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山
2017-01-10钱斯羽
我记忆中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家附近的山上度过的。
外婆家坐落在桐庐的一个小村子里。房子后面有一大一小两个菜园,小园里种些自己吃的蔬菜,大园里是枝叶繁茂的十几棵果树。房子两侧的山连绵不绝,靠前的称为前山,靠后的称为后山,另外一座叫红旗冈。而前山和后山都是我们常去的地方。
外公在后山种了很多树,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各认领了一棵树。因为我喜欢爬树,所以,我认领了一棵枝干稍细却坚硬、有大树杈的树;树上还有几个很硬的小树杈,我可以坐在上面晃腿。另外,这棵树位置好,正好在上山口,坐在上面,山下的一切一览无余。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一棵板栗树,每到秋天,时不时掉下带刺儿的球,我就不太敢爬了。
前山有大片的竹林和外婆家的橘园,我们常去那里探险。从一座山翻到另一座山,我们要穿过密密的竹林,避开左缠右绕的藤蔓。我们想象着自己是个探险家,在危机四伏的亚马孙丛林里探险,每发现一个新地方,就象征性地插下一根木棍,代表这里已成为我们的活动基地。
春天时,在前山我们还有很重要的事——踩点。五一的三天假成了我们的“苗子节”。所谓苗子,就是覆盆子、野草莓。那几日,我和弟弟们都回来过节。不过,光那三天是不够的,因此我们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准备。我们到山上到处找苗子的花。苗子花是白色的,有五片网网的花瓣,中间是淡黄色的花蕊。它们都是一大片一大片地生长的。山上有树苗、地苗,还有不能吃的蛇苗。所以,分辨出较好吃的地苗花,需要一定技巧。好在我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找苗子的生长地是一项大工程,对于前山的苗子,我们记熟了每处生长地,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爬更远的山。再远的山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山,但只要有苗子的地方,一律都划为我们的地盘。不过,走那么远也有风险,因为常常会迷路,但每次走着走着,我们又走回来了。那时的我们真的一点儿都不担心迷路。
红旗冈只有清明扫墓时才去。说是扫墓,其实是去玩的。清明时节,外公外婆带上用纸折好的金元宝、烧好的饭菜,带着舅舅舅妈和我们三个小孩儿,浩浩荡荡地上路了。我们总是走在最后面,瞅着路边长出来的小笋,时不时停下来,用头上尖尖的木棍撬旁边的土,然后把笋用力一扭,折断了,再拿起来抓在手上。说起来容易,但要挖出一根完整的笋可不简单,要往下挖得很深很深,才能把笋拔出来。可还没等我们挖到根,大人们就快走出我们的视线了,所以我们只能忍痛折半截的了。路边还有映山红,可以摘几朵,放在口袋里,边走边吃。映山红的花瓣吃起来酸酸的,味道还不错……
我的童年就是在这些大山里度过的。大山是我童年的乐园,童年是我心中永恒的高山。
教师点评
钱斯羽同学开篇由回忆童年引出外婆家所在的山,揭示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接着,她简笔勾勒外婆家所在村子的大致轮廓,引出了前山、后山和红旗冈。然后分别选择典型的事例来描写自己在这些山上度过的童年生活。对于后山,她写自己和弟弟们认领的树:对于前山,写探险和踩点找苗子花;对于红旗冈,主要写挖笋和摘映山红。结尾点明主题,完成她通过记叙三座山的活动撑起怀念快乐童年的整体构思,真可谓水到渠成,别具匠心。可见,小作者的写作功底很扎实。 (周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