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2017-01-10张志元

当代经济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竞争力

张志元

[摘 要]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缺乏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产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有待优化,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动力存在断档。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高的动力机制主要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兴起,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需要推动我国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建设,构建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态系统,激发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潜力,建立开放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2-0052-05

一、引 言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工作母机,体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类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总称。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竞争力的关键。先进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是指由影响先进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各种因素合力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其强弱最终体现在市场竞争能力上。供给侧改革关键是放松政府管制,释放市场活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有效性,核心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重点支持先进装备的研发、制造及应用,培育和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技术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促进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产业升级进程直接关系到先进装备制造业能否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开发并掌握一批关键、共生技术,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明确提出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建设的战略任务。“产能严重过剩、有效需求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扭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是治理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结构失衡、供需错位”的最佳良方。[2]“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国际战略,提出了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等9大战略任务,积极对接德国工业4.0,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无论是企业发展理念、技术革新、产品标准都需要在产业升级中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作为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和产业载体,大力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加快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改造与全面振兴,对实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从理论上看,“先进”主要包括产业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管理的先进性。从技术上看,“先进”还包括如下特性:集群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装备制造业总称。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要涉及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重大成套装备和3D打印装备等等。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依然面临着一系列发展中的困境。

1.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是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技术发展主要依靠政府通过计划调配资金、引进技术,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时主要依靠政府指令性计划。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创新,造成企业无特色、无绝活、无核心竞争力,过去“重引进、轻消化、缺创新”的做法,使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导致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缺失。劳动力状况是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要素,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下,关键是提高制造业企业生产者的技能,增加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目前我国高级工占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的水平相差很远,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绝大多数仍达不到现有技术岗位所规定的标准。[3]在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行业共性技术及企业技术革新等层面,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仍没有真正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要处于配套、组装等中低端环节,“拳头”型和“希望”型产品缺乏,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由于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世界著名品牌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我国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需要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2.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在长期唯经济论的传统增长理念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乃至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为严重的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基本形成了清一色的国有控制,市场机制难以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在市场中既是经济行为主体也扮演了裁判者的角色,当政府作为为市场主体谋取利润与作为裁判者维护市场秩序出现抉择时,往往会出现对利润的追求会超越作为裁判者应有的公正,造成市场竞争的无效性,削弱了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后劲。[4]同时,政府缺乏对自身职能定位的理性认识,往往忽视了政府应成为市场主体发展的服务者、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者、制度优化的倡导者和激励政策的安排者,出现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等体制机制障碍,政府职能转变远未到位。伴随着以简政放权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产业形态、组织方式、发展格局等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先进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局面将会逐渐得到改变。

3.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有待优化

产业技术创新并非仅仅指产业内的技术创新活动,而是涵盖整个经济活动中能产生新效益的各个方面,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往往看重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而忽视了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关键创新环境的优化。我国正经历经济增速“换挡”,经济出现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新常态”阶段,产业发展需要警惕低端陷阱。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面临全球节能减排的压力、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以及我国老工业基地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管理滞后、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等多重因素制约,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标准缺失,标准国际化水平不高,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新常态”下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亟待通过优化产业技术创新环境重塑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化发展,而关键在于实现高端技术的突破。在企业文化方面,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尚处于品牌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品牌建设缺少文化底蕴,品牌感召力和影响力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4.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动力存在断档

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走的是一条“挤压式”、“血拼式”的发展路径。在全球经济格局处于大调整的历史进程中,世界性危机和产业转型又导致国际市场产能失衡。当前,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明显特征,信息化发展、高新技术引进、创新能力注入为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活力。[5]但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对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应用重视不够,我国装备制造业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环境与资源压力越来越突出。同时,“产业链”优势和“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积淀并成熟起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生产技术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劳动力、原材料等传统生产要素,我国装备制造业昔日所依赖的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正逐渐消失,出现了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供需错位”。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正面临着绝对量、结构性和体制性产能过剩现象并存,传统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现象突出,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正在“汰旧换新”,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举步维艰,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以高质、高效、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支撑动力还没有真正形成。今后,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由投资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由满足国内需求向满足国际需求转变。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高的动力机制

