,4年间下降了5.9个百分点。三类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支出占比居首位,其次为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

农村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支出由2007年的872元上升到2011年的1228元,上涨了40.83%。可见农用汽车和小轿车等各种交通工具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同时移动电话、家用计算机在农村家庭中的拥有量不断增加。2011年,农民家庭每百户对移动电话、家用计算机和家用汽车的拥有量分别为231部、63台和19辆,这与2007年相比分别上涨26.92%、36.96%和72.73%。但是2009年以来该部分支出增速却是逐渐下降的。2007年以来,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支出绝对数在不断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文教娱乐服务支出较2007年仅增长11.31%,5年间增速较缓。说明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他们有能力利用小部分收入进行休闲娱乐,但是他们的文教娱乐内容单调、质量不高。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政府加大教育收费监管以及实施“两免一补”和“一费制”政策,教育费用支出高的现象相应得到了改善。医疗保健方面,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农民家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是农村居民仍然是“小病扛、大病躺”,农民看病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总的来说,北京市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水平依然较低,生活水平基本保证吃穿住行能够达到一定标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消费结构升级的第一阶段尚未完成,只是在“住行”和“康乐”方面的消费增速有可能提升。2007-2011年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变动趋势图见图2。

(三)北京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水平均有所提高但差距依然显著

由2007-2011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现状分析可知:这5年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服务消费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表现出相同的态势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首先,服务消费支出绝对值均在增加,但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在50%左右,农村居民仅为30%左右。这说明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收入水平、城乡地区发展以及对未来消费预期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北京市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质量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其次,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成为支出主力。但服务消费的内涵及质量却大不相同。无论是从私家车、电脑等耐用品的购买力还是从自身保健、休闲娱乐内容及质量看,农村居民都远远比不上城镇居民。最后,比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均处于转型阶段,服务消费时代还未到来。但是由于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城镇居民无疑将比农村居民率先迈进服务消费时代。

北京市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一般来说,实际生活中影响服务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业价格水平、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风俗习惯等。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北京市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文章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考虑,选取衡量服务消费需求的人均GDP、体现服务产品供给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影响城乡居民消费购买能力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个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其对服务消费支出的影响。文章采用2007-2011年这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摘自《北京市统计年鉴》和《北京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将2007-2011年人均服务消费性支出(Y)、人均可支配收入(X1)、人均GDP值(X2)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3)的5年数据通过spss13.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Y=0.627X1+0.332X2+0.033X3

同时得出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0.987,R接近1说明该回归方程拟合质量可信,即人均可支配收入X1、人均GDP值X2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3这三个因素能够较好地反映与人均服务消费性支出Y之间的关系。由回归方程的系数发现系数均为正,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X1、人均GDP值X2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3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增长都有推动作用。此外,从系数大小可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力最大,其次为人均GDP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就是说,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购买能力和服务消费需求是影响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体现服务产品供给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计量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奠定基础(郭怀英,2011)。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得知,北京市城镇居民约占86%,农村人口约占14%。可见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增长对整个北京市服务消费市场发展十分重要。当然,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推进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不断拓展城镇市场同时保证农村市场服务消费不断层,才能使北京市健康、快速地向服务消费时代推进。

(一)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服务消费能力影响相对最大,因此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必要的,尤其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可以通过走现代农业道路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此外,要加大推进结构性减税、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增加就业岗位,不断加大“调高、补低、扩中”的再分配调节力度。

2012年末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77.27美元,较2011年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10.06美元,较2011年增长12%。此外,2012年全国18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北京市排在第八位,月最低工资为1400元(包括个人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并且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员工、临时工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收入得以增加。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预期

居民消费信心对服务消费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只要人们认为未来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存在种种不确定的巨额消费支出,自己可能失去现有的工作岗位,或者收入难以继续增长等,就会引起消费信心不足。再加上服务消费在一些人看来属于“奢侈消费”,所以预期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导致服务消费最先受到压制。因此,对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较薄弱的环节,如养老和医疗,要不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同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仍然存在的问题,如保障水平低、报销范围有限、报销手续繁琐、部分医疗人员素质低下以及医药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等进行不断改进。

据统计,2012年末北京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206.4万人、1279.7万人、1006.7万人和897.2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117万人、91.7万人、125.7万人和34.7万人。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为167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3.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67.4万人,参合率为98.1%,高于2011年末0.4个百分点。

(三)加快郊区城镇化建设,释放服务消费需求

城镇化是提高居民消费的载体。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的改变对居民服务尤其是公共服务的需求是空前的。北京市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将被拉动。北京市10个远郊区中的门头沟、通州和大兴等地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经济活动频繁,区域经济进一步繁荣。可以看到,加快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夯实社会经济基础,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是释放服务消费的必然选择,但也应看到由于户籍制度改革落后等原因,城镇化推进不快或者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转化不够,影响了服务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

2012年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对北京等特大城市而言,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的需求以及市民化放开后社会管理的创新,同时在城镇化推进中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而不考虑质量。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供给水平

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消费范围较窄、服务消费不便利、部分服务价格不合理以及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低等方面。首先,针对高中低不同层次人群的服务产品种类比较缺乏,再加上服务质量不高,直接导致了高收入人群将消费目标转向其它地区或是国家,中低收入者因没有合适的服务产品(像理财、管家、育婴等服务)可以消费而发生消费断层。其次,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服务消费意愿也在增加,但由于场所不足,消费不便,也会抑制一部分居民的服务消费。再次,服务消费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服务消费价格不合理会影响居民服务消费的普遍程度和消费频率,抑制中低收入家庭的服务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最后,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制约服务消费的扩张。服务消费的特点在于服务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具有统一性,直接提供服务的人员素质对服务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技能、规范服务、优化礼仪非常必要。总之,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强服务供给创新,优化服务消费环境,拓展服务消费领域。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服务消费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理论与现代化,2011(6)

2.郭怀英.扩大服务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6)

3.马薇薇.美国服务消费结构升级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2)

4.耿莉萍.我国居民家庭服务消费的特征与居民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4)

5.夏杰长,张颖熙.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现状、趋势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2(4)

猜你喜欢

恩格尔系数政策建议城乡居民
恩格尔系数再创新低意味着什么
贵州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研究*——基于ARIMA模型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浅析恩格尔系数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的灰色建模与预测
关于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几点思考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