1.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中国在200年内落后于西方,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将科技运用于工业发展。在全球产业链竞争时代,科学技术对于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至关重要。第三次工业革命给制造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有可能将改变制造业的未来。“十二五”以来,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工业转型升级趋势日益显著,智能制造、服务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的重点在先进装备制造业,包括对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兴制造业产业的推广应用。在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互联网+工业”时代已经来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度融合,进一步优化生产工序,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国已初步具备了进入工业4.0的最好时机,如果能够顺利把握好这一历史性机遇,我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2.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长期以来面临着貌似强大的约束,如政府管制、法律、管理、金融和公司治理体系的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多数装备制造业改革的力量来源于企业外部,是被迫走上转型升级之路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的大规模技术和资本积累,以及蕴藏巨大消费潜力的国内市场,势必有助于我国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实现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突破。伴随着全球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加快,供给过剩会迫使企业争夺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由此关联的赢利压力,促使更多的企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生产率、进行产品质量的升级改进和服务的升级上。[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引发的增长刺激了产能、实际工资和产出技术含量的同时提升,伴随着改革在各行业的全面推进,受政府管理所限制的行业越来越少,这将积累成为巨大的发展动力,进而推动我国从传统装备制造业大国转向先进装备制造业强国。因此,我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必须建立在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兴起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将重振制造业的重点放在了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为新的繁荣发展周期扶持核心产业、储备新的技术优势。世界经济在经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升级启动,掀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热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领导型企业尚未成型,行业内部的分工体系仍不健全,这使得后发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可能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7]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重点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将有利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推动着新一轮生产制造革命以及技术与解决方案的创新,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4.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国内消费市场的满足、消费层次的提高、消费者选择权的扩大和满意度的提高,是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对国内市场的高水平满足和大范围占有已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3]伴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体现为从生存性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农村市场需求也正在由生活必需品为主向耐用消费品为主转变。[8]我国主要是低端制造产品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而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能源消耗低的中高端制造产品在国内市场依然供不应求。因此,满足巨大而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这也是提高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特点之一。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

1.推动我国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建设

在工业化基础方面,大国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从长远发展看,大国必须依托重点产业群来支撑,从集约化、信息化、科技水平、全球化、可持续能力等多角度改善工业化水平和能力,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产业机制和企业内部的机制来加以改进。[9]我国以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抓手,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鼓励产业链关联企业联合重组,着力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专注打造企业“隐形冠军”,在产品设计、成形制造等环节实现升级改造,在某一细分市场培育独特的竞争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产业〔2016〕1055号)于2016年5月13日发布,将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组织实施10大重点工程,推进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这10大重点工程包括:智能化改造工程、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绿色制造推广工程、高端装备发展工程、关键新材料发展工程、航天航空能力建设工程、电子信息升级工程、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服务型制造转型工程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工程。[10]通过掌握嵌入式软件的研发优势,着力增强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以装备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机制,发展依托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高新技术服务业,积极建设国际领先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决定再设辽宁沈大等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涌现更多创新活跃、特色突出的升级发展新“尖兵”,建设国家高端装备、智能装备制造业战略基地和核心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2.构建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态系统

在全球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的新阶段,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已有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中引进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在产业价值链上逐步由低端走向中高端。绿色低碳化是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绿色制造作为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制造模式,将推动制造技术向极端尺度、超常使役环境的超常制造技术发起新挑战,实现各种知识和技术的交叉融合,由生产型制造转变为以知识性、集成性、战略性和全球性为特点的服务型制造,推进装备造业产业优化升级,由装备制造向装备创造转变,使其核心部件保持自主性,全面提升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同时,国家鼓励辽宁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开展创新试点。大力推进大数据在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推动企业优化决策、控制成本、节能减排、升级服务、精准研发,提升企业竞争力。我国设立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是由国家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以有限合伙制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第一支制造业领域产业投资基金。它的设立意在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重点投资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的重大项目,加快培育高端制造业,促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11]2016年8月1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提出,坚持标准引领,用先进标准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以及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大国产业体系的优化和升级。

3.激发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潜力

我国拥有大量高技术工人和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配套的重点学科建设,挖掘我国科技和人才资源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同时,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因素鼓励自由流动,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2016年4月,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创立的“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并积极支持研究院以“东北振兴”为主题,紧紧围绕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将研究院打造成为以东北振兴理论和政策研究为特色的新型高端智库,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东北三省各级政府政策决策需求,提供相关决策咨询服务,必将为提高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供新的动力源泉。沈阳机床集团作为东北老牌国企,依托一群“80后”研发主力军成功开发出“i5”数控系统智能机床,一举打破国外在数控机床领域的长期垄断,甚至走在了德国工业4.0的前面。可见,要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不能干预企业的正常运行,重视人才积累,坚持自主研发,这是沈阳机床集团成功的关键。未来在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全行业要弘扬理性严谨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创新的职业精神。当今时代,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但“新”的达成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职业探索,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智造”。

4.建立开放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

2015年6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机器人产业联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航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4个东北地区重点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关联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联合重组,加强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先进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牵头成立技术创新或产业发展联盟,推进一体化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的整合,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建设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同时,要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生态,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资源重新整合,有效控制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12]今后,我国需要整合国内外高校优质科技资源,建设高质量吸纳人才创新创业的载体,为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以机器人产业、3D打印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业,要将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协同创新,以产业互动为视角开展区域合作,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重工业企业赴外收购关键设备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为提高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增添原动力。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竞争